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政”出台社会办医或迎来拐点
2017-07-31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北京“新政”出台社会办医或迎来拐点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北京本次“新政”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活力,促进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的平等竞争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社会办医,一个看上去“越来越美”的字眼。
5月2日早晨,美和医疗集团的创始人、原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从自己租种的菜地出来,回到位于北京西直门凯德MALL的美和眼科诊所。“运营两个月,这个500多平方米的诊所已经不够用了,我正准备把隔壁的办公室也扩充进来。”
虽然越来越忙,但于刚自认是一个很会安排时间的人,他也想和面对前来看病的孩子一样,给身边的人,甚至花花草草以“温度”。
4月25日,于刚在美和眼科诊所大厅召开记者会,宣布离开体制,建立美和医疗集团,集团下包含旗舰医院、眼科诊所和视光中心。而这一天,也是他60岁的生日。
就在于刚宣布创业的同一天,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北京市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很多社会办医创业者认为与公立医院竞争的优势之一是“温度”。
《措施》中,对于符合四大支持方向的社会办医,北京市将在准入、财政投入、医师多点执业、用地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支持政策;6个方面、18条具体政策措施也明确了重点支持方向、进一步规范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优化发展环境和强化多元治理等,支持对象则对准了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举办的医疗机构;在紧缺专业领域举办的医疗机构;品牌化、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医疗机构,以及“互联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医生集团等医疗新业态。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创业者在敢于拥抱失败的同时,一定要懂市场、懂网络、懂税法、懂政策、懂医疗、懂创新、懂人情世故、懂谦让、有情怀。”细思量,于刚的这句话,反映的不光是社会办医创业者需要的素质,更有他作为一个医者、一个管理者对社会办医的经验。
政策“补短板”预留空间
“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上层建筑意识到了问题,必须让市场参与进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活力。”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CEO于莺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在我国,患者以前‘追庙不追和尚’,但这种情况就快要改变了。”于刚告诉记者,政策层面的利好,是他创业的动力之一。4月25日的启动仪式上,于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百度人工智能总经理李政、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医疗互联网科技领军人王咸毅等悉数到场。“此前多点行医和医生自由执业等方面有限制,但现在资本市场看到了前景,对社会办医已相当青睐。”
5月3日,国家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社会办医,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会议确定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和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促进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等跨省份连锁经营,对社会办医实行一站受理、并联审批、网上审批,以及对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社会办医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等。
专家认为,本次“18条”新政中,一大亮点是“为增量的社会办医留出了城市空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促进社会办医,主要是发挥“补短板”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紧缺专业领域开办医疗机构。为此,北京市已要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并按照一定比例为社会办医规划预留空间。
例如,可将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出的厂房和土地调整为医疗用途,社会办医可以入驻。
美和医疗集团主要业务分为四块:美和眼科诊所、美和医院、美和儿童视觉干预治疗互联网中心和宝宝眼医生集团。其中美和医院位于北京朝阳区,占地3万余平方米,院区已开工建设,将于今年10月交房,预计3至5年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这个医院一定是集团的大本营。”于刚介绍,医院内外,将形成集诊疗区、公寓、咖啡厅、绿化区,甚至月子中心于一体的和谐群落。在他的规划中,美和医院定位为“大专科、小综合”,以儿童眼科为特色,成为各学科医生集团的孵化场所,以及医生自由执业的大本营。
