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碧约人祭龙由来辨证

2017-07-29钱叶春

文教资料 2017年14期

钱叶春

(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摘 要: 哈尼族碧约人每年都有祭龙的习俗,并有神话传说证明其祭祀的是龙。文章从另外相似的神话传说故事、祭祀仪式和祭祀的目的、形式三方面辩证,认为哈尼族碧约人的祭龙与龙无关,他们祭祀的神祇应该是寨神。

关键词: 哈尼族碧约人 祭龙 寨神

一、哈尼族碧约人祭龙简介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和夷”是羌人部落迁徙的一部分,就是现在的哈尼族。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哈尼族现在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而哈尼族碧约人则分散在云南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主要居住在普洱、墨江、江城、镇沅、景东、新平和元江。

碧约人每年都举行祭龙的活动。“栽秧前,每年的三月属龙日,是哈尼族的主要竜日,要到竜树前举行全寨性的公祭,`叫祭竜。碧约族(哈尼族中的一个支系)早先的祭竜和近代哈尼族其他支系一样,都只信仰一个竜神”[1]。“祭竜是墨江团山碧约人的重大节日。团山寨子在其后山坡上建有竜神树,蓄有茂林修竹护在竜树周围,把竜神树点缀得更加神圣。祭竜活动由竜头主持,每年祭三次,头竜是二月初二到二月初四,二竜在头竜过后的十二天择属虎,属兔两日进行”[2]24。六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三竜。“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神得牛肉分给各户……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箕,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2]27。可见碧约人祭龙活动很重视,有的地方一年举行一次,有的地方一年举行几次。

他们所祭的龙是指祭祀村子边一片樹林中的一棵树,这棵树叫龙树,或竜树,这片树林叫龙林或竜林。但是,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祭龙或祭竜是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汉语翻译,不是真正的祭龙。如“哈尼族的‘昂玛突这一仪式过程与众所周知的龙神信仰并没有什么关系,在有关‘昂玛突的神话传说中也自始至终都没有‘龙的形象出现”[3]。否认祭龙的认识是普遍的。这些学者认为所谓的祭龙或祭竜,实际上是哈尼族普遍的“昂玛突”活动。

哈尼族每年农历十月或农历二月或三月择属牛日、属龙日或属虎日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昂玛突”活动,有的哈尼族地方称“普玛突”、“昂玛拖”或“布玛吐”等。“突”、“吐”或“拖”读音相似,哈尼族语是献、祭的意思;“哈尼语‘昂是精神,‘玛为母、大的意思,‘昂玛合意为村寨精神之母——灵魂即寨神”[4],“昂玛突”即祭寨神。“普”、“布”读音相似,为寨,“玛”为人之意,“普玛突”即祭大寨,意译为祭大寨的神灵或祭大寨的守护神。这些称呼虽有些微差异,实则都是指祭寨神。哈尼族村寨有神林,神林里有神树。举行昂玛突的时候,主要是在神林里祭拜神树。

二、碧约人《祭龙的来由(哈尼族)》介绍

可是,罗开明讲述,郭东屏搜集整理的《祭龙的由来(哈尼族)》这篇文章却把碧约人祭龙说是祭龙神,并且有龙神的传说为证。

栽秧前,每年的三月属龙日是哈尼族的主要竜日,要到竜树前举行全寨性的公祭,`叫祭竜。碧约族(哈尼族中的一个支系)早先的祭竜也和近代哈尼族其他支系一样,都只信仰一个竜神。竜日的头天,由竜头通知全寨各户备足第二天吃用的水。祭竜当天清早,由几名未婚男青年淘洗水井。祭竜树时,人们到井边献饭、祷告;寨子进出路口要插上篾子编的小竹排,称为竜排,表示时值本寨竜日,外寨人不得进入寨内踩竜;同时表示避免寨龙出寨,防止外龙入寨干扰,与寨龙争斗,给人带来灾难。祖先认为对龙不能得罪,定下了祭龙的规矩。

