APP下载

汾河水沙特性及变化分析

2017-07-31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水沙输沙量含沙量

杨 平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汾河水沙特性及变化分析

杨 平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流域涉及6市40余个县,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汾河下游河津控制站80多年间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年均径流量10.93亿m3,输沙量0.255 4亿t,汛期7-10月径流量、输沙量分别为6.78亿m3、0.232 9亿t,占年均径流量的62.0%、输沙量的91.2%。总体来看,年径流量、输沙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径流量在90年代中期以后大幅度减少,输沙量在70年代中期以后大幅度减少。汾河的水沙变化警示我们,加快汾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刻不容缓。

径流量 输沙量 汾河流域 河津站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麓,干流长694 km,贯穿全省南北的大部分。汾河流域涉及6市40余个县,穿越省城太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全省正在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分析其水沙特性及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津水文测站多年来实测的水沙资料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河津水文站始建于1934年6月,测流断面几经变化,1971年后固定下来。现测流断面控制流域面积38 728 km2,占汾河流域总面积39 471 km2的98.12%。小水时人工涉水采用流速仪测流,中高水时采用吊箱缆道流速仪测流,所测资料基本可代表全流域的水沙情况。近年来,由于汾河上中游气候变化、用水增多以及降水减少,加之水利工程控制等原因,汾河水沙特性以及洪水年际发生了急剧变化。

1 汾河水文特征

据测定资料统计,汾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3亿 m3,输沙量0.255 4亿t,含沙量为23.4 kg/m3。汾河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其径流量、输沙量分别为6.78亿m3和0.232 9亿t,占全年径流量的62.0%,输沙量的91.2%。汛期输沙量比径流量更为集中。

河津水文站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34.6 m3/s。历年最高水位372.66-376.80 m,变幅达4.14 m,最高水位一般发生在7月和8月;历年最大流量37.5-3 320 m3/s,变幅3 282 m3/s,最大流量一般也是发生在7月和8月;历年最大含沙量0-286 kg/m3,一般发生在6-8月。图1、图2分别为汾河历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径流量在90年代中期以后大幅度减少,其输沙量在70年代中期以后大幅度减少,在9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维持最低水平。

图1 汾河河津站逐年径流量变化图

图2 汾河河津站逐年输沙量变化图

2 汾河水沙量不断减少

河津站1934-2015年间,各年代平均年径流量分别为14.74亿m3、16.05亿m3、17.55亿m3、17.87亿m3、10.37亿m3、6.651亿m3、5.083亿m3、4.531亿m3。60年代水量最丰,50年代次之,近期(2000-2015年)水量最枯。其中,70、8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比60年代分别减少42.0%和62.8%;9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比60年代减少71.6%;近期平均年径流量比60年代减少74.6%,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8.5%。汾河年径流量呈逐年代减少趋势。

河津站1934-2015年间,各年代平均年输沙量分别为0.44亿t、0.52亿t、0.70亿t、0.34亿t、0.19亿t、0.05亿t、0.02亿t、0.002 7亿t。50年代平均年输沙量最大,为0.70亿t,是历年平均输沙量的2.74倍;40年代平均年输沙量次之,为0.52亿t,是历年平均年输沙量的2.04倍;2000-2015年时段平均年输沙量最小,仅0.002 7亿t,为历年平均年输沙量的1.08%。年最大与最小输沙量比值为850.3。汾河输沙量变化大体分为三个时段,1934-1960年为丰沙期,1961-1980年为相对丰沙期,1981-2015年为枯沙期。汾河干流各站30-70年代输沙量较大,80年代以后逐年衰减趋势明显。2000年以后,输沙量显著小于多年平均值,呈明显衰减趋势。

据河津站实测资料,历年平均含沙量为23.4kg/m3,最大含沙量为286 kg/m3(1957年7月26日)。30-50年代平均含沙量较大,2000年以后含沙量明显减少。

3 汾河水沙量年际与年内变化

图3为汾河河津站逐年径流量柱状图。从图3可以看出,1934-2015年间,汾河历年径流量比平均值大的共有36年,占43.9%;比平均值小的共有46年,占56.1%。1998年以前,径流量有大有小,其中:3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5年,分别为1934-1935年、1937-1939年;4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9年,分别为1940-1946年、1948-1949年;5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8年,除1952年和1957年外,其余年份均比平均值大;6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8年,除1960年、1961年外,其余年份均比平均值大;7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4年,分别为1970-1971年、1973年、1977年;80-9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只有2年,为1988年和1996年;2000年以后均比平均值小。1997年以后,径流量衰减的趋势特别明显。

