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的代价
——思维的陷阱

2017-07-31

探索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偏误眼睛大脑

进化的代价
——思维的陷阱

进化的逻辑

人类的智慧并非上帝赐予的,而是在大自然中进化而成的。

说到进化,我想举一个例子:眼睛。

早在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就已经有海洋生物进化出了眼睛。最早的视觉,只是为了感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的深入,眼睛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先进。眼睛看东西的原理与照相机类似,有远距离的长焦、大范围的广角、超近距离的微距,还可以聚焦和变焦,鱼类的眼睛甚至可以去掉水中的折射。

随着生物的登陆(可参考本期古代生物的内容),眼睛离开了水,问题反而变得多了。眼睛不是为了空气里的环境而进化的,干燥的光线进入湿漉漉的眼睛,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扭曲。

那么,陆生的动物该怎么办呢?是重新开始进化出一个新的眼睛吗?不是的。进化的逻辑不是遇到问题就重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能继续生存繁衍就可以啦。

我们的眼睛是从鱼类时代进化而来的,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在陆地上用的,经历了三亿数千万年的修修补补,我们的眼睛还是不如鱼类。我们看不清鼻子前面的东西,也看不清黑暗里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么多眼睛的问题?因为要告诉大家:不光是眼睛,我们身体的很多部分,都是从原始时代修修补补过来的。我们身体大部分部件都有原始时代的印记,这未必会对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但是有一个身体部位是例外的,那就是“大脑”。

找不同游戏

请找出两幅图片中的十处不同

文明时代的原始人

人类的祖先,在700万年前和黑猩猩的祖先“分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黑猩猩的祖先,进化成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而人类的祖先,进化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最后是我们智人。

我们人类就是动物,属于哺乳纲灵长目。我们的大脑,并非是单独为人类而设计的超级计算机,而是在古代灵长目大脑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升级”很多次,增加了很多功能。

这样进化的结果,好处明显,坏处也明显。

好处是“升级”快。因为有一个已经进化了好几亿年的大脑了,喜怒哀乐都具备,基本判断能力健全,各种感官灵敏高效。在几亿年进化的基础上再行进化,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只用了几百万年就进化出了智力发达的人类。

坏处和好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双刃剑。一个进化了好几亿年的大脑,喜怒哀乐都有,基本判断能力健全,各种感官灵敏高效,这些固然是极好的,但是这个大脑并不是为了人类社会而设计的。

动物的大脑,任务是帮助动物完成生存和繁衍。活下来,并且繁衍子孙,这是生命的核心目标,能做到这两点,大脑就够用了。

人类的大脑,虽然先进,但目的依然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且要注意的是,这个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是人类数百万年间生存的非洲大草原。在那片草原之上,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老师和学校,大人不需要上班,连书都没得看,但是容易挨饿,也容易遇到狮子、毒蛇等危险。

换言之,我们的大脑是在大草原的环境里进化出来的,很多基本功能,在大草原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并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其实都是在文明世界里生活的原始人,表现在有很多缺乏理性的思维漏洞。

那么,在非洲大草原上进化的人类大脑,究竟会有哪些常见的思维漏洞呢?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从众心理

如果你在一个十字路口站住,抬头看天,久久不动,只怕过一会儿就会有人和你一样,呆呆地看着天空,看发生了什么。如果有一群人在路口抬头看天,路过的其他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抬头去看。

大家究竟在看什么呢?什么也没看。只是因为有人抬头看了,其他人就跟着学。我们经常在喜剧片里听到笑声,那就是在提醒大家——该笑了。

从众,也称“随大溜”,指的是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跟着别人做就是对的。特别是,越多的人认为一个事情是对的,那么这个事情就更容易得到肯定。这个概念当然是有问题的——我们无法否认,很多时候跟着别人是对的,但是如果有很多人做坏事,那做坏事会变得正确吗?

无论是宗教、时尚、饮食......人类几乎一切文化活动,都在受从众的影响。早在1950年,美国科学家就证实了,人类的理智会轻易被团队压力摧垮。让一些演员在考题上做出明显错误的选择,接受测试的人看到了,也轻易做出错误的选择。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显然,从众是进化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策略。想一想,在几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上,我们的老祖先在那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假设你是其中的一员,突然,你发现小伙伴们都跑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做呢?是停下来、挠挠头、仔细思考一下发生了什么吗?“哦!远处有一只动物,黄色的,或许是狮子,也许只是看上去像狮子的其他动物,我是不是应该观察一下呢?当然,那也许不是狮子,而是一个良好的猎物,但万一是真的狮子呢?”如果这么做,也许会因为来不及逃跑就被狮子吃掉啦,无法实现生存和繁衍的目标。我们进化出来的本能是:先跟着别人一起逃跑,之后再反思逃跑对不对。

这个策略在原始时代是很有效的,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往往不适合。你看那些喜欢炒股票的人,股价一跌,他们就跟风逃跑,股价一涨,就跟风买进,一个个输得很惨。为什么呢?因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跟风”经常是会跟错的。

古代社会的从众,成本低,顶多就是跟错了,白跑一趟,但是收益大,如果跟对了,就从狮子嘴里活下来了。今天的社会恰好相反,没有狮子在追逐,你不从众,轻易也不至于丧命,而很多时候胡乱从众,容易导致倾家荡产,就像股市里众多赔得一塌糊涂的散户那样。

在商品社会里,商家都有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我们无力了解商品的方方面面,不知道它们究竟好不好,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从众!