多年来,社会办医机构在市场准入、用地审批、资金来源、税收政策等方面备受掣肘。纵观此次北京新政,除在“准入”和“用地”两个重要方面“松绑”,在税收和人才方面,社会办医者也看到了希望。
《措施》中明确指出,社会办医疗机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等符合条件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接受政府管理的各类收费项目方面,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收费政策和标准;同时,将实行医生区域化注册,开展非全日制医生工作试点,鼓励医生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等。
“医疗领域的改革极少在北京进行试点,但4月份的这个政策表明了政府的决心。”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政策信号和市场动向表明,今年将成为中国市场化医疗的拐点,会有更多布局相继落地。以澳籍华人、澳大利亚全科医生身份在华创业的他坦承,资本和政策等问题是很多和他一样带有民营色彩的创业者每天都要面对的。“幸运的是,今年一切都比较顺利。”
发展迅猛 瓶颈难消
相对于于刚,近几年的张强和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等人显然更忙,忙着手术、融资、招人、开会等,没时间去侍弄花花草草——跳出体制外之前,宋冬雷平均每天上8台手术,创办医生集团后,手术量没少多少。
手术多,融资顺利,政策鼓励,证明了医生集团和其他众多社会办医的价值,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挡在社会办医者们面前的,仍有无数道“玻璃门”和“弹簧门”。
去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其中取消了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和地点等多项限制。当时有人形容,“这是民营医疗的又一春”。而今《措施》出台,外界则有分析认为,出台的目的,除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服务于京津冀医疗协同战略外,更多的还是为社会办医大潮所推动,已到了在政策层面平衡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格局的时候。
截至2015年,全国民营医院已占医院总数的52.6%,在数量上超过公立医院;北京的社会办医也发展迅猛,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4445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42.3%,同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还涌现出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凤凰医疗集团等一批相对知名的品牌连锁民办医疗机构。
不过,数据也表明,包括北京在内,在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中,社会办医仍处于劣势地位。2015年,公立医院总床位数占80.6%,诊疗人次为27.1亿,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88%;民营医院床位占19.4%,诊疗人次3.7亿人次,占总数的12%——公众就医主流仍在公立医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自2009年新医改正式启动以来,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大力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已成为一项国策。但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社会办医的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因为医疗供给侧多元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医疗服务体系由公立医院所主宰的现有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以及各种具有阻碍甚至歧视作用的游戏规则的普遍存在,民营医院实际上依然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
什么是“具有阻碍甚至歧视作用的游戏规则”,业界其实心知肚明。
本次《措施》中,在财政投入方面,明确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补助政策;同时,在医保这一关键点上,《措施》明确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在充分考虑服务内容、数量、质量、参保人员满意度以及诚信经营等因素的基础上,同等享受医保年度总量控制指标和总额预付指标等医保政策,建立医保协议的动态调整机制。”
“不过这两个过程可能要长一些。”在被问到上面两条时,北京市医改办的一位郝姓研究员回答。
“我觉得,国家对不法行医打击得还不够。”于刚认为,总体来看,社会办医现在的诸多模式仍不够成熟,有成功的,但也付出过血的代价。
“这么多年,公立医院挂不上号,想规规矩矩发展的民营医院又很难,倒是便宜了某些‘不走寻常路’的xx系。”位于北京五环外的回龙观,于2015年年中运营的北京京都儿童医院院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也许正是因为某些乱象存在多年,政策层面和公众对社会办医都一直持有“谨慎”或“半信半疑”的态度。
在全国工商联医药商会秘书长李忠泽看来,现有社会办医院中,多数存在床位数、诊疗水平和医护架构等方面缺陷。据其了解,在北京的民营医院中,有九成医院床位数不足百张,超过500张床位的仅占总数的0.6%。此外,在收费价格和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医生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缺乏,也导致了此类医院难以获得公众普遍“好评”。