为什么要祭龙呢?这有个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七十七户碧约人的寨子里,有三姐妹在龙天休息日到篙河里捞阿咪(螺巴虫),捡到了从上游流来的一个多依果,新鲜又好看,断定多依树长在不远的山上。她们顺着河流找到山上,果然有一棵果树,结满了金黄微红的果子。可是树很高爬不上去,这时看到树上有个标致的小伙子在摘果子。于是三姐妹要求小伙子摘些果子下来。小伙子要求她们闭上眼睛,大姐留了个心眼,指缝里看见小伙子够不到的树枝,就伸出尾巴打。大姐看了很吃惊,不让两个妹妹吃果子,三妹不听话,吃了半个果子咽下去了,剩下的被大姐打落在地。大姐说:“树上的阿哥不是人,他有尾巴,这果实是尾巴打下来,不能吃。”三姐妹再看树上小伙子不见了,于是赶紧回家了。半夜,外面狗叫声一阵一阵的,大姐二姐依次出去都没看到什么。后来三妹出去好长时间才回来,对阿妈说:“是摘多依果给我吃的阿哥来接我了,阿妈,我要跟他走了。”家里人都劝,也没有劝住。三妹说:“阿哥我俩已经说定了,我这就跟他走啦,等满一轮十三,我再回来。”阿妈劝止不了,就对三妹说:“你带上灶灰、粗糠,连路洒着去,日后阿妈也好来看你。”天亮阿妈顺着灶灰、粗糠,一直撵到山脚水井边。阿妈见灰糠再没去处,心里一惊想到:“三妹定和龙宫的人相好,到龙宫去了。”只好闷闷不乐地转身回家。

第二年春天栽秧的时节,三妹背着娃娃笑嘻嘻地和母亲相见。阿妈要看看娃娃长得怎么样,三妹说:“他才睡觉,不要吵醒他。”家里没水,提起竹筒要去打水,阿妈说:“外面太热,把娃娃放在木盆里吧!”三妹把孩子放进木盆里,盖好被子后吩咐她妈不要动孩子,他哭起来可不得了。阿妈答应后三妹就去打水了。三妹走远后,阿妈急忙到木盆便掀开被子一看:“好大一条鲤鱼!”心想我正愁三妹没有被来粑粑送四邻,失了规矩,谁料背着大鱼回来了,于是就把鱼做成了稀饭送给全寨的人家尝尝。三妹回家后,发现娃娃不见了,听阿妈说做成了稀饭送给全寨的人吃了。三妹挨家盘问,人们都说吃了鱼稀饭,只有孤儿兄妹两人没吃,因为没在家。三妹告诉大家:“我阿妈闯大祸了,把龙子当大鱼煮了稀饭,大家都吃了,龙王将要怪罪,人畜将要遭殃。”三妹说完,就无影无踪。顷刻,满天乌云,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洪水漫山,陆地变成了汪洋大海,只有没吃大鱼稀饭的兄妹二人幸存下来,传下人种。从此,祖先传下龙是不能得罪的,并传下了祭龙的习俗[1]。

《祭龙的由来(哈尼族)》这篇文章从祭龙的仪式和祭龙的传说两个方面介绍了哈尼族碧约人祭龙的由来。也就是说,哈尼族碧约人的祭龙祭祀的是龙神。

三、碧约人祭龙由来辨证

碧约人的祭龙仪式和栩栩如生的祭龙传说相互应证,说明了哈尼族碧约人祭龙,祭祀的是龙神。很多研究哈尼族的学者认为,一些哈尼族的祭竜或祭龙,既没有祭龙神的仪式,又没有龙的形象出现,称为祭龙或祭竜,仅仅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翻译所致。这么说,碧约人的祭龙是不是一个特例?是不是学者们没有注意到?要分析究竟是不是这样,还要多方面探讨。

这篇《祭龙的由来(哈尼族)》认为有关哈尼族碧约人祭龙与龙有关可以从仪式和龙神的传说证明。从仪式来说,这篇文中提到的祭龙与龙有关的方面:(一)祭竜时,淘洗水井、井边吃饭、祈祷。“竜日的头天,由竜头通知全寨各户备足第二天吃用的水。祭竜当天清早,由几名未婚男青年淘洗水井。祭竜树时,人们到井边献饭、祷告”。选择未婚男青年淘洗水井,以示洁净之意。从其他神话传说可知,井是龙出入的地方,甚至是龙居住的地方,所以要恭敬待之,要淘洗;祭竜树时,在井边献饭、祈祷,这是祭拜竜神的意思。这与其他哈尼族举行“昂玛突”祭祀寨神树时,在寨神树下神林下献饭、祈祷相似。(二)祭竜时,寨子进出口要插龙排。“寨子进出路口要插上篾子编的小竹排,称为竜排,表示时值本寨竜日,外寨人不得进入寨内踩竜;同时表示避免寨龙出寨,防止外龙入寨干扰,与寨龙争斗,给人带来灾难”。按照传说,应该是不要龙祸害村寨了。在寨子进出口插龙排,是让寨龙待在自己的寨子,同时不能让外寨的人踩龙,激怒龙祸害村寨;更不能让外寨的龙与之争斗,带来灾难。这些看似很有道理。