我们经常在广告里,看到各种不合情理的镜头。在现实生活中,谁会在街头疯狂地告诉别人,某个品牌的某物特别好呢?广告就是要你跟随别人的选择。当一家公司的广告宣称他的产品“销量最高”时,请你保持警惕和怀疑。凭什么销量高就是好的呢?凭什么别人买就是对的呢?就算有五千万人选择了某件产品,也不等于它就是好的啊。

在广告里,不止从众这一个。下面我们来看另一个。

广告的错觉

我们经常会看到街边的广告。广告上的人,永远是那么光鲜亮丽,男的是帅哥,女的是美女,无论他们是不是明星。

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化妆品。

成年女性喜欢用化妆品打扮自己(当然,在学生时代是不需要的),让自己显得好看一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社会礼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理解。

但是作为化妆品的广告商,他们会怎么做呢?毫无疑问,他们会找最好看的明星,在镜头前做出貌美如花的效果,同时告诉你,只有用了XXX化妆品,你才最好看。

人们看到这样的广告,下意识会有什么样的感官呢?

“哦,原来我只要用了XXX化妆品,就可以变得很好看了!”——这是理所当然的想法。

但这是完全错误的,那些明星之所以貌美如花,是因为她们本来就貌美如花,哪怕她们完全不打扮,也依然是貌美如花。在广告商面前,貌美如花是上镜头的标准,而不是使用了XXX化妆品的结果。

广告商选好看的明星做广告,就是要我们混淆标准和结果,如果没有这种混淆,大部分的广告只怕都会失效。

我们的大脑难以分辨这种混淆,这就是思维的漏洞。

化妆品只是一个例子,其他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举一个同学们会接触到的例子吧:学校。

老师常常会对大家说:高中考上名校,学习成绩会好,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能找到好工作。

那么,好学校真的是好学校吗?

众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名义上的好学校,未必真的教学水平一流。学校能成为名校的原因,往往是生源好,他们有最聪明的学生,怎么教怎么会,甚至老师随便教教,学生就出人头地了。而那些不好的学校,最初也许有很好的师资条件,仅仅由于招收了在学习方面资质不高的学生,怎么教也难以成为栋梁之才,这才让学校变得声誉不佳。

难以忽视的过去——沉没成本

你妈妈带你去看一个电影,糟糕透顶,无聊的剧情,五毛钱的特效。这时候,你对妈妈说:“电影不好看,我们回家吧。”妈妈很可能会跟你说:“不行,电影票很贵的,至少要看完再走。”

妈妈为什么会坚持去看一个无聊糟糕的电影呢?很简单,因为她付过钱了,有了“沉没成本”。

所谓沉没成本,就是已经花出去的东西,可以是钱、时间,甚至是心理能量。为一件事情花出去的东西越多,就越会让人觉得难以放手,即使客观看起来坚持毫无意义,人们也不会轻言放弃,因为曾经付出了许多。

——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

——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

——我们已经花了钱。

——我们已经花了时间。

这些都是人们认为需要坚持下去的理由,然而,这些真的是理由吗?一只烂股票让人损失了一千元,如果果断放弃,也许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坚持下去,有可能会损失两千哦!

面对错误的选择,由于已经投入了一些成本,就要不管不顾地坚持下去,哪怕以后的损失会更多,这就是沉没成本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因为人的本能希望保持一致性,也希望证明自己原来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做了一个错事,我们将其中断,改弦更张,这会让我们显得自相矛盾,也会凸显原来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坚持下去,在心理上会更让人觉得舒服。

在心理上觉得舒服,真的那么重要吗?你做某事坚持下去的原因,最好是看重事情在未来的收益,而不是曾经有过多少投入。

确认偏误

小明在减肥,每天早上起来称体重。如果今天的体重比昨天轻,那一定是减肥有效果了,要是今天的体重比昨天重,那是正常的波动反弹,忘记就好了。这个例子是典型的“确认偏误”。

啥叫确认偏误呢?就是让新的信息和已经有的观念相符。要是新信息和原有的观点不符合,那就忽视、忘记、甚至否认掉它。反正原来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其实我们都明白,忽视和否认,不可能改变一个事实,但事实上,我们都是那么做的。人类最大的思维陷阱之一,就是扭曲新的信息,让它和原本的思想一致化。

