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三民主义”的实践及评价

2017-07-29赵巾帅陈天宇

魅力中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实践评价

赵巾帅++陈天宇

摘要:三民主义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它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对此纲领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发展。1924年,国民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宣称以三民主义为立党之政纲[ ]。孙中山去世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表示当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以奋斗,将三民主义的旗帜高高举起。本文拟就南京国民政府如何实行三民主义进行相应的探讨并给予客观评价。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实践;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致力于树立三民主义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地位。一方面,国民党人创办宣传三民主义的刊物,整理出版孙中山的著述,建立阐释三民主义的专门机构,并以“总理纪念周”的形式将政治宣传仪式化,以“党义课程”的形式将意识形态渗透进教育领域。同时,又在文化艺术、法制建设以及边疆治理等方面遵循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儒化”

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为国族文化引入了新的元素,但对于传统文化彻底抛弃的态度也使得国族认同出现了文化层面的断裂与障碍。而南京国民政府力图构建一元化的国族体系,就必须解决国族文化内在冲突的问题,为国族构建与国族认同重塑共同的价值信仰体系。在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已经改造成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政党,而在以党治国的体制下,政党的意识形态就需要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三民主义”作为国民党的政党意识形态,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又对其进行了新的阐发与解释。1925年5月,戴季陶便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的中心思想作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6至7月间,他又一连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提出自己对三民主义的系统解释。

戴季陶用一套独特的话语对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作分析。他将三民主义的精神归纳为“达道”与“达德”:“天下之达道三,民族也、民权也、民生也。所以行之者三,智也、仁也、勇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诚也。诚也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显然,这是对三民主义作道德化的解释。戴季陶认为,三民主义以民生主义为根本,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民生哲学。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民生是历史的中心。孙中山倡导革命的最初动因与最后目的都是民生问题,因此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本体,“三民主义并不是三个部分,就其本体看,只有一个民生主义。就方法上看,才有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 ]。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民生哲学,三民主义原理,全部包含在民生主义之内,而民生哲学的基础在“仁爱”。

同时,戴季陶还从中国文化的演进、中西文化的关系,来理解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思想,通过重新评价孔子,使孙中山获得孔子道统继承者的尊荣地位,将孙中山学说定位为继承孔孟的中国的正统思想,竭力将孙中山与中国传统文化挂钩。并将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空泛的“仁爱”道德、民族自信力基礎上,而三民主义的目的,正是在于恢复民族的自信力,团结国人,从事革命事业。

戴季陶对三民主义的阐释属于三民主义的儒化。他所提出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根本,民生哲学是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在理论上也不乏若干学理性。但他以“仁爱”作民生哲学的基础,明显是以道德主义的名义而取消社会经济基础对于民生的意义。因此,其实质是以民生哲学来对抗唯物史观,以仁爱论对抗阶级斗争。至于戴季陶提出的“孔孙道统”论,则充满着文化复古主义气息,遮盖了孙中山思想中向西方文化开放的部分,不免使国民党人对三民主义的阐释由开放走向封闭。

二、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始终贯穿着“三民主义”即“党义”这个主旨精神,推行“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1927年5月,为结束国内军阀混战、中央无权的局面,国民党政府开始逐步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进行控制。在南京召开的“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蒋介石提出“一个党”“一个主义”的政策,提出在教育领域要推行“党化教育”,并要求各省成立“党化教育委员会”,拟定“党化教育大纲”。1927年8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制定了《学校实行党化教育方案》,但是,由于国民党所提倡的“党化教育”集中地体现了为党的专政服务、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控制的本质原则,所以更多地被作为服务于政权稳定和社会治理的工具,这种把教育功能狭隘化的做法,出台后理所当然地遭到进步人士反对,国民党内部也产生了不同意见。部分人士认为“党化”二字含义“太过空泛”,解释不一,要求不一,各自为是,因此主张改变“党化教育”名称,用意义更为明确的名称来代替它。

1928年5月,大学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废止“党化教育”议案,决议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来代替。并且还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说明书》指出:“三民主义教育就是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设施,各种教育机关的设备和各种教学科目,都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 ]1929年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行《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同时配套公布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29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即“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为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八个方面的实施“目标”和“纲要”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国民党政府制定的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的具体化,也是国民党政府的基本教育政策。之后,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了修订,并再次公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使国家实施教育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的稳定发展及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必须看到,南京国民政府所确立的“三民主义”教育指导思想,其实质是以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仁义道德意识形态为教育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还是为国民党政权实施中央集权制的教育体制创造条件,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原则,因此“党化教育”只是在名称上以“三民主义”教育代之,而其在教育中的精神实质还是继续被保留了下来。

三、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

大众传媒是通过宣传维持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国族构建的重要手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非常重视文化宣传的作用,并有意识地通过国家强制力进行干预。

1929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宣传会议”,通过了《确定适应本党主义之文艺政策案》,确立了“三民主义”在文艺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其中规定:“一,创造三民主义文学(如发扬民族精神,阐发民治思想,促进民生建设等文艺作品);二,取缔违反三民主义之一切文艺作品(如斫丧民族生命,反映封建思想,鼓吹阶级斗争等文艺作品)。”[ ]通过大众传媒手段在全国范围传播“三民主义”。这可以说是国民党树立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一统过程中的政策延伸。1931年2月5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关于省市党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中,其中一条“为使宣传深入智识分子,应将三民主义应用到社会科学、社会问题及文艺的领域里去,依三民主义的原理去树立社会科学的体系,批评和解答各种实际社会问题,及创造新的文艺作品,同时应用学术上的新发明以证实三民主义,使智识分子深刻的接受本党主义。”[ ]可以说更为具体地阐述了这一意图。

