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方言《杨柳青》教学感悟
2017-07-29余帆
余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杨柳青》是“人音版”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三单元的歌曲教学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单元以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我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本课的设计我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和创作,而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从教材入手,出示乐谱,我给学生范唱,请学生思考: 曲调是由哪几个音构成的?生回答后小结:这样的五个音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江苏民歌大多是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由此将江苏民歌的基本知识巧妙融入歌曲教学中,学生乐于接受。然后我用“la”范唱节奏,再用手拍节奏,最后让学生拍唱节奏。唱到歌曲中“1 1 1 0”处,拍手三次。我再次演唱歌谱时,让生轻声跟唱,要求他们在“1 1 1 0”处轻拍节奏,并可用肢体语言(如:拍手、拍腿、弹舌等)来表现。同时,我在黑板上出示“1 1 1 0”并与“1 1 1”作比较,并设问:“1 1 1 0”在演唱时应注意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情绪?(快乐的)。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同时又学习了节奏,解决了附点八分音符的教学重点。随后我向生介绍《杨柳青》这首歌是农民劳动时创造的,所以旋律比较欢快,设问: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情?逐步启发学生完整地、愉快地唱歌谱,提示声音的对比。并且指导学生在“1 1 1 0”处拍节奏。
接下来到了学习歌词的时候。 初听老师范唱歌曲时引导学生感受扬州不但山美水美,扬州的民歌更美。设问:这首歌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复听时要求生从歌词发现特别之处(了解衬词的作用)。学生听了范唱以后特别激动,对江苏方言也特别感兴趣。此时我就“趁热打铁”,让生进一步体会江苏方言的特色。感受“衬词”的作用。我给生范唱了一遍去掉了“衬词”的《杨柳青》。“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生自己感受到,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为有了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在学会了歌曲后,我利用一点时间给大家播放了几个代表性的方言(山东话、上海话、广东话和扬州话)同学们非常开心,也跟着模仿。此时到了感受和学习扬州方言的时候了。“同学们唱得真不错!《杨柳青》是一首扬州民歌,扬州人也有自己的方言,这首歌曲如果用方言来演唱的话一定会更加有趣的。你想不想听听?(播放一首用正宗的扬州方言演唱的《杨柳青》)你能听懂它唱的什么吗?”给生讲解:“扬州方言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没有“ZH、CH、SH”,都变成“Z、C、S”了。我们一起学一学?”(教学生学用扬州方言演唱)此环节学生特别感兴趣,整个教室充满了“异域画面”。然后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虽然孩子们激情高涨,对扬州话充满兴趣,但唱歌的时候没有出现喊唱现象,唱出了非常好听的江南小曲的感觉。说明语言的影响力以及音乐的感染力给大家产生的较深刻的影响。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让音乐成为学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教学过程我让学生的视线始终围绕在歌曲身上,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听得投入、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踊跃;以多次聆听加问题解决,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歌曲中,在问题答案中。由于多次聆听的铺垫和问题生成、解决,学生已经能达到哼唱歌曲;在学生对歌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扬州方言的范唱,再次激起学生学唱民歌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的出台让我清醒的认识到音乐课要用音乐的知识去吸引他,用音乐的美去感染他,用音乐的行动去引导他。音乐课特别是唱歌课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把歌曲唱的好听唱的动情,这都需要老师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里不断引导和潜移默化,而这些要求并不是让大家开心的唱就可以完成的。我想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一切从音乐出发,一切又以音乐为终点。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兴趣,在音乐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享受音乐,在音乐陶冶情操。通过这节课我得到几点启发。首先,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很重要。在确立教学目的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即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因此《杨柳青》的教学目标定为:指导学生能用柔和、自然的声音演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知识渗透,音乐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探究江苏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其次,以听觉为先,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入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掌握歌曲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以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把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先听辩教师的范唱,体会节奏,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试唱、模唱,达到教学目的。学让生更多的是在自信和愉快重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知识。
唱歌课也许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开口唱歌上。在这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努力充实自我,努力地去实現这个教学目标。《杨柳青》是江苏民歌中一首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很富有地方特色。在设计《杨柳青》一课时,通过趣味性地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养成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充满浓郁乡土风味的教材内容,富有深厚扬州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很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用方言唱《杨柳青》是这首歌曲的一大特点,也是民歌的精髓所在,所以当我给大家观看地方方言让学生来感受时,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教唱新歌的时候,让学生找方言的不同读音并用方言来演唱,我从学生生动的表情看到了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看得出学生学得很专注,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民歌的新鲜感和民歌特有的音乐性。 通过学习《杨柳青》,学生能从中感受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尽管学生对扬州比较陌生,也首次尝试用方言来表现歌曲,但这都不影响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我想我的目标基本达到了,因为他们都是快乐地学习音乐。但也有不足之处,这也要求我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去设计更精彩的音乐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歌声中快乐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