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B区校园开放空间认知使用后评价
2017-07-31南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南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重庆大学B区校园开放空间认知使用后评价
南漪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图1 研究对象位置(来源:OSM+作者自绘)
图2 研究对象(来源:作者自绘)
空间设计与建造的意义在于为人们营造合理的活动环境,但人们对建筑的期望已不止于此,而是希望更加舒适和高效,建筑(户外空间)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为此,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这一概念被提出用来衡量建筑性能(Building Performance)是否达到人们预期。使用后评价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已经建成并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的建筑(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1]
高校校园是学术的殿堂,校园的新建与改造日益受到关注。重庆大学B区位于重庆沙坪坝老城区,附近有诸多校园,校园空间布局紧凑(图1)。校园空间是其使用者学习生活的载体,设计优良的校园空间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笔者以在重庆大学B区自身经历的“寻路难”问题出发,通过一系列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与SD语义法的调研,从心理学、行为学、现象学剖析重庆大学B区校园空间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藉以此思考老城区高校校园空间的建设与改造。
2 研究内容
该次研究以重庆大学B区南侧校园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图2),生活居住在重庆大学B区的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者,研究侧重于校园开放空间的空间认知。空间认知的概念由美国规划学家Kevin·Lynch最早提出,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Kevin·Lynch通过对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这三个城市的研究,将居民对城市的认知归纳为包括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这五个物质形态的意象[2]。城市意象的概念与理论一经提出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应用,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与补充。国内学者陈静在用城市意象理论研究高校开放空间的认知过程中,根据校园空间特殊尺度的社会性能,将认知要素分为入口、中心区开放空间、院落空间、交通道路、运动场、公共绿地与边缘空间[3]。在此基础上,该次研究针对重庆大学B区校园空间布局特色,合并中心区开放空间与院落空间为广场空间,由此将开放空间分为道路、运动场、入口、公共绿地、广场和边缘空间六个部分。研究意图对重庆大学B区校园开放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价,从建成环境的空间认知方面,通过一系列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与SD语义法的调研,剖析校园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环境提出改进的策略。
3 研究方法
3.1 SD语义法
语义调查法(Semantic Differential)[4]即语义差别法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Charles·E·Osgood于1957年提出,这种方法利用言语尺度量化地测定被调查者的心理感受。国内学者庄惟敏最早将SD语义法引入建筑空间的研究,认为对建筑空间为对象的SD法可概括为:研究空间中的被验者对该目标空间的各环境氛围的心理反应,对这些心理反应拟定出“建筑语境”上的尺度,而后对所有尺度的描述参量进行评定分析,定量地描述出目标空间的概念和构造[5]。
研究以居住生活在重庆大学B区的学生为被访对象,收集校园空间的整体感知以及交通空间、公共绿地、广场等子空间的认知评价。在调查表设计中,结合研究的对象与问题,从描述校园空间以及街道、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相关文献中提取出如“杂乱”、“整洁”等26对语义相反的形容词。
3.2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的概念源自美国规划学家Kevin·Lynch于1960发表的著作《城市意象》,这一方法建立在心理学、行为学与现象学之上,提取被试者对目标空间的认知,并总结出影响认知的意象要素。认知地图研究环节要求被试者在没有任何参考情况下,仅凭头脑中的回忆在白纸上绘出重庆大学B区的地图草图,并在其上标注有特色的意象要素。被试者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有一定绘图基础与观察思考空间的能力。调研中观察被试者的绘图次序评价各意象要素的影响程度。
3.3 访谈
分别与重庆大学B区有一个月、一年、三年生活学习经验的同学进行访谈。被访者要求描述校园空间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所、一段最常走的路径如宿舍到教学楼沿途所看所闻所听以及在一个假定的地点如何辨认方向。
4 调研结果分析
图3 B区校园空间语义学调查结果(来源:作者自绘)
4.1 SD语义法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共计回收31份有效调查表。从语义法调研结果来看(图3),大多数被访者对校园空间的整体印象偏于负面,校园空间被认为是“较差的”、“杂乱的”、“尺度不适宜的”、“无统一感的”,在辨别方向及寻路方面使被访者感到比较“困难”。在具体到校园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运动场和公共绿地的评价较为正面,运动场被认为是比较“热闹的”、“有吸引力的”,公共绿地被认为是偏于正面评价的一般,在舒适性和丰富性上有提升的空间。而在道路系统、广场、入口、边缘空间方面,被访者较一致地给出了偏于负面的评价,普遍认为,道路是“狭窄的”、“方向性弱的”、“混乱的”、“离散的”,广场“无特色的”、“无吸引力的”、“凝聚力弱的”、“单调的”,入口是“不起眼的”、“模糊的”,边缘空间是“边界模糊的”、“中断的”。这些空间的不适宜是被访者对校园空间持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
4.2 访谈与认知地图调研结果分析
访谈与认知地图的调研共计回收9张有效地图和3段访谈。统计被试者提及或绘制该意象的频次与正确率,以同类型意象最高正确率为基准,将意象按照其正确率达到基准的比例,分别定义在0~33%、33%~67%、67%~100%区间内的为高频、中频、低频意象,并用不同大小和粗细的图示绘制在地图相应位置。由此整理得到重庆大学B区开放空间认知地图(图4)。
可以看出,出现频率高的意象集中在校园东南侧,是被访者从生活区至学习区行走频率最高的路径的一个合集。这部分意象在区域明显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以食堂为中心的生活服务区与以图书馆、二综为中心的学习区,这两个区域仅仅凭借一条道路连接,连接部分意象的薄弱和不连续使被访者感到空间“杂乱”,并且造成了辨认方向以及寻路的“困难”。
