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策略

2017-07-29陆宗武

魅力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融合

陆宗武

摘要:声乐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对高素质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近些年来我国声乐教学的情况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缺失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曲目多以“西洋音乐”为主,这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阻碍,也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以及中国声乐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当代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这份责任,能够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渗透民族文化,明确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标准等手段,促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高校声乐;民族音乐文化;融合

引言

从中国高等声乐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教育者都是对国外声乐技巧过于推崇,而对于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一直不够,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教学中灌输大量的国外艺术歌曲,这不仅仅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作为一名中国声乐教师,应该多引领学生学习中国民族传统声乐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接触、去了解中国民族歌曲,传承民族文化。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歌曲的学习风格多样,体裁丰富,包含有各个民族的优秀声乐歌曲,每一首歌曲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代表着各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作品,学生对声乐知识的体悟会更加深刻,也能够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声乐教学内容增加民族文化素材

(一)增加本土音乐文化课程

在我国现代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设置的音乐课程类型有些单一,并且还是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一种审美文化,所以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增加一些本土音乐文化的课程,也是建立科学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需要。目前,我国各高校设置的音乐课程主要有中国音乐史、民歌等几门课程,设置的声乐教学课程也比较单一,有的课程跟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不一致,而且,涉及到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课程,开课时间比较短,多数是安排一个学期。学生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内容的,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内容在期末考核时,涉及的内容很少,一般都是简单的随堂考试就草草结束,这也导致学生对这些学科不重视。凡此种种,必然会导致声乐教学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增加本土音乐课程,强化考核力度,显得更加必要。

(二)定期到民间进行采风实践

民族音乐文化其中包括很多的内容,这些内容种类也很多,但是实际上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一种乡土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民歌以及小调等具有原生态气息的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很难看得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主动思考,付出一些实际行动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这些艺术形式想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聆听一些音乐会和名家的表演,在学校中学生还可以有机会走上舞台锻炼,但是这些学习和锻炼并没有学生直接了解乡土音乐来的直接。在学校中的学生没有机会走进乡土,总结起来存在两个原因,一个是学生所处的学校中的管理者出于多方面的考慮,不想带着学生走进乡土间,对田野进行采风。另一个是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得很多的乡土音乐文化逐渐的消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产生不了解,进而就会对民族音乐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二、声乐教学中传递出民族传统审美标准与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在审美特征上主要存在这样连个差别:

(一)“个体主观”的情感表达

首先,西方的声乐作品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直观上的情感,这也是西方作品的审美方向,其次,我国的声乐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强调主观意识进而对情感等方面进行表达,这时候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是一种虚幻的,这是从先秦就开始形成的一种声乐,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一直延续至今。最后,从我国声乐的审美特征和西方的审美特征上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更加符合我国人们的逻辑思维。高校中的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应该在课前将学生要学习的曲目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故事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先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进去,进而进行良好的学习和表达。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演唱《红豆词》时,就应该先给学生讲解这首歌是来自于以《红楼梦》,是贾宝玉所唱的一首歌,并且这首歌所表达的是贾宝玉对爱情的赞美。但是这首歌中在每一个部分之间所表达的情感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听到教师的这些讲解之后,才能够对这首歌中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进而能够将这个作品演绎好,对民族声乐进行传承。

(二)“字正腔圆”的审美取向

中国歌曲的特点是取和词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一种关系,这与西方的歌曲并不一样。西方的歌曲演唱更注重腔体的稳定,这与我国的先字正在腔圆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点。所在我国中民族音乐中的歌词才是音乐的灵魂,只有将歌词的含义用良好的方式传递给观众的时候,才能够证明这首歌是一首真正的民族音乐。所以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将民族声乐中所蕴涵的文化进行适当的演绎。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鄂伦春小调》这首民歌时,首先应该给学生介绍这首歌的来历被背景,之后在进行演唱,演唱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歌词的清晰准确,之后在加上一些西方的发音方法,做到字正腔圆,使得作品中的情感和魅力能够充分的展示出来。

(三)歌唱音色的个性选择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音色上没有严格的标准,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音色也会不同。藏语系的民族音乐音色的特点时声音脆亮,汉语系的民族音乐中音色的特点就比较多样,就会表现出清丽脱俗又能够表现得婉转悠扬,因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和模板,所以每一个个体所展示出来的音色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

比如:湖北的民歌《龙船调》,这首歌的歌词很简单,描述的是一个美艳的妇女回娘家时请求艄公摆渡过去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中妇女俏皮可爱,艄公老年庄重。整个歌曲充满感染色彩,歌曲跌宕起伏,具有很宽的单音裕,演唱者只有具有很高的腔调才能够将其中蕴含的感情充分的表达出来。

中国的民族声乐中融合了一定的环境因素,进而富有独特的艺术气息和魅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存在很大的区别。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民族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

三、声乐教学中加强传统技法与文化的关联

(一)吸收戏曲唱腔精髓

中国民族音乐中多数都是戏曲类型,所以形成的中国民族唱法中,戏曲演唱的技巧起到主要的影响。在对中国的一些文化典籍中进行搜索,都能够发现戏曲演唱法是一个完整的演唱体系,其中包括生理、心理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技巧,还有一些技巧被称为精华。