图3 汾河河津站逐年径流量柱状图

图4 汾河河津站逐年输沙量柱状图

图4为汾河河津站逐年输沙量柱状图。从图4可以看出,汾河历年输沙量比平均值大的共有25年,占30.5%;比平均值小的共有57年,占69.5%。1978年以前,输沙量有大有小,其中:3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3年,分别为1934-1936年;4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6年,分别为1940年、1942-1945年、1949年;5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8年,除1952年、1957年外,其余年份均比平均值大;6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6年,除1960年、1961年、1965年和1968年外,其余年份均比平均值大;70年代比平均值大的有2年,分别为1971年和1977年;80年代以后均比平均值小。1978年以后输沙量衰减的趋势明显。

汾河汛期径流量占全年比例最大可达91.8%(1988年),最小仅为19.4%(1965年)。多年平均非汛期径流量为3.985亿m3,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38.0%。汾河河津站50年代汛期年均径流量为11.90亿m3,较多年平均值大75.5%。90年代汛期年均径流量为3.202亿m3,占50年代的26.9%,较多年平均值减少52.8%。近期(2000-2015年)汛期年均径流量为1.871亿m3,仅占50年代的15.7%,占90年代的58.4%,较多年平均值减少72.4%。汾河各年代汛期年均径流量呈逐年减小趋势,各年代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维持在60%左右,60年代最小为55.2%,50年代最大为67.8%。

汾河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一般都集中在汛期7-10月,或集中在汛期7-10月的几次洪水之中。汾河汛期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91.2%,其中1月、2月、3月、4月、12月的总输沙量占年输沙量不足1%,7月、8月份的输沙量分别占年输沙量的21.1%和40.9%。5月、6月、9月、10月份的输沙量占年输沙量不超过3%。各年代汛期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比例维持在90%左右,60年代最小为84.4%,50年代最大为94.3%。

4 汾河洪水特征及变化分析

汾河河津站多年最高洪水位为376.80 m(1996年8月11日),最大流量为3 320 m3/s(1954年9月6日),最大含沙量为286 kg/m3(1957年7月26日)。实测最大流速为3.54 m/s,出现日期为1966年8月26日(相应流量为585 m3/s);实测最大水深为7.5 m,出现日期为1996年8月16日(相应流量为647 m3/s)。

汾河河津站历年最高洪水位发生在7月、8月、9月的分别有17次、22次和13次,发生在10月的1次,7-10月出现最高洪水位的年份占总观测年份的86.7%。历年最大流量(图5)发生在7月、8月、9月的分别为19次、23次、14次,7-9月出现最大流量的年份占总观测年份的93.3%。历年最大含沙量发生在7月、8月、9月的分别有24次、24次、7次,7-9月出现最大含沙量的年份占总观测年份的94.8%。

图5 汾河河津站历年最大流量曲线图

汾河的洪峰流量,除了受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外,受水利工程的影响较大。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汛期(6-10月)降水量分别为478 mm和354 mm,2000年后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小12.5%,汛期同比减小8.8%。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区域经济发展导致用水的增多、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的增大以及汾河干支流上一些水库、大型引水渠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使汾河下游洪水发生的次数逐渐减少,洪峰流量也在逐渐减小。河津站500 m3/s以上的洪水,主要集中在1980年以前,其中,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分别发生9次、7次和2次,2000年以后没有发生过500 m3/s以上的洪水,大洪水发生次数逐年减少。

在河津站500 m3/s以上洪水中,1950-1969年、1970-1985年、1986-2000年分别发生16次、2次、2次,分别占洪水总次数的80.0%、12.5%、13.3%,每个时段平均每年发生0.8次、0.125次、0.133次。2001-2015年,河津站就没有观测到500 m3/s以上的洪水。分别计算河津站上述各时段洪峰流量的累计平均值,则分别为972 m3/s、404 m3/s、208 m3/s、121m3/s,2000年以后洪峰流量的累计平均值仅为109 m3/s。河津站500 m3/s以上的洪水,1954-1969年平均洪水历时约为68 h,1970-1985年平均洪水历时为50 h,1986-2000年平均洪水历时为38 h,大洪水次数不仅逐年减少,而且洪水历时也在逐年减小。

5 结语

通过对汾河河津控制站多年来观测到的径流量、输沙量的分析,均呈减少态势,大洪水次数减少,洪峰流量变小。分析结果表明,汾河目前面临着水资源缺乏问题,加之部分河段水质污染加剧,加快汾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刻不容缓。

TV121+.4

A

1008-0120(2017)02-0013-03

2017-05-10

杨 平(1965-):男,高级工程师;通讯地址:太原市康乐街21号,030001

猜你喜欢

水沙输沙量含沙量
光电式含沙量测量仪器的校准方法及结果评定
0.6 H 层含沙量与垂线平均含沙量代表性探讨
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水沙变异特征
鞍山地区含沙量比测定线研究
20世纪中期以来不同时段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的响应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水沙特性浅探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祖厉河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减沙效果研究
关于辽河干流河道冲淤量沿程变化规律探讨
罗源湾海洋倾倒区抛泥过程含沙量增量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