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水协”做好水文章
2017-07-31周神青
文︳CQDK全媒体记者 周神青
村级“水协”做好水文章
文︳CQDK全媒体记者 周神青
自来水从水龙头“哗哗”流出 图//璧山区委宣传部
2017年6月15日,璧山区大路街道团坝村。
村民廖子光站在自家厨房的蓄水池旁,轻轻拧开水龙头,往蓄水池里放起了水。
“现在用水不愁了,生活好着呢。”听着“哗哗”的流水声,廖子光咧嘴笑着说。
2014年初通过农村人饮工程建设,自来水流进了团坝村1200多户村民家中。
伴随农村人饮工程的推进实施,如何把这来之不易的清泉管好用好,让它成为致富泉,成为我市农村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最上心的事。
未雨绸缪建协会
璧山区大路镇团坝村远离城镇,位置偏远,2014年以前一直未通自来水。
提起以前的生活,廖子光有些心酸和苦涩。
“别说是碰到干旱,就是正常年景,生活用水也都没有保障。没水,牲口也不能多养,只能出去打工,收入不高,生活困难。”廖子光说,“村里就几口水塘,洗衣、做饭、田间用水甚至家畜用水都在那里。碰到夏季用水高峰,家家都要去那里抢水,吵架不断。”
没有水,村里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失修,服务功能急剧退化,很多良田成了旱地,更别谈发展养殖业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增收和村里的发展,导致村里出现很多贫困户。”团坝村村支书胡正兴表示。
他们亟须改变这样的情况。
2013年8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好22件民生实事,而“解决人畜饮水最困难地区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赫然在列。
璧山区很快行动起来,通过对既有水利设施完善配套、乡镇供水管网延伸、打井等方式,着力保障人畜饮水最困难地区的饮水安全。
2013年12月,自来水管铺进了团坝村。
管道还在铺设过程中,团坝村“两委”班子便未雨绸缪,召集村里的党员开起了院坝会。
2014年春节后的一天,胡正兴家的院子里。
胡正兴和村里一些党员坐在一起,就如何管理好自来水的问题,挨个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村里管道铺设难度大,政府出钱支持我们搞建设也不容易,以后通水了,我们要是没管好,啷个能收场……”胡正兴说。
见大家还有疑惑,胡正兴又进一步说道:“重点是要把设施管护好,确保正常用水和安全用水。同时,还要确保村民用水的水费能够按时收齐。”
“那我们该怎么办?”有党员问。
“可不可以尝试在村里成立用水协会?”有党员提议。
2014年3月,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团坝村用水协会正式成立。
人人都是管理者
2014年6月,团坝村村级用水协会成立后三个月。
200公里外的垫江县高安镇跳石村、东兴村、凤凰村也通过成立村用水协会,开始对一个小型水厂进行自治管理。
跳石、东兴、凤凰三个村海拔较高,过去村民吃水用水需自购管道从两三公里外的水库接水。
而水管时常漏水,遇上下雨,水库的水变浑浊,接到家里还得先沉淀了才能吃。
从2014年6月开始,当地3000多村民的饮水开始由高安镇杉树河沟水厂供应。
随后,第一期安装水管的200户村民共同成立了杉树河沟水厂用水协会。
协会规定,每年召开两次大会,公布水厂收支情况、运行总结等。同时,协会设立专职管水员,而用水的用户也自动成为协会会员,会员对协会建言献策甚至是参与管理可以加分,分值达到一定分数便会得到奖励。
“这个规定主要是想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协会的管理中来。”跳石村村干部兼协会管水员钟年平说。
同样的,璧山区大路镇团坝村在成立村级用水协会后,也制定了“专人管水、专人管账”的措施。
村主任付相群被选为会长,并兼任管水员。在一段时间以后,经过走访,他发现了村民用水的一些问题。
“由于过去村里一直没通自来水,村民们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这就导致现在很多村民舍不得用水,家里自来水存在水缸里很长时间才用完;还有的村民把水龙头开得很小,滴水接在水缸里用。这样就带来自来水管里的余氯挥发滋生细菌,影响水质。”付相群说。
对此,团坝村用水协会很快就提出了相应措施:一是自来水管漏了的,每家都要平摊水费;二是鼓励村民用水,以通过“流水不腐”让村民用到干净卫生的水。
“同时,村里开会时,我们都会对用水常识进行宣传,并将维修水管人员的电话贴在每家每户院子的墙上。”胡正兴说,“现在,水管若有跑冒滴漏,村民都知道水阀在哪里,自己先去把阀门关了,再通知维修队来修,村民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以水养水”解难题
无论是璧山区大路镇团坝村,还是垫江县高安镇的三个村,村级用水协会成立三年多来,通过实施村民自治管理,都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团坝村在依托用水协会加强对自来水的管理后,璧山区当地水厂降低了管理成本,从而给村里的供水在水价上有七五折的让利,这样村里的水损耗越小、水费收缴越是足额,盈利就越多,盈利的钱用来做维修基金,从而让团坝村形成了“以水养水”的良性管理模式。
而在垫江县高安镇跳石村、东兴村、凤凰村,在协会成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杉树河沟水厂用水协会专职管水员欧朝志发现,有了激励机制,每次协会开会,村民们不但来得整齐,而且建言献策多了,每户每月的水费也都很容易收上来了。
工作顺利了,欧朝志在管水的事情上更用心了。有时候收水费,遇到村民家里没人,他还提前垫付;水管漏耗,能维修的他也尽量自己动手,遇到要购买维修材料,每项他都会精打细算。
很快,村民们又发现,村里的自来水水质、管道维护等变得更好了。
变化不止如此,更大的变化是水不再是困扰村子发展的“软肋”后,按捺不住的村民开始纷纷谋划致富门路。
廖子光过去在附近乡镇做零工时,最羡慕那些乡镇里一栋栋的农家乐。他说:“我们村子里景色也不差,过去缺水自己生活都困难,很多自驾游的城里人来了想在我们村里住几天都不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客人离开。”
如今,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几年不缺水了,很多村民都将自己的房子重新翻新,有些还扩建了房屋,再来多少客人都不愁接待了,明年我也要开个农家乐,再散养一些土鸡,那样生活就更有奔头了。”
除了乡村旅游,乡村特色农业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高安镇跳石村、东兴村、凤凰村的村“两委”班子更忙了,三天两头往镇上跑,尽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打算发展特色农业。
这些乡村,正处处显现出勃勃生机。村民,也正向着脱贫致富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