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美丑观看当今整容现象
2017-07-29何雨蒙
摘 要:长久以来,人们对美的看法逐渐的发生了改变,在这个看颜值的时代,整容现象是非常普遍,其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漂亮,但是外在的容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距今两千多年庄子就对美丑做过自己的概述,他认为美丑是对比得出来的;内在美高于外在美;而且美丑是没有差别可以相互转化的,美丑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他的这些观点对于当今如何看待美与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人都是喜欢漂亮的事物,这无可厚非,但是过犹而不及。庄子对美丑的观念对当今的整容现象具有警示和借鉴作用,从而对于现在自身的美丑观做出判断和反思。
关键词:庄子 美丑观 外貌美 内在美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整容的看法也是相当于此,有人可能嗤之以鼻,有人却是另一种态度,从《庄子》内篇的美学思想研究中,摘取出庄子的美丑观与当今的审美观念做对比。提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突出当今审美的变化,庄周的美丑观可以给予一味追求美貌去整容的人们一定的深思。
一、“道通为一”庄子的美丑观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他的许多这许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庄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另一个故事写道:秋水将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从人和动物的美感差异指出:在常人看来是女神级的人物,动物却被吓跑,说明美丑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河伯与其他河流对比是美的,但是与大海比较之后是丑的。“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则说美丑是相对而言。
庄子《德充符》篇文中写到:“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在这里王骀是被处刑断足的人,在鲁国他和孔子的學生却各占一半。王兀是怎么样做到的?“受命于地,唯松柏独正也,在冬夏青青,以正众生,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言下之意是:人们都得到而“成形”“成心”,但唯独王骀这样的人领悟这个道的真谛,故能为大家的老师。这则说明内在美高于外在美。
通过上述举例可知:庄子首先认为美丑是通过对比而得且是相对的,再从道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都是不分彼此,进而指出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庄子说美丑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二、当今审美下的整容现象
与庄子的美丑观念相比,如今是颜值大比拼,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整形医院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年我国共有医疗美容医院已达到175家,其中整形外科医院43家,美容医院132家。2005年整形美容人数超过100万人,2013年的整容人口数量达到537万人左右,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850万人以上。调查结果表明35岁以下人群多数愿意尝试美容,并认为容貌对自信心、工作和求偶影响较大,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对美容的了解较少,局限于负面报道,又因为费用问题而不愿尝试,但仍对自己容貌有一定要求;在35岁以上人群中,几乎全部受调查者都认为一个好的容貌会影响就业和自信心,对配偶的容貌都有好的期许。结论:各年龄阶段人群对美容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35岁以下人群对美容的认知程度高于35岁以上人群。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整容的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在1980年后出生的人们逐渐占据了整容的主要地位。那么,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整容呢?要了解这个必须根据时代背景出发。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
庄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可想而知老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导致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他看惯生死的无常、生活的艰辛,导致他厌倦世俗的生活,比较乐于亲近自然,经常游乐于山水之间,性格活脱,爱山乐水,不喜被凡事困扰。这对他的不以外貌丑为丑,以内在美为美的独特审美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当今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与美对立存在的丑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现代美学中,美与丑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展现的美就是判断美丑的标准。对于美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在距今两千多年时间的庄子都能够看到美丑的联系,并提出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讲,在追寻美的道路上是否过于热切,再美的外表,都只是一副外在的皮囊。内在的、精神的和道德上的美,才是更重要的,而且内在的美可以转化为气质,在外表上展现出来。当然了,这并不是说追求美是件坏事,而说在追求的同时,我们都能够保持理性和适度。要保持在美感上的“距离”,才能更好地欣赏美。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3]文史知识编辑部.《道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作者简介
何雨蒙(1993.1),女,河南兰考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美术历史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