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07-30金桂华
金桂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文章论述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三种途径:一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文章的创作背景等方法,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体验。二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要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动向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三是语文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诚信的为人、渊博的学识去影响学生,发挥表率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人格;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09-02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进而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地将德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呢?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感染力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果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德育,那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选择好德育渗透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才能将书本中流动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呢?这就需要解决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时代距离与思想距离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学生只有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之中,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在写作该文本时所独有的创作心态和个人思想情感。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如果适当地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这最后一堂法文课虽然十分短暂,却让我们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时无比悲愤的心情。通过《最后一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句话的内涵其实就是“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懂得“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样,就可以做到跨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将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牢牢地记住。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塑造灵魂、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写作方面的技巧,更是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因此,要将学生的习作融入学生生活,将学生的作文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充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的道理,进而学会做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地观察世界、如何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每个有利的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每一篇作文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生活与思想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作文中感悟道德之光,提高思想认识。
例如,有次批改周记的时候,发现有位学生在周记中讲述了一些烦恼事。因为他家中来了一位表亲,这位表亲在各方面的表现似乎比他优秀一些,这让他感到压抑,甚至父母也显得更加关心他这位表亲,这让他萌生妒忌之心,作文中还记述了他如何捉弄他眼中的这位“不速之客”。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当下的学生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正在成长中的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长辈对他们的娇惯使得他们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围绕着他们,因而很少去体会他人的感受,有些学生还养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于是,首先通过评语与他进行真诚的交流。要通过评语,使他懂得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反省自身,多向他人学习,使自己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而不是嫉贤妒能地去捉弄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这样,能使他向健康的方向成长。接着,在班级召开主题为“如何看待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讨论会。在讨论过程中,一开始同学们总说自己父母的偏见和苛求,慢慢地当同学们意识到自己也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时暗自窃喜,猛然醒悟到自己的不满也带有偏见,是自我中心在作怪,是被长辈溺爱养成的坏习惯引起的。于是,先前的“控诉”变成“检讨”,一个个低下高昂的头,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当父母再次表扬“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省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问题,若是个别现象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若是共性问题就开展研讨活动或进行辩论。要通过活动,使学生澄清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作文并不只是文字上的功夫,语文教师要通过作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体会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三、在教师自身行为中渗透德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拥有广博且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爱业精神。德育需要言传,但是更需要身教。语文教师要处处做到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要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中难易不同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答案要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对一些学习马虎、作业拖拉、考试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劈头盖脸地进行训斥,而要耐心地询问原因,帮助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下的严格,严格下的关爱。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教师在课后也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凭借丰富的知识、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进而发挥表率作用。
很多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做人要诚信,心胸要宽广,学习要勤奋,做事要专注,讲话要文明。但要反思一下,教师自己做到了哪些?假如教師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学生去做,学生还会按你的要求去做吗?因此,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人要诚信,教师自己做人就要诚信;要求学生上学不能迟到,教师自己上课也一定要按时到达教室;希望学生珍惜时间,专注学习,教师自己在办公室也要埋头苦干,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而不是戴着耳机边听歌边工作。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树立大语文观,懂得生活处处皆德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师自身行为中渗透德育。要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倩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探索,2010(02).
[2]王德友.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3]申寅子,乔芳菲.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2).
[4]刘波.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5]张虹霞.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及渗透策略[J].语文建设,2015(02).
[6]陆宏亮.从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看语文德育的实施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