从要祭的龙的形象而言,这个龙的形象特点:(一)变化多端且计谋高超。这个传说中的龙为了引诱年轻女子,变成了标致的小伙子,在多依树上摘多依果。只是多依果够不着,于是叫三姐妹闭上眼。大姐在指缝中看到那小伙,伸出大蛇的尾巴扫落远处枝丫上的多依果。可见此龙能变成标致的小伙子,也能还原尾巴。晚上这条龙要与三姑娘约会的时候,外面狗吠不止,大姐和二姐都出门去瞧,结果什么也没看到。三妹出去,才见到那个多依树上的小伙子。可见,此龙具有隐身功能。不管是变成小伙子、伸出尾巴,还是隐身,都表明此龙变化多端。此龙也计谋高超,首先为了引诱三姐妹,摘了多依果和鲜叶放在流淌的河水里,三姐妹正在河里捞螺丝,发现多依果和叶子,且是新鲜的,就知道附近有多依树。三姐妹想吃多依果,顺着河流向上找,果然发现了多依树。为了打高枝上的多依果,他又叫三姐妹闭上眼睛,才伸出尾巴打多依果。为了让一个女子爱上自己,他对掉下来的多依果施了法术,三妹吃了半个多依果之后,就爱上了他。尤其是,晚上它用了特有效的说法让三妹铁心和它走:“三妹起床穿戴好衣帽,出门去了,很长时间才回来,对阿妈说:‘是摘多依果给我吃的阿哥来接我来了,阿妈,我要跟他走啦。”放多依树叶在河里,叫三姐妹闭上眼睛才伸出尾巴打果子,对掉下来的果子施了法术,晚上和三妹约会成功,都体现了此龙的计谋多样。(二)多情而残暴。这条龙为了获得女子的青睐,变成一个标致的小伙子;为了给三姐妹打果子,要求她们闭上眼,免得她们看到自己令人惧怕的尾巴;当大姐发现这个小伙子不是人时,告诫三妹说:“不要吃这果子,树上的阿哥不是人,我见他长一条尾巴,这果子就是他用尾巴打下来的,不信你留神仔细看。”三姊妹重新抬头再看时,树上的小伙子不见了。此龙可能是害羞或害怕三妹对他留下不好的印象。特别是晚上和三妹约会的时候,通过隐身术等了那么长时间,其耐心谨慎宛然;三妹出去很长时间才回家,表明此龙对三妹说了很多深情而缠绵的话语,以致三妹回来后,坚定地要跟它走:“(三妹)对阿妈说:‘是摘多依果给我吃的阿哥来接我来了,阿妈,我要跟他走啦。阿妈一转辘爬起来,拉住三妹说:‘阿妹呀!人生面不熟,你晓得这个阿哥是什么人,不能跟他去。三妹说:‘阿哥我俩已说定了,我这就跟他走啦,等满一轮十三,我再回来望阿妈。”变成标致小伙子,叫三姐妹闭眼睛、从多依树上消失、夜里等待时的隐身及让三妹坚定地和自己走,都体现了此龙的多情。可是此龙又是那么残暴。当三妹抱着龙子回家,母亲无意中把木盆里的鲤鱼煮了稀饭送给寨子里的乡亲们吃了之后,“三妹便告诉大家:‘我阿妈闯了大祸,把龙子当大鱼煮了稀饭,让大家吃了,龙王将要怪罪,人畜将要遭殃。三妹说完,就无影无踪了。顷刻,满天乌云,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洪水漫山,陆地变成了汪洋大海,人都快淹死完了。只有那没有吃大鱼稀饭的兄妹二人幸存下来,便把人种传了下来”。龙子在木盆里呈现出鲤鱼的样子时,阿妈很惊喜,无意中杀了,并煮成了稀饭,送给全寨的人吃了,结果所有吃过稀饭的人全部被洪水淹死了,只有未吃稀饭的兄妹幸存,并传下了人种。可见此龙性情乖戾残暴。总之,此龙变化多端、计谋高超,多情而残暴。

