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杂组》研究综述
2017-07-29张雅
摘 要:作为明代重要的笔记小说之一,《五杂组》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学术界对于《五杂组》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内容与思想、历史价值等方面,关于《五杂组》的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故此,《五杂组》还潜藏着很大的研究价值。未来的研究工作应朝着多角度、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五杂组;谢肇淛;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张雅(1993-),女,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五杂组》是谢肇淛所创作的一部笔记小说,该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所载内容涉及到明代特别是明代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文学、史料学等价值。目前学界对《五雜组》的研究虽称不上硕果累累,但也小有成就,下面对《五杂组》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一、《五杂组》版本研究
《五杂组》的版本源流问题较为清晰,无太多争议,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书共两个重要版本,一是如韦馆本,二是明刻别本。
廖虹虹《谢肇淛(五杂组)版本述略》[1]对《五杂组》各个版本的源流及变异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她通过分析《五杂组》如韦馆本的序、跋内容以及谢肇淛《小草斋文集》相关内容,认为《五杂组》的最早刻本即是万历四十四年如韦馆本,该刻本“每卷卷首有‘陈留谢肇淛著,荣阳潘膺祉校字样,单数卷末有‘新安如韦馆藏板字样,双数卷末有‘东吴范迂漫翁审定,新安如韦馆藏板字样”;《五杂组》另一个重要刻本是随后出现的明别本,根据万历本刊刻时间推算,明别本刊刻出版的时间应在如韦馆本出现后28年以内。后世出现的日本宽文元年覆刻本、1935年上海中央书店排印本等皆分别以如韦馆本或明别本为底本重新影印或排印而出版,且各书在内容上都与底本有细微差别。
廖虹虹的研究使《五杂组》的各个版本及流传情况一目了然,为《五杂组》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近十年出现的学位论文如徐青《<五杂组>研究》、陈磊《<五杂组>研究》、车海童《谢肇淛与<五杂组>》等都专辟一个章节阐述《五杂组》版本流变问题,各家内容基本上都参考了廖虹虹的这篇研究成果。
近来,王蕾关于“《五杂组》版本源流”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她在《<五杂组>明刻本考述》[2]中通过分析明别本与万历本在刻板时间与字体、所载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认为《五杂组》“明刻本为第一次刻本,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是第二次的刻本”,这一研究结果与之前大相径庭,引人深思。
二、《五杂组》内容与思想研究
对于《五杂组》内容与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可分为文学类和历史文献学类两个部分。
(一)文学类
此类研究是指通过《五杂组》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来揭示作者个人思想及时代精神面貌等问题。上个世纪,该研究主要见于蔡景康《<五杂俎>研究》[3]一文,蔡结合《五杂组》对有关谢肇淛的生平事迹、《五杂组》的刊刻出版和思想价值以及谢的文学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为《五杂组》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2010年以来,有关于该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研究成果仍屈指可数,单篇论文如李玉宝《从<五杂组>看晚明士人的心态》[4]通过《五杂俎》所载相关内容,揭示出晚明时期大部分士人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许雅玲《<五杂组>和谢肇淛的藏书、鉴书思想》[5]较为具体地介绍了《五杂组》中所记载的关于谢肇淛藏书和鉴书的主要观点,在如今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王超龙《谢肇淛文艺思想论略——以<五杂组>为例》[6]结合谢肇淛《五杂组》所载内容,具体阐述了谢所提出的“师古”与“师心”、“虚实相半”、 “天分”、“人品”等文学理论。其他相似研究还有:蔡清德《谢肇淛书法观管窥——以<五杂组>为例》[7]、范莉莉《晚明宦游士人的生活世界——兼论谢肇淛<五杂组>的生活史研究价值》[8]、衡大新《谢肇淛<五杂组>中的读书理念》[9]、王星光《谢肇淛<五杂组>与茶文化》[10]等。
(二)历史文献学类
此类研究基本见于近十年的学位论文之中,且各家研究内容相似,大多从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五杂组》中的作者生平、成书时间、版本源流、所载内容、思想价值等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深入分析。
徐青《谢肇淛<五杂组>研究》[11]从内容与思想价值相结合的角度对《五杂组》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在介绍谢肇淛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分析其编纂动因,追溯其成书年代,梳理其版本流传,对《五杂组》的史料及文学价值进行了挖掘和提炼,并提出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徐青的研究为后来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参考价值。此后,出现了如陈磊《<五杂组>研究》[12],采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证出谢肇淛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的基本情况,阐述《五杂组》书名、版本、成书时间和流传情况等问题,并从“补正史之疏”和“纠正史之谬”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五杂组》的史料价值及其思想价值,指明《五杂组》所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又有车海童《谢肇淛与<五杂组>》[13]从历史文献角度对谢肇淛的家世、生平和主要著述作了简单的论述,系统阐述了《五杂组》的资料来源、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版本源流等问题,并指出《五杂组》一书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