在人类社会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其他社会环节,哪怕是普通的生活中,都充斥着确认偏误。这导致很多不堪一驳的观点,依然被人们奉为圭臬(guī niè)。像“劳动最光荣”,有些劳动明显不光荣,例如盗墓贼辛辛苦苦打洞钻坟,累得满头大汗,难道就光荣了?我们只是对这种不光荣的劳动视而不见罢了。

做一个好学生,需要培养躲开确认偏误的能力。

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确认偏误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让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而对大量反面证据视而不见。

——有人认为,人是善良的。

——有人认为,人是邪恶的。

——有人认为,社会是公正的。

——有人认为,社会是不公正的。

这些观点,都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因为很多事情有两面性的,有人善良,有人邪恶,善良的人也会偶尔邪恶,邪恶的人也会偶尔善良。社会有时候很公正,也有时候很不公正。公正的时代会有不公正,不公正的时代也有公正的存在。

换言之,这些观点都对,只要你愿意去忽视那些反面的信息。

其实,一切概念宽泛模糊的信念,都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只要你愿意,肯定能找到反例,但是大多数人压根不想去面对海量的反面案例。

例如星座与运势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信。那么,你能找到不完美主义的处女座吗?能找到果断不纠结的天枰座吗?能找到心地善良的天蝎座吗?肯定能啊。但是相信的人,是不愿意去找的。

很多宗教也是如此,一旦人们相信了,什么事情都会被信徒认定是宗教的证据。他们也不想一想,为什么所有的宗教奇迹,都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或者是偏远的乡村,从来不会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闹市街头发生?但是没办法,人们就是愿意相信。

用知道的例子来理解世界

用知道的事情来理解世界,有问题吗?如果事情是真的,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

举个例子,你听说过飞机掉下来的惨剧吧?每隔一两年,世界上某个地方就会出现飞机掉下来的严重事故。基本都是人为的事故,也有个别自然因素导致的。

那你会害怕坐飞机吗?很多人会的。

事实上,乘坐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掉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

那为什么会害怕呢?因为我们会用知道的事情来理解外部世界,但是外部世界的某些事情,不会因为我们容易想到就出现得更频繁。

也就是说,飞机掉下来的事故,不会因为你经常想起来而发生得更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什么,真的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判断。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诸如“外星人”“鬼”“上帝”等,听得多了,就容易相信这些是真的存在。

无论你如何努力相信一个东西的存在,也不会让它凭空变出来,你相信猪八戒,猪八戒不会来到你身边,外星人和上帝也是一样。我们有句老话: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你信了也不会让一个东西出现啊。

我们会由于看得多了,做出非理性的认知判断。例如欧洲的恐怖袭击,但是遇到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真正应该害怕的,是常见的问题,肥胖、糖尿病、抑郁症......这些才是危害人类生命的杀手。

编出前后一致的故事

你每天记日记吗?

很多小朋友都记日记,“昨天去公园玩了。”“今天受到老师的表扬了。”诸如此类。

实际上,这些日记记录的,并不是你每天一五一十的真实生活。

那我们每天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早上醒来,睁眼,翻开被子,揉揉眼睛,下床,伸懒腰,穿鞋,发现有一只鞋在床底下,去钩鞋,穿鞋去厕所,冲马桶,洗手,找牙刷,挤上牙膏,开始刷牙......”

我们真实的生活,还有一大堆琐事:

“吃肉吐了骨头......”

“踩了一脚狗屎......”

“多花几块钱买了汽水......”

“......”

当我们写日记的时候,我们不会这么记录,只会写一个意思连贯的故事,并赋予其意义。

“今天我出门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老师表扬我了。啊!我以后还要继续做好少年!”——这才是人们会写下来的东西。

这有什么问题吗?作为一篇小学日记,也许没有问题。我们整个人类历史,都是被这么记录下来的。很多重要的背景在历史上一个字不提,很多故事被赋予过度的意义。

有意义的故事,会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很多事情,故事不一定都是真的。故事通过扭曲和简化事实,很好地形成一个逻辑性一致的故事。从长远看,这会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出现各种偏差。

举个例子,以下两句话,哪个更容易被长期记住呢?

1 泡利聪明。

2 诸葛亮在大军压境的危险时刻还能轻松地弹琴,用空城计耍了司马懿,他太聪明了!

第一句话很简单,人名简单内容也简单,但是过一年再问你,一定都忘干净了。第二句人名复杂,内容也复杂,里面有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可以记住一辈子。

但是很可惜,第一句话是真的,第二句话是假的。泡利是伟大的科学家,而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猜你喜欢

偏误眼睛大脑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