这篇文章虽然从仪式和传说故事两方面讲了祭龙与龙有关,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了诸多问题。

其一,从另外相似的传说故事来看,碧约人传说中的龙与祭龙的由来无关。碧约人的传说《阿奇阿萨》[5]和《祭龙的传说(哈尼族)》中的传说情节基本是一样的:看到水中新鲜的多依树果和叶,然后找到多依树,多依树上有标致小伙子给她们打多依果,偷看到龙尾打果,一个姑娘吃了多依果,夜里三个姑娘只有吃了多依果的姑娘看到了那个摘多依果的小伙,姑娘和小伙一起走了,然后母亲顺着灶灰和米糠印子知道女儿嫁给了龙子,后来姑娘带着儿子回家,母亲把木盆里的鲤鱼煮稀饭送给了全寨人吃了,只有孤儿兄妹俩没吃,后来龙子发大洪水,只有孤儿兄妹逃生了,传下了人类的后人。这些核心情节是一样的,两个故事也有不同点:(一)出场的人物与她们做的事情不一样。《祭龙的由来》中是三姐妹在篙河里捞阿咪(螺巴虫);《阿奇阿萨》中是母亲和三个女儿挖地。前者是大姐看到小伙子的龙尾。后者是母亲看到了龙尾。(二)杀龙子的意图有别。《祭龙的由来(哈尼族)》中母亲不清楚木盆里的鲤鱼是龙子,杀鲤鱼煮稀饭给寨子里人吃是对寨子里人的客气;《阿奇阿萨》中母亲杀龙子是有意的,送给寨子里人家吃鱼稀饭是为了让大家都承担罪过。(三)和变成小伙子的龙谈恋爱成婚的姑娘的秩序和名字有别,没吃鱼稀饭的孤儿兄妹称呼也不同。《祭龍的由来(哈尼族)》中是三姑娘和这条龙谈恋爱成婚,没有具体的名字;没吃鱼煮稀饭的兄妹没有名字。《阿奇阿萨》中是二姑娘,名字叫米古;没吃鱼煮稀饭的孤儿名字叫阿奇阿萨。另外,《阿奇阿萨》比《祭龙的由来(哈尼族)》中的传说多出了一些情节:母亲乘着青蛙到龙宫里,到龙宫后与龙王交谈要儿女回家,米古在阿奇阿萨家询问、吃饭,并告诉阿奇阿萨逃避洪水的方法、兄妹得救后又被天公地母安排结婚传人、天公义莫地母萨莫告诉兄妹说龙王和龙嫂被他们惩罚等。(四)这两篇传说的题旨不一样:《祭龙的由来(哈尼族)》表明龙是不能得罪的,即使是无意的,也会遭殃,这就需要每年祭龙。《阿奇阿萨》的题旨是人有意得罪龙,认为人和龙不能结婚生子,这是错误的,结果导致遭难。龙王龙嫂因此受到了惩罚,人应该和万物为亲,并没有说与祭龙有什么关系。正如文中天公天母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且惩罚了让人类遭殃的龙王和龙嫂。像这样残暴的龙怎么可能要祭祀呢?