比如:呼吸方面。民族声乐要求演唱者要气沉丹田,声音要从鼻腔打开,进而才能够发出高声,虽然民族声乐中对音色来讲没有什么个性化的要求,但是还是需要达到一些共性的要求,要清脆集中。虽然不需要象西方音乐中的那么细化,存在一些不确定和模糊,可正是因为不确定和模糊使得演唱者能够将自己的一些理解表达出来,进而使得民族音乐中蕴含着无法抵挡的魅力。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逐步完成,传统的声音歌唱体系中融入一些新时代的唱法,进而形成新时代的民族唱法。新时代的民族唱法中虽然融合了一些西方的声乐技术,但是其内在核心还是中国民族歌唱体系。高校中的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不仅应该讲授歌唱的技法,还应该引导学生传承民族声乐中所富有的内涵。

(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1.吐字

在我国的音乐作品中很多时候一首歌词中会出现几个同音的字和词,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声调来将这些字和词进行区别,这也是一个独特的技术。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就不能够借助西方的发音方法,因为会造成声调不清晰,造成词不达意的误会。这时候应该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利用吐字和行腔的良好结合,使得歌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

比如:《亚洲雄风》这首歌曲,本身这首歌曲就比较慷慨激昂,歌词中表达的是我国的富庶和与领国的友好相处。这首歌赢得广大人民的喜欢,主要是因为歌词朗朗上口,音调也比较好记,歌词中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方法,使得整首歌唱起来心潮澎湃,很容易抓住人的内心,这首歌在演唱的时候就应该引入一些西方的唱法,结合着传统的民族唱法,将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的呈现出来。

2.发声

我国的民族唱法中音色通常都会进行一些特别的处理,将声带的不同振动状态都表现出来,进而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音色,但是西方的唱法却会将声带不同振动时所发的声音进行掩盖,使得最终形成的声音比较集中连贯。我国的民族唱法中要求声音要有脆、润等一些质感。针对美声唱法则要求发音要宽、松。

3.咬字

咬字是歌唱的一项基本功,咬字的好坏是基本功掌握是否扎实的表现。针对咬字在我国有很多的见解,但是总结起来就都强调字正腔圆,主要是从发音、情感等方面对咬字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与西方咬字中只需要对a e i o u几个元音字母的咬字进行要求存在很大的区别。

(1)咬字的发音

对于咬字主要是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声、韵、调。这三个部分是决定咬字是否成功的因素。要想咬字能够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必须要经过喉、舌、齿、牙、唇这些器官的共同练习,能够将字分为多种形态,进而表达出来。

比如:《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其中第一句歌词是“百灵鸟从蓝天飞过”,这时候如果将其中的“百”字的音咬错了,就会影响整个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歌词一定要咬的字正腔圆,这样才能够将歌词的含义准确表达出来。其中字正是指所咬字时将字的音和声调准确的表达出来。高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咬字时,一定要将每一个学生的咬字基础都打好,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演唱中能夠将歌词的含义和作品的风格充分的表达出来。

(2)咬字的情感

在歌唱中咬字的过程也是演唱者情感的表达和真情流露。演唱者需要在不同的歌曲中选择不同的咬字方式,使得咬字的方式能够符合歌曲的基调。比如,快歌就需要咬字快;慢节奏的歌自然就需要咬字快;对于一些比较有气势的歌曲,就需要咬字有力;对于一些抒情的歌曲,咬字就应该轻缓一点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将咬字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讲述清晰,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咬字的情感。

四、声乐教材的选编与制定

(一)编者的选择

在编者的选择上,应秉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是具有深厚声乐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的的团队,年龄结构务必合理,年长的教授以及中青年教师比例适当。成员的知识结构应形成互补,在其自身领域各有专长,且要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第二,因为前文所提出的“强调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其关键点并不是民族文化的界定问题,而是需要在整个声乐教学的所有环节中都体现出这种传承。

(二)作品的选择

1.近现代受西洋创作影响的中国艺术歌曲

此类声乐作品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较大,在表现形式、旋律特点、创作风格上和西方音乐有较大相似度,而这类声乐作品的根源又是来源于中国本民族音乐,故这类作品既体现西方声乐作品的特点,又结合了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和声乐因素,在高等院校的学生中更易于接受和学习。如刘半农作词,作曲家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表现出作曲家对祖国的深深思念的爱;由瞿琼填词,郑秋枫作曲的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我爱你中国》,更表达出海外华人对祖国最深刻铭记的无限深情。

2.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就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过的纯天然的民歌,创作来自于民间,并被广大的民间艺人及广大的民间妇女反复传诵。80年代,在声乐作品的艺术曲集里,汇集了中国民族歌曲高达40万首,这也成为中国传统声乐重要的资源。原生态民歌文化是在人民生活中总结和提炼出来,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根本,汇集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对声乐教育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原生性传统曲目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笔者认为,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觉得找到了通向一种深邃内涵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路径。

结束语:

在推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学校领导、管理者以及相关职教人员要相互配配合、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创新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周干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

[2]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J].屠健.艺术评鉴.2016(01)

[3]探析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J].向章元.艺术评鉴.2016(03)

[4]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王蕾.黄河之声.2016(18)

本文为:1.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转型本科高校声乐教学融合地方民族特色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5JGA374

2.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度科研课题立项“文化互动视域下左江流域壮族歌圩与族系关系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YBS2014003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