三、其他相关研究
除专门辟文对《五杂组》进行各方面研究外,还有些学者在研究谢肇淛及其作品、明清笔记小说等各类问题时涉及到了《五杂组》的相关方面。
(一)谢肇淛及其作品研究
此类研究将作者研究和著述研究相结合,在对谢肇淛个人著述进行介绍时涉及到了《五杂组》一书的相关问题。陈艳红《谢肇淛及其著述研究》[14]以《五杂组》等谢肇淛的主要著述和相关研究材料为依据,分析其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及社会作用,肯定了谢肇淛及其主要著述在史学上的贡献;李玉宝的学位论文《谢肇淛与晚明福建文学》[15]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对谢肇淛的生活背景、人生际遇、结社活动、诗文创作等进行详细论说,重点考察了《五杂组》等代表作的内容、流传情况及影响。吴依珊的学位论文《謝肇淛及其<麈餘>研究》[16]指出《五杂组》这一作品在内容题材、思想观念上对《麈餘》的继承与发展。
(二)《五杂组》及其他作品相似性研究
张云帆的学位论文《从几个个案看明清笔记杂著中的小说论述》[17]从《五杂组》、《闲情偶寄》等四部明清时期的笔记入手,就其中关于小说的研究、探讨进行了梳理、考释和评价,并对其他见于明清笔记杂著中的小说论述进行了搜集和归类,指出此类看似缺乏系统性的文献实则具有独特的价值;雷敬敷《对<长物志>、<五杂俎>、<灵岩图说>三篇明代赏石文献的述评》[18]分别介绍了《长物志》、《五杂俎》、《灵岩图说》这三部作品中有关“赏石”的不同观点,并加以评论。
四、总结与展望
《五杂组》作为明代重要的笔记小说之一,内容广博,涉猎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學价值和语言文学价值。一方面,目前汉语学界关于《五杂组》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历史文献学这两大块,基本都是通过书中所载相关内容来阐释谢肇淛的个人思想及《五杂组》的文学色彩,指明《五杂组》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学界关于《五杂组》文字、词汇等语言方面的研究似乎涉猎较少。
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应该向着多方面、综合化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注意到,作为谢肇淛代表作之一的《五杂组》具有浓郁的个人特色,其遣词造句等也具有个人和时代的双重特征。从文字、词汇的角度分析《五杂组》所呈现的面貌,将有助于对《五杂组》这一专书进行深入研究的工作;更甚者,我们可以从《五杂组》语言、词汇的使用情况来窥探明代语言的时代特点,为我们探究汉语的历时演变规律打下基础。故此,未来关于《五杂组》的研究工作也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深研究力度,提升研究热度。尽管《五杂组》一书问世已久,但当前学术界对《五杂组》的关注度似乎还不太足够,有关《五杂组》的研究成果不在多数。故此,未来关于《五杂组》研究工作的展开,可以继续沿着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做法,对《五杂组》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事迹以及作者个人思想等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挖掘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使其在这些方面的价值逐渐得到学界认同和重视,从而促进《五杂组》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2、开拓研究领域,扩展研究角度。除了挖掘《五杂组》的文学价值,研究工作还可转向探究《五杂组》的语言学价值;不仅从文学和历时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五杂组》,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归纳《五杂组》在文字、词汇等方面的使用特点,概括总结《五杂组》的语言面貌,探寻汉语言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同时也可将文学与语言这两方面的研究相结合,对《五杂组》进行综合式的深入研究,使《五杂组》的研究工作朝着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虹虹.谢肇淛《五杂俎》版本述略[J].五邑大学学报,2004(4):115-120.
[2]王蕾.《五杂组》明刻本考述[J].图书馆学刊,2016(11):131-133.
[3]蔡景康.《五杂俎》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1996(2):97-102.
[4]李玉宝.从《五杂俎》看晚明士人的心态[J].兰州学刊,2010(4):169-173.
[5]许雅玲.《五杂俎》和谢肇淛的藏书、鉴书思想[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4):58-60.
[6]王超龙.谢肇淛文艺思想论略——以《五杂俎》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79-83.
[7]蔡清德.谢肇淛书法观管窥——以《五杂俎》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6):105-110.
[8]范莉莉.晚明宦游士人的生活世界——兼论谢肇淛《五杂组》的生活史研究价值[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2:222-244.
[9]衡大新.谢肇淛《五杂组》中的读书理念[J].古典文学知识,2016(2):75-80.
[10]王星光.谢肇淛《五杂组》与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4(5):46-50.
[11]徐青.谢肇淛《五杂组》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6.
[12]陈磊.《五杂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车海童.谢肇淛与《五杂组》[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14]陈艳红.谢肇淛及其著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5]李玉宝.谢肇淛与晚明福建文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6]吴依珊.謝肇淛及其《麈餘》研究[D].台南:国立成功大学,2006.
[17]张云帆.从几个个案看明清笔记杂著中的小说论述[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8]雷敬敷.对《长物志》、《五杂俎》、《灵岩图说》三篇明代赏石文献的述评[J].宝藏,2016(5):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