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工党代表的超群技艺
2017-07-31宁小倩
文︳宁小倩
人物故事
一位农民工党代表的超群技艺
文︳宁小倩
正在工作的杨德兵
47岁的杨德兵是重庆永和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架子工,在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上,他被选为出席党的十九大的代表。从农民工到党代表,杨德兵的人生路径和实干精神,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写照。
工匠精神
杨德兵头戴安全帽,站在十几层楼高的建筑楼上,一只脚绕着钢管,一只脚站立在地,以保持平衡。他右手拿着扳手,左手紧握钢管,熟练而快速地将钢管和夹具搭设成结……
这正是重庆的盛夏,烈日当空,阳光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远远望去,记者眼中的他,宛如一个技艺娴熟的杂技演员。
“虽然热,但这种天气对我们来讲再好不过了。下雨,脚特别容易打滑。”从架子上下来,杨德兵取下安全帽,留着寸发的头上已大汗淋漓,皮肤黝黑的他笑起来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杨德兵的父亲从重庆市第八建筑有限公司退休,18岁的杨德兵子承父业,从老家铜梁县(2014年7月,撤县设区)永加镇到主城重庆谋生。
他从18岁到47岁,这一干就是整整29年。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重庆主城每个区都有我参与修建过的建筑。”看得出来,杨德兵很有成就感。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各人。这句话放在杨德兵身上特别合适。最初,由于不懂技术,他只能在工地上做杂工。为了学好技术,他先后拜过两名师傅,掌握了基本操作规范,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9年,杨德兵的职业生涯出现了转机。这一年,他机缘巧合来到重庆永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在这里,他对架子工这份工作有了近乎苛刻的追求。
架子工虽然是工程建设领域的辅助性工种,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看似并不高深的工种,要做到精益求精并不容易。单就脚手架的构造而言,就可以分为七种,有多立杆、斜道、门式脚、高层脚手架等等,工人还得对不同的构架形式进行不同的受力分析。
“单排立杆与墙的距离不得大于1.8米,也不得小于1.5米……”谈起工作,平时话语不多的杨德兵眼神放光,话也多了。
不久前,渝北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岗位培训中心给杨德兵颁发了高级技工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培训中心主任陈儒荣介绍说,整个重庆有这个证书的不超过100人。
2008年,杨德兵代表公司参加渝北区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获得第一名;2009年,他获得重庆市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二等奖;2013年,杨德兵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言传身教
2017年6月30日,下午5点。工地会议室。与往常一样,杨德兵作为架子工班组的组长,跟工友们一起交流工作心得。他手拿铅笔,在草图上来回勾画,工友们围成一团,仔细听他讲述。
“不管横向纵向,我们的搭设都必须在一条线上。”杨德兵习惯于总结每个星期工友们在工作中存在的纰漏。
不少工友手里还拿了本名为《施工现场脚手架搭拆》的手册。
这本小册子,被工友们视为工作宝典。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建设是一名资深建筑行家,他评价说,这本手册通俗易懂,结合杨德兵的指导,工地的脚手架搭建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人工成本也降低不少。
这本手册的作者就是杨德兵。此外,他还写作了《扣管、碗扣式钢管脚手架的区别及应用》手册。对于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杨德兵来说,能写出如此专业的手册,令众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杨德兵有个习惯,喜欢记笔记。但真正触动他“出书”的缘由,是一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
有一次,杨德兵正在搭架时,钢管上的扣件出现滑丝,他从高楼坠下。所幸,他并无大碍。在医院醒来后,他立即询问团队里的工友有没有受伤。这次事故让杨德兵心有余悸,也坚定了他对团队开展技能培训和加强安全管理的决心。
接着,杨德兵毛遂自荐,把写了满满一本的笔记送给陈儒荣翻阅,请他指导。“非常有用!”陈儒荣建议杨德兵把笔记整理一下,写成手册。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两本手册。
除了言传,杨德兵更注重身教,在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指导。
作为杨德兵多年的工友,陈东进最佩服杨德兵的是,他从未落下每一次爬架。
“说实话,作为班组组长,他完全可以安排工友操作,自己坐在办公室里吹吹空调。但是,尽管已经47岁了,可他每一个项目都要亲自上场。”
在杨德兵看来,这是对工友们的生命负责:“既然是他们的组长,就必须对他们的安全负责任。”
因此,杨德兵注重完善班组管理模式,坚持开好班前例会,并且每天上班都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严格对当日的施工部位、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安全交底,将每一个施工工序控制在规范偏差范围内,杜绝违章指挥和操作,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几十年来,杨德兵带过的项目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践行誓言
从普通农民工,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再到当选十九大党代表,20多年来,杨德兵一直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重庆永和建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邓礼召早就发现了这位架子工身上的闪光点。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单位安排工人去污水处理厂搭架,由于环境恶劣,工人都不愿意去。当征求杨德兵的意见时,他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
经过党支部培养考察,2012年,42岁的杨德兵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共产党员,这次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杨德兵感到十分荣幸,也感到肩负的责任更重了。
杨德兵是一个懂得感恩与付出的人。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其实早早就扎根于他的内心。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往昔岁月的艰难记忆,从未消失过。
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每个月从重庆寄很少的钱回家,供母亲和三兄妹生活。家里吃得最多的就是用棕树叶子和面粉制作的粽粑,吃一个过一天。
后来,他从农村到城里安家落户,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让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杨德兵的话发自肺腑。
1997年,在重庆打工的杨德兵得知铜梁正大力修建乡村公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他马上请假回家,带领村里的乡亲们在两个月里修出了一条长300米的石子路,时至今日,这条路仍是村里的交通主道。
而在汶川、玉树、舟曲等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后,杨德兵也多次协助公司组织项目部为灾区捐款捐物,并带领工组的工友奔赴灾区,参与重建工作。
这些年来,杨德兵始终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践行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