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贷问题研究及策略分析
2017-07-29李静
李静
【摘 要】 要发展普惠金融,农村金融问题依然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我国传统农村产业结构的特殊发展模式,以致如何让金融服务覆盖到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让金融触角深及我国社会需求的最底层,是广大研究普惠金融的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村信贷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为出发点,着重分析我国的农村产业结构,提出在普惠金融视角下如何解决农村信贷问题。
【关键词】 普惠金融;农村信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01
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创新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农村信贷形式,也是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自从引进了这一概念后,小额贷款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以小额信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信贷如果想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普惠金融视角下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农村信贷问题的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一、导论
普惠金融,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中提出,它源自对金融制度公平性的要求,其核心是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它更注重金融服务的长尾化,满足那些长期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以外的“长尾”客户的需求,强调金融功能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城市大力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村反而呈现出发展滞后现象,城乡二元化结构相当严重。
二、目前我国农村信贷现状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倍受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种扶持政策在广大农村落地开花,农村信贷政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提出。自2005年10月我国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始,到2007年初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放宽农村金融准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成为农村信贷改革的重要方式。然而,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仅有村镇银行得到长足发展。农村信贷的发展却并不及预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信贷发展缓慢的问题,满足广大农村人群的金融需求,使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三、农村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
1、信贷主角“贷方”的缺失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的繁荣和挣钱的相对容易,让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宁愿外出务工,仅剩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很多农民工宁愿常年在外打工,也不再愿意回乡进行务农。特别是我国西部农村呈现出极度荒凉的景象。正应该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主导的农业生产,却出现了“职位”的空缺,农村产业得不到持续的扩大发展,农业的创新经营更是无从谈起。农村信贷资金支持的主角缺失,作为支持农村建设的资金供应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总之,作为农村主力军的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让农村各种信贷政策甚至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诸多政策都无法得到落实。
2、商业银行对利润的追求与普惠金融下的农村信贷政策不符。
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农村信贷的特点是借贷额度小,贷款覆盖面广、手续简单快捷、周转快、方便灵活,这些特点也导致其服务管理成本高。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追求利润是它的目标。目前我国能真正覆盖到乡镇上的金融机构本来就很少,如果本着农村信贷的特点,设置乡镇一级服务机构的话,又增加了贷款成本。加之目前整个农村借贷内需不足,摊派到个人借款额上的成本费用就越高。高额的贷款利息会加重贷款人的负担,也有悖于小额贷款的初衷。但商业银行本着追求利润的特性也不可能站出来承担这部分成本。
3、传统经营组织模式决定了农村对信贷资金需求不足
我国农村经营组织模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让农民没有扩大再生产的必要,也没有资金需求进行生产资料更新,也就决定了农民没有信贷的需求。
即使在每年最需要资金购买农用物资的农忙时节,农户的习惯是通过向同村族人借点周转资金,就能满足生产需要。没有必要通过层层手续向银行或小贷公司申请贷款。而农户只有当娶亲或修建房屋需要大量资金时,才愿意发生借贷行为。因此,不改变传统产业模式,不解决农民资金内需不足的问题,即使国家给与再大的扶持,也是于事无补的。
四、普惠金融视角下如何完善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农村信贷制度
在普惠金融视角下,如何扩大规模,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如何达到更深的深度,帮助更穷的穷人;如何保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1、支持鼓励农村主要劳动力留在农村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不仅是农村资金借贷的主体,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外务工的人员回乡发展,能为我国的农村产业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保证普惠金融政策在农村能被广泛接受,还有利于解决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探索农业生产创新模式,扩大信贷内需
如何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扩大信贷内需,是我们研究的关键。在各地政府本着因地制宜,充分保留家庭经营的优势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基础上,可根据各地的实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组织创新模式。比如,农民自主组织的合作、企业为主體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社区性农场或农业车间、行政主导型合作社。农村产业结构有了创新和发展,农业生产才有了内需,也才能扩大农村信贷需求。
3、政府主导下均衡各方利益
政府应该在均衡三者利益的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如果我们将农业作为公共产品,那政府理当站出来对农业进行必要的补贴。在农村信贷问题上,以何种方式将政府的补贴进行很好的利用和分配,是问题的关键。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政府承担一部分贷款利息,农户自己承担一部分贷款利息。这样,政府、商业银行、农户的利益都得到了均衡。农民因为有了政府的利息补贴,能享受到实惠的利息;而政府也在不过分干预市场的条件下,对农业进行了有效的补贴。在普惠金融视角下来解决农村信贷难题,我们应该不忘初衷,即解决贫困人口的金融排斥问题,不断满足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
总之,本文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分析了国内以小额信贷业务为主的农村信贷发展的新形势,分析出农村信贷业务还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寻求了问题的解决途径。再次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思考在我国未来农村信贷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政府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从而助推农村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10-10-20
[2]杨继瑞.金改须在制度改革上突破[N].中国房地产报,2013-02-25.
[3]曹风岐.建立多层次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农村金融研究,2010,(1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