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教学理论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17-07-29裴丽华

文教资料 2017年14期
关键词:医学英语医学院校

裴丽华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外语系,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 本研究以ESP理论为指导,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从培养学生学术技能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深度剖析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以及公共英语与医学英语是如何合理衔接的,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对医学院校外语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ESP教学理论 医学院校 医学英语

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医学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医学教育正迈向国际化。2012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共同颁布并实施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其重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医学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及医疗卫生人员使用的专业英语,其重要性日渐突出,社会对既懂医学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医学英语专业性和定向性很强,如何解决医学院校ESP教学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大学公共英语EGP向医学英语ESP合理过渡,从而改善医学院校ESP教学现状,值得深入探讨。

一、研究基础

所谓ESP,专门用途英语,既是一种教学理论,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术技能,而非专业知识本身,不等同于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以护理英语为例,其课程设计必须满足护理医学生的特殊要求;授课内容应涉及与护理学相关的主题,所用的句法、词汇、语篇均适用于特定的护理医学活动情景。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开始对ESP进行研究,但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1964)首次提到了ESP概念,提出ESP中的S(specific)特殊一词主要指学习者的目的,而不是学习专业词汇或特定语域。Dudley-Evans&St.John(1998)对Strevens的定义做了修订,其结果使人们熟悉了ESP具有七个特征,即三个根本特征和四个可变特征。后来,更多的学者进一步将ESP理论与语言学习相结合进行探索,如Hyland将ESP应用于语言交际学习。国内学术界对ESP的研究追溯到上20世纪70年代,但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对诸如本体界定、分类研究的外围研究较多,应用研究较少。杨惠中(1995)最早介绍了ESP在国外的发展;范谊(1995)提出ESP无论作为一种教学途径,还是教学内容,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刘法公(2001)提出了教学实践的对比教学法,对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秦一竹(2014)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要创设好语言情境。

纵观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外学者努力将ESP理论与专业英语相结合,但面临诸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医学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开医学英语课程。其次,教材选用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编教材,多数用自编教材。第三,师资力量薄弱,医学英语专业性强。第四,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尚未出台,教学模式缺乏统一指导,只有具备统一的大纲,医学英语教学才能趋于正规。第五,缺乏实践性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将大量学时放在病历单、专业词汇讲解上,忽视课堂讨论、情景演绎,导致知识脱离实践。

二、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2016—2017年间对7所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其中一本院校2所,二本院校3所,三本院校2所,调查所选取的学校在层次上具有代表性。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选用、师资建设等方面阐述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开展医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没有搞清楚,教学理念模糊,教学中心仍围绕着四、六级考试。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医学领域内熟练地读写说。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下,学生根本没有学习主动性,再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笔者在河南省高等医学院校(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从事一线英语教学工作已达六年,外语系从建系以来就实行“基础英语阶段+医学英语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公共英语,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学三年级开设医学英语,培养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为学生步入职场做准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反映该课程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主要表现在词汇量大,医学文章篇幅长,句式复杂;第三,教材选用不统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正确选用教材至关重要。但现行的医学英语教材内容枯燥、编写陈旧,医学文献的选取上往往缺乏医学人文知识的渗透,课后练习仅仅停留在训练学生的词汇语法翻译等内容。第四,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当前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年来,大量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大学教师队伍,虽然课堂气氛活泼,但教学方法不成熟。同时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医学英语背景的教师寥寥无几。授课过程基本上是“一言堂”,教学枯燥,培养效果差强人意。另外,学生在完成大学三年级的医学英语到地方医院实习时,无法把死记硬背的医学专业术语运用到实习工作中,看不懂英文药品说明书,写不出英文病历,更不用说给病人做出专业的诊断,导致学生抵触学习英语,挫败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医学英语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

三、改革方案

本研究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为背景,综合运用专门用途英语理论ESP、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分析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个年级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级、2015级、2014级、2013级医学生,笔者架构的大学公共英语——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将分别在2016级、2015级、2014级、2013级学生中集体试行。

2016级学生于2016年9月入学,在大学一年级执行的是大学公共英语,主要由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长篇阅读、语音、视听说教程组成。每周4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在这一板块中,主要运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結合的方式。语言的基本技能则通过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听教材附带的教学光盘,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呈现学习情况,并及时辅导答疑,不仅达到了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而且填补了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空白。

2015级学生升入二年级,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会继续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要兼顾四六级考试,但额外要学习大学公共医學英语课程,这也是首次使用。每周4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在这个板块中,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为大学三年级的翻译学习做铺垫。同时,在阅读医学文献中,不断发掘其内涵,从人文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4级学生进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突出医学英语的专业性、定向性,实现由大学公共英语向专业医学英语的过渡。主要课程由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文献选读组成。每周2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在这个板块中,除了课堂上讲授的医学英语知识外,还通过英语演讲、电影配音等第二课堂的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三年级后,为2013级学生开设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高级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翻译、医学英语写作等医学相关类选修课,满足了医学生学习需求,体现了需求的多样性,为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没有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而是直接在四个年级的学生中使用,采用了比较分析法,进行归纳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本研究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

四、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采用以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ESP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培养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医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实际医学工作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如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进行交流、接诊、住院等一系列医学活动,对学生的医学术语、临床会话、病历写作进行训练。

2.发展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ESP教学竞赛,使英语教师在竞赛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进步。还要观摩ESP教学,开阔教师的视野。条件允许的话,邀请医学专业英语界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学,认真学习专家的教学方法;引进一些从事过医学职业的外籍教师。

3.教材选择要慎重。在教材选取上避免选用纯理论介绍的教材,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医学专业学生选择注重实践内容的教材。目前全国范围内仍没有一套权威的医学英语类教材,仅有的更像是双语教材。因此,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整合资源,编写出一套高水平的医学英语系列教材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姬姝.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3]李娟.医学院校ESP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28).

[4]刘北星,刘静等.医学双语教学践行中的体会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4(7).

猜你喜欢

医学英语医学院校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析公共英语与医学英语的互相渗透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