其二,从祭祀仪式来看,碧约人祭龙也与龙无关。罗开明讲述的《祭龙的由来(哈尼族)》中与龙有关的仪式有:(1)祭竜时,洗水井、在井边献饭、祈祷。(2)祭竜时,寨子进出口要插龙排。这两项仪式表面上似乎与祭龙神有关,实际上这种行为与其他哈尼族举行的“昂玛突”祭祀活动中的一些仪式差不多。如元阳箐口民俗村举办的“昂玛突”:“节日期间,寨子共同凑钱购买牺牲,在咪古的主持下立寨门、祭祀井神、石虎与寨神。”[6]绿春县哈尼族的“昂玛突”“要祭水神清洗水井,填补路基,村里不分男女主动参加义务劳动,在房顶祭献天神莫米等”[7]。从元阳县箐口和绿春县的哈尼族举办的“昂玛突”活动中都有祭祀井神或水神的仪式,有的也要清洗水井。《祭龙的由来(哈尼族)》中说的清洗水井和献饭、祈祷是一样的,只是其中所言“祭龙树时,人们到井边献饭、祈祷”并不是指祭祀龙树时,不向龙树献饭、祈祷。只能说是祭祀龙树的节日中,有一项是祭祀水神,在井边献饭、祈祷。至于在寨子进出口要插上龙排,这也是“昂玛突”活动中普遍的禁忌行为的表示。“祭竜时外人只准进寨不准出寨,非出寨不可的要买鸡祭竜后才得出竜巴门。寨人也要严格遵守规矩,不准到外寨去,除看牛人外都要在家休息,不准下地生产,不修理家具、房舍等。据说违犯了祭竜规矩,祭竜不灵,影响全寨人的利益,受到众人的反对”[2]25。笔者认为龙排,或称竜笆,是寨神的象征。如墨江团山碧约人祭竜树时,在竜树上挂着竜笆(按:见赵德文该书第25页照片);过大年的六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杀一头牛祭竜之后,“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箕,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2]27。从赵德文该书第27页的照片可知,一些团山碧约人扎的火把上都绑有用干芦苇或树枝扎成竜笆的样子,这应该代指竜神,或寨神附着,烧着后才具有驱鬼怪邪魔的法力。在寨子进出口插竜笆,也是提醒寨内外人们,本寨在举行祭竜仪式,本寨人不准出去,外寨人进来后只能等祭竜仪式结束后才能出去;见竜笆如见寨神之意。同时,竜笆是辟邪物,因为它们附着竜神或寨神的法力,正如旗帜一样的作用。祭竜日在寨子进出口插竜笆与龙无关:“表示时值本寨竜日,外寨人不得进入寨内踩竜;同时表示避免寨龙出寨,防止外龙入寨干扰,与寨龙争斗,给人带来灾难。”这些说法只是臆测而已。

其三,从祭祀的目的、形式来看,祭祀的神祇应该是寨神。

哈尼族祭寨神的目的是保佑人们安康、庄稼丰收和禽畜兴旺。《祭龙的由来(哈尼族)》中认为碧约人“祖先认为对龙不能得罪,兴下了祭龙的规矩”,这种理由欠妥。况且从分析文中传说中的龙可知,此龙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又谋略超人;虽然多情,那是因为此龙对人间女子情有独钟,可是太残暴。《阿奇阿萨》中连天公天母都因为他“恶有恶报”被撤职查办。哪有显示出保佑村寨福祉的神性呢?

有学者调查墨江团山碧约人举行祭竜仪式的目的很明确:

祭竜时各户出钱买鸡、猪到竜神树下杀,由竜头主祭,众人在旁边听、叩头。祭词内容主要是祈求竜神保佑好全寨人不得传染病,不遭旱灾、水灾和火灾,庄稼长得好,牲畜发展,不死人等。祭竜的猪肉要煮一些献竜神,凡参加的人要凑一些米,共同在竜神前吃一顿饭,剩余的肉各户平均分配到家,每个人都要吃着一点儿才会得到竜神的荫护[2]24。

由此可见,团山碧约人祭龙的目的和其他哈尼族祭寨神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祈求竜神保佑人安康、莊稼丰收和牲畜兴旺,只是墨江团山碧约人祭竜一年分三次举行。

哈尼族举行的“昂玛突”在村寨边的一片特定的丛林里举行,这片丛林叫神林;丛林中的一棵特定的树叫寨神树。碧约人的村寨也是一样,有一片神林叫龙林或竜林;有一棵神树叫龙树或竜树。只是称呼不同罢了,形式上都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碧约人有关龙的传说、祭竜或祭龙仪式和祭竜或祭龙的目的、形式来看,哈尼族碧约人的祭竜或祭龙都与龙无关,而和其他哈尼族“昂玛突”相似,都是祭祀寨神。

参考文献:

[1]罗开明,讲述.郭东屏,搜集整理.祭龙的来历(哈尼族)[J].华夏地理,1981(4).

[2]赵德文.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墨江哈尼族碧约支系文化实证[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

[3]马翀炜、刘金成.祭龙:哈尼族“昂玛突”文化图式的跨界转喻[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5(1).

[4]李克忠.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5]毕登程.阿奇阿萨——哈尼族碧约人神话[J].回归(墨江县语文联主办,内部资料),2004(3).

[6]卢鹏.哈尼山寨“昂玛突”节祭祀活动调查[J].寻根,2008(3).

[7]莫独.绿春哈尼族的三大节日[J].民族工作,1995(9).

本论文是作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哈尼族原始宗教信仰对民间文学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5XJA751002)部分研究成果;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