三民主义文艺政策方案的出台,表明了国民党当局意在建设“三民主义文学”以建构三民主义作为中心意识形态,全面发展文艺。

四、三民主义的治边原则

1929年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对蒙藏边疆地区明确言道:“对于蒙古、西藏及新疆边省,除实行三民主义外无第二要求。认为蒙藏边疆地区在历史地理及国民经济上均属中华民族,但由于受帝国主义压迫,经济、政治、教育落后。在民族主义方面,需要汉、满、蒙古、回、藏人民团结成一有力之国族,对外争国际平等之地位;在民权主义方面,需增进国内诸民族的自治能力,使人民能行使直接民权,参与国家政治;民生主义上,要发展国内一切人民之经济力量,完成国民经济之组织,解决自身衣、食、住、行之生活需要问题。总之,应以三民主义指导蒙古、西藏、新疆人民,根据国家生存利益,努力实现汉、满、蒙古、回、藏诸族有组织的密切团结,共谋经济、政治、教育发展,务期同进于文明进步之域,造成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 ]国民党上述声明表示边疆地区要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并结合国内及国际帝国主义侵掠的形势,具体指明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在边疆的根本目标。国民党在历次重要会议上,涉及边疆问题时都重申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这一原则。

抗战期间,蒙藏委员会还根据国民党中央的指示,总结多年的治边经验,起草了《战后边疆政制建设计划纲要(草案)》,这一边疆政制建设计划仍期望完全实现三民主义,认为如此则边疆问题将彻底解决[ ]。三民主义的治边原则未发生改变。

三民主义的治边原则是南京国民政府最主要的宣传口号,它的提出与国民政府的边疆与民族认识及近代国家发展的意识关系密切,是国民党政党理念在边疆问题上的直接体现,表现了政治主导边疆治理之现实。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民族与边疆观念的局限,加以国民党政治视野之狭隘,三民主义治边原则被南京国民政府曲意解读,基本围绕着国民党的政治利益服务。当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三民主义治边原则对边疆地区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客观上仍然起到促进作用。

五、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始终标榜以孙中山“遗教”为立法的根本原则。因此,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及一系列思想理论,成为指导其政权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基本纲领、指导思想,指导国民政府的法制建设。

1928年12月5日,胡汉民在立法院成立就职典礼上所作之工作报告《三民主义立法精义和立法方针》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三民主义是一切建国工作的最高原则”,“离开三民主义便不能立法,这是根本的要点”[ ]。三民主义作为最高立法精神,在具體的立法工作中,应从中寻绎出具体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方针,根据胡汉民在不同场合的表述,总结起来包括:政治力量平衡原则、权能区分原则、社会本位原则、节制资本原则、平均地权原则、扶助劳工原则等等。

1929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胡汉民提出的以孙中山全部遗教为训政时期根本大法,此外不应再有别的根本大法的主张,通过《确定总理遗教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根本法决议》:“确定总理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设中华民国之根本宪典”[ ]。

1947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开篇就指出,该宪法是“依据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而制定”,“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 ]而建立。

虽然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立法及报告都宣称是根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而制定,但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在立法上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有所取舍的,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出于政治上合法化的考虑,在实际做法上很多方面早已背离了这一原则。实质上,南京国民政府把孙中山的以党的主义即“三民主义”治国变成以国民党党员治国,实行国民党党员专政,将立法权和其他权力集中于国民党中央,将国民党的党规党法和蒋介石的手令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因此,“以党治国”即通过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蒋介石个人独裁才是国民政府立法的指导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幌子,只是为了掩盖其法制的反动本质而已。

六、结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以英美民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苏联革命专政思想为其理论来源,在实践中加以融合而形成的。虽然在国民革命时期起到广泛政治动员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不少的内在缺陷,还是一种比较脆弱的意识形态。尤其在1927年后,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了大幅度修正,摒弃了使三民主义具有活力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彻底破坏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动员型意识形态结构的完整性。而蒋介石在抗战中对日妥协、独裁专政,严重违反了三民主义的理念,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脆弱性和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脱节更加严重。国民党无法使民族、民权、民生有机融合,只是为了眼前需要,或有意凸显某些内容,或曲意淡化、回避另一部分内容。[ ]因此,虽然南京国民政府极力宣称自己遵循“总理遗教”,践行三民主义,并在教育、文艺、边疆治理以及法制建设等方面做出实际的措施,但我们仍需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所迷惑。南京国民政府的宣传实质上是国民党反共、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是维护和粉饰专制统治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1页。

[2]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智书局1925年版,第7页。

[3]戴季陶:《孙文主义的哲学之基础》,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1925年版,第16页。

[4]《全国教育会报告》,《大学院公报》第7期。

[5]《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8页。

[6]国民党中执委宣传部编:《全国宣传会议记录》,1929年6月,第31页。

[7]《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关于省市党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4页。

[8]《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第646页。

[9]蒙藏委员会档案,代号:一四一,档号:112,转引自乌兰少布:《中国国民党的对蒙政策(1928—1949年)》,见中共内蒙古地区党史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0—282页。

[10]胡汉民:《三民主义之立法精神与立法方针》,《胡汉民先生文集》,国民党党史委1978年版,第777页。

[11]《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第654—655页。

[1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页。

[13]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185页。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实践评价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