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7-29王文芬

文教资料 2017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双创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摘 要: 在国家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剖析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构建导向、核心、基础、关键环节和效益提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出:“‘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深刻阐述创新创业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加速推进,生产形态向高阶跃进关键时期的重大意义,为深入推进创业创新开展指明方向、提供标准。在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的崭新途径,同时也是对突出能力素质、厚植发展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本质的一脉相承,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大学到高专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发展完善,课程建设趋于合理、教材建设初具规模、师资力量持续增强、实践平台不断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同时应该看到,源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建设需求,“双创”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基础弱,特别是高职院校,长期受制于专业应用型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束缚,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还有偏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技术技能不高与社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受历史因素影响,部分院校将高职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画上等号。在经济结构转型的今天,创新创业教育受传统思维束缚,人才培养理念还未能从根本上摆正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从教育本质上深刻认清受教育者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厘清培养就业与人才发展、创业与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偏离“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约和阻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发展。有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把开设几节理论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有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化,过分注重学生创业实践行为,把能否高质量完成创业计划书作为评價判断标准,忽视了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加之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层次不一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标准、不规范、不健全的问题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分散建设状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适用于高职院校使用的权威、系统的基础理论教材缺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良莠不齐,有数量没质量;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时间比例、考核标准等课程体系关键要素缺少规范,各院校执行差异性大、实施随意性强,有的高职院校仅面向经管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的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却不区分层次类型“一刀切”,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有的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依附于就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附件”,教育流于形式;还有的对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缺乏深刻认识,课程关键环节、主要步骤缺失,教育效果不佳。

(三)师资力量结构不尽合理。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既是创新理论的传授者,又是创业实践的指导者,这是相对于传统理论课最大的区别,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奠基,更需要相关实践经验支撑。从当前情况看,高职创新创业教师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多数教师研究生毕业后,从“校门”到“校门”、从“学生”到“教师”,经历单、阅历浅、成长轨迹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环节缺失,在地方企事业单位有过相关创业岗位工作经验的不多,有过创业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环节。部分院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专职教师到创业企业任职锻炼,邀请成功企业家进校开展创业讲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经历,优化了师资结构,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强、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

(四)实践平台不够多元融合。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创新精神内化形成的有效载体,也是创新理论向创业实践迁移转化的现实途径,更是学生初次创业体验,科学合理、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坚定学生的创业信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创新创业教育多方面环节要素的缺失,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实践平台不够多元一体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当前,能够提供创业孵化器的高职院校不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校企合作,创办校外实践基地,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协调,矛盾困难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平台少、路子窄。由于对创业实践应当设立哪些环节、有哪些步骤、时间如何设置等缺乏有效规范,部分创业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合理,导致学生初次创业体验失败,影响和削弱了创业信心和激情。

二、科学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路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学生专业类别、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地区政府企业实际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准绳,灵活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范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拓展教学实践平台、完善教学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

(一)准确把握“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框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导向。

科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辩证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间的支撑与牵引关系,从培养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创新能力于一体的人才出发,摆脱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的功利性和以纯粹创业为标准的短期、片面认识。一是坚持创新精神培育为主、创业为辅。深刻认清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能力短缺、资金匮乏的先天劣势,与首次创业失败对创业信心和激情的危害,从人才长远发展角度,把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培养的基点放在创新精神培育上。二是坚持创业素质培育为主、就业为辅。“双创”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核心能力,能够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但绝不是“双创”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素质的内化形成应当成为“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和重点。

(二)建设与“三个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核心。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要遵循由理论、实训到实践的人才生成规律,与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的学科专业特点相融合,与学生动手能力、操作应用能力普遍较强的实际相衔接,区分专业类别和学生层次,系统化搭建涵盖全体学生的“双创”课程体系。总体按照理论讲授、案例剖析、角色模拟、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创业孵化的步骤组织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理论课程,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对有一定创业意向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创业发展潜力的专业,进一步开设以角色模拟、校内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创”课程,激发创业意识,深入培养创业能力;对具有创业行为、创业能力的学生和与创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如经管专业,持续组织校外实践和创业孵化,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转化为学生创业的实际行动。在此基础上,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课程与创业社团、创业大赛、参观见学等辅助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完善课程体系。

(三)建强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力量,夯实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知识传输、能力转化的关键,针对现有师资力量结构矛盾,着力打造集专业机构、专职教师、外聘兼职教师于一体的“双创”教师团队。成立“双创”研究中心或专业教研室,使“双创”教育地位更加突出、组织更有保障、建设更加专业、精力更加集中,进一步夯实“双创”师资力量建设基础。校内专职教师建设,着眼长远,总体规划,明确教师任职条件、准入制度,具有社企创业实践经验的优先选取,明晰教师培训、进修、赴企实践等培养路径,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规范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更新机制。校外兼职教师结合地方企事业单位和专业实际,聘请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经理人、企业家及外校“双创”教育专家等多类型、多层次兼职教师,确保每个专业拥有一到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有效弥补专职教师的缺失。

(四)持续拓展一体浇灌的实践实训平台,把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关键环节。

实践实训是“双创”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最大的不同,更是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内化生成能力的重要环节,走细走实实践实训,可有效避免處于起步创业阶段的大学生刚“扬帆”就“触礁”。坚持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统筹起来、一体设计,深刻认识校内实训是校外实践的基础,校外实践是校内实训的升华,把握住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时间比例,达到效益最大化。以工程化管理的方式推进校内实训,按照创业类型,把相关岗位设全,统筹安排好各岗位实训时间、内容、方法和标准要求,切实使学生了解相关岗位、熟悉本职岗位、掌握核心岗位工作方法、内容、流程等基本内容,为校外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健全完善校企、校政管理保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效益。

从加强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院校的单方职责,更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施策、协力推进。高职院校在专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同时,以项目立项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相应技术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发挥主人翁作用,以学生创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协调政府给予扶持,加强与企业对接。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创业孵化环节的导向作用,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针对大学生创业,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相关企业为大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平台。企业要利用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淀的成熟管理、运作经验,为大学生实践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积极与院校结成创业对子,依托院校创新创业理论拓展企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术与产业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唐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贾鸿雁,郑炳章,何昱.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培养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杨晓莉.“互联网+”高职院校创业驱动策略[J].职教论坛,2017,661(09):36-39.

[5]任海华,赵晓玲.创业创新视域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30(1):47-51.

[6]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D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基金:2016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培育计划课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Py2016-18),负责人:王文芬。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