道路系统缺乏组织性与贯通性,校园内没有一条或者一组有辨识度的连续的主要道路来串联整个路网,而是多条不连贯的、特色不清晰的较短的道路组成以横向道路为主、纵向道路为辅的均质路网。道路的特色不够鲜明,运动场南侧两条道路在宽度、周边环境、长度、方向等方面非常相似,令许多被访者感到困惑;道路的连续性不够,重要的路网没有组成环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断头路,便捷性不够;道路系统中没有足够的参照物,无论是被访者自己寻路还是向问路者描述路径,都不知从何处参照。以上种种使得道路系统给被访者以“混乱”、“离散”的印象。探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B区地势南北向高差较大,更多的是老校区在设计规划中考虑不到位。
认知地图中节点的分布无序且离散。意象要素中节点的作用是连接与停留,被访者反馈的节点很大比例上是交通节点,这些节点无组织地散落在区域里,特征上没有连续感,不能积极地反馈交通系统,使得校园空间“无统一感”。此外,校园空间中缺乏吸引学生停留与交流的节点,在物质形态上反应为没有足够数量的、有吸引力的、有凝聚力的广场和公共绿地。
4.3 问题总结
综上整理出重庆大学B区建成环境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1)道路系统较为混乱。均质的路网与特色不明显的、不连续的道路使被访者在寻路方面感到困惑,并对校园空间产生杂乱的印象。此外道路系统中缺乏必要的参照物如路标。
(2)公共空间欠缺。B区校园广场空间参与度不够,缺乏聚集人群、有吸引力的场所。B区校园绿化丰富,分布合理,但并没有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根本上是没有考虑基于人的心理行为的活动,缺乏与人互动的绿化场所。
(3)空间缺乏可识别性。校园空间缺乏特色与吸引力,雷同的周边环境、模糊的入口和边缘空间、功能单一的开放空间给人以负面的感受,在辨别方向及寻路方面感到困难。
图4 B区校园空间意象图(来源:作者自绘)
5 结论与优化策略
综合调研结果,重庆大学B区由于建成年代较早,并且校址坐落于山地上,加之老校区共有的用地狭促等原因,校园空间出现寻路难、认知意象不明确等问题,校园空间得到了负面的整体评价,暴露出道路系统混乱、缺乏可识别性、开放场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规划新的大学校区以及改造老校区提供一些启示。
5.1 优化校园路网结构
增加主要道路的宽度,形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清晰的路网结构。同时增强不同道路之间差异性,在道路两侧植入连续的有特色的参照物,如不同校园普通绿化的高大乔木,或者增强趣味性的雕塑等。增强道路的连续性与联通性,主要道路形成回路,断头路开辟之路使之与主要道路环通。此外强化交通节点对道路系统地反馈,增加必要的指示标志。
5.2 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有连接与聚集的双重作用。针对重庆大学B区的优化改造中,在两片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即生活区与学习区之间开辟一个广场,起到联系两者的枢纽作用,同时提高交通系统的连续性与方向性。在主要路径两侧有节奏地改造绿地与广场,考虑人的行为活动,形成交流、通行、集会等功能一系列步行带。
5.3 强化空间特征
富于特色的开放空间是提高空间认知的先决条件。在整改校园开放空间时,应根据其特征、高频活动和被试者预期氛围,挖掘发展的可能性将资源最大化利用。整合行为活动类似、地理位置接近的开放空间为一个主题活动区,同时兼顾空间节点的功能与所处环境,在整体统一的条件下彰显个性。
[1]庄惟敏.SD法与建筑空间环境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42-47.
[2][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34.
[3]陈静.基于城市意象与空间句法的昆明新建高校校园开放空间认知[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22-27.
[4]王德,张昀.基于语义差别法的上海街道空间感知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1(7):1000-1006.
[5]刘智.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空间心理量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5):53-58.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Open Space Cogni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mpus B
使用后评价作为评价建筑性能的一种手段,通过评估建成环境对今后的设计策划以及运营提供参考。该文研究以重庆大学B区为例,对校园开放空间进行建成环境空间认知使用后评价,通过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认知地图与SD语义法的调研,针对重庆大学B区寻路难、空间认知模糊的问题,剖析校园开放空间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环境提出改进的策略。评价数据将作为现有校园开放空间改造的指导资料,同时为新建校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使用后评价;校园开放空间;空间认知;认知地图;SD法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POE for short)isameansofevaluating building performance,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design planning and operation through an assessment of the completed environment.Taking Campus B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nducts space cognition POE on the completed environmentof the campusopen space,adopts the cognitionmap and the SD semanticmethod based on the urban image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way guidance and fuzzy spatial cognition,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patial cognition of campus open spaceand proposes improvementstrategies for theexisting environment.Theevaluation dataw illserve as theguidance inform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of campusopen space,and a reference for thespaceplanning ofnew campus.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campusopen space;spatial cognition;cognitivemaps;SDmethod
TU-0
A
1671-9107(2017)07-0020-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7.07.020
2017-05-04
南漪(1994-),女,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乡村聚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