名医集团的价值与痛点
短期内无法避开医保对接的“排大队”问题,近几年建成的民营医院或连锁机构多选择了放弃医保,放弃低端的中高端路线,例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近百家数据可查、名医带头的医生集团。
“将来我可能会开一个带医保的医院,但现在暂时不会,我们要用优质服务和新项目占有市场。”于刚表示。
他对“服务”的理解并不只有媒体赋予不少名医集团带头人的“情怀”,更有人文环境的打造;而“新项目”在他这里也可用十二字方针概括:“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
在美和,人文情怀可在一件小事儿中体现:手术前,美和的医护人员会进行儿童麻醉术前心理干预,通过“闯关寻宝”等游戏的设计,让患儿、家长都参与其中,消除了父母的紧张、担心,其实也是让孩子不再害怕。“这事儿别的地方不做,我们做,虽然有成本。”
于刚自认很有市场敏感性,一辈子最擅长的就是“做新项目”。相对于其他创业者,他并非真的“不忙”——30年的科室带头人和医院负责人经验、“一脚体制内一脚体制外”的“以商养医”的历练让他更会调节时间与节奏。
1991年,34岁的于刚就当上了张家口眼科医院的院长,从那时至今,他开过网吧、餐馆、养过鸡和牛,办过眼科诊所,并以此填补其所在公立医院的效益,留住骨干医生。
美和医疗集团创始人于刚在诊疗前与小患者互动。
美和最新谈的项目是“质子”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对接国内患者与美国的治疗平台。“一件事做不好是零,但十件事有三件做好,成功机率就大得多。另外,民营医院没有点绝活儿不行。”
自2002年进入北京儿童医院至今,于刚先后谢绝过十余家民营医疗机构的邀请。“去那些地方是挣工资,而我的创业是要以一个医院做为旗舰中心,辐射诊所,同时再做孵化平台。”这是于刚在先后考察了全国多家儿科、妇儿机构之后,对美和的基本定位。
与多数医生集团不同的是,美和集团采取的是合伙人制,基本不会受资本绑架。“社会办医,一定不要野心太大,期望值不要太高,要正确评估自己,给对方留有余地。”于刚同时给投资人的忠告是:医生创业不容易,请善待。
“无论政策有利与否,在体制内舒服得多,最终敢跳出体制的,都是勇敢的人。”于莺也表示。
“勇敢的人”越来越多。但在原陕西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副院长、资深民营医疗观察者郭俊看来,医生创业,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医生集团的发展要遵循医学发展规律,要解决的其实不是行业本身,关键节点在于凸显医生价值与效率等环节,也可以说,能够解决医疗服务需求中的痛点。但现在直观来看,很多医生集团的运营和管理还并不完善,甚至于对市场缺乏足够的准备。
于刚深谙医生集团创业的“痛点”,以行业内两个较有名气的医生集团为例:一个团队的带头人缺乏管理经验,也缺少得力干将,以至于很多手术仍要带头人亲自上阵;另一个集团选择的领域较为“凶险”,属于“重”专科,吸引体制内医生加入的“砝码”不够。此外,后者和很多医生集团相似的一点是,缺乏自有设备和手术场地。
另有专家认为,在医生集团和多数专科类民营医院受限于患者群落和自身初始构架的同时,随着分级诊疗的步步深入,走综合、全科路线,倾力社区服务或已迎来契机。
“美中宜和的综合门诊中心服务对象是社区,十公里外的人不太可能跑到我们这儿看病,但可能跑到一千公里外的宋冬雷那里。”2015年加入美中宜和时于莺便考虑到了专科与综合的关系,“但我们也有优势,可做多学科综合判断。在这一点上,专科医院会有限制。比如为一个儿童做眼科手术,专科类医院可能会遇到气道肥大问题,必须做麻醉方式的选择,需要其他科室协同判断,但在我们这里没有这种担忧。”
虽然创业领域有所不同,但于刚、于莺“兄妹俩”达成了一个共识:为公众提供性价比高的服务,做有温度的医疗,挣有尊严的钱。
市场竞争 大浪淘沙
评论认为,北京本次《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办医挪走了绊脚石,给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更多同台竞技的机会。
《措施》制定者之一、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张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件已经把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痛点、难点都涉及到了,各项优惠举措也已经将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他强调,“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实到位的问题,这需要时间的证明,相关部门的推进。”
于刚认为,伴随政策落实,亟须跟进的机制之一是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保评估体系。“很简单,评估从管理和专家水平两方面入手就行了。”
于莺在解读中,首先认为《措施》放开了全科和社区的诊所,希望民营集团进驻是积极之举,其后她表示,“新入驻者的牌照和手续问题很重要,希望在这一点上多系统联动,不能只是有关部门出了政策,工商等部门却跟进不力。”
例如在选址过程中,新生民营机构势必遇到和公立社区卫生机构竞争的问题,她希望相关部门提供一个“舞台”让两者去公平竞争,大浪淘沙。“在社区边上开的诊所做好了是本事,做不好是经营者自己的问题,有关部门不必做过多干预,尽量放开,越少出现创业者贴钱又贴房子最后还伤心的情况越好。”
不过,在担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同时,于莺认为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幸运的是,一些部门里有理性思维的改革派和‘激进派’越来越多了。”
“医疗的市场化过程中,医生永远是最主要的角色。医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三种,一是体制内行医,二是自由职业,三是多点执业。无论哪种,取决于政策下的市场新布局。”马丁医生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