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2017-07-29赵晖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中国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改进教育方式,突出“实践精神”。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中国特色;实践精神
[作者简介]赵晖(1986-),女,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汉音乐学院思想政治课部,讲师,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研专项任务项目“‘三个自信融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5Z14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57-02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来比喻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如果第一颗扣子就扣错了,那么剩余的扣子就都会扣错,青年学生应该扣好“价值观”之第一颗扣子,自觉遵循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认真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在青年学生中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通过课堂讲授和主题教育活动,几乎做到了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流畅的背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如何使青年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遵循,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中国特色”和“最高层次”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自古强调民为邦本、为民做主,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民主”二字古已有之;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奋勇杀敌、兴我中华的动力所在,也是维系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所推崇的价值理念,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统价值文化时代化的表达。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语境下,依据中国的国情为当代中国人所提出的基本价值遵循,而并非泛指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要遵守的价值理念,明白了这个,便能够理解为什么选定了这24个字的表述,因为这24个字是我们国家、社会、人民最应该坚守的价值观,对当前的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有着指导意义。
从层次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这个高层次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含量、价值理念和规律性是非常丰富的,仅仅24个字就涵盖了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教育领域,常看见这样一种现象,一提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直接落实到学生个人上去了,要求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实际上是贬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等同于学生守则一类的行为规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16个字是用来规范国家和社会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首先体现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中,体现在社会的良性运转之中,然后才体现在公民的思想行为之中。在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这就不仅仅是一次班会、一堂课和一次实践活动能够完成的任务了,更不仅仅是规范学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去行政化,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多方形成合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基本原理”和“生活道理”相结合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部分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感到陌生甚至排斥,认为那些都是空洞的原理,与自己的生活并不相关,正确的理论,如果不能深入生活,只是空洞的口号,那是没有意义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便是让理论深入青年学生的生活,让青年学生感受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帮助的,他们自然会认同它、接受它并且始终不渝的遵循它。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学生自身利益的契合点。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合理利益需求往往是价值主体认同某种价值观的前提,理论灌输如果不能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就会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因此,应该紧紧围绕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价值引导。比如,“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的要求之一,青年学生中也存在一些失信的现象: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等,失信者最终都会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在社会生活中,守信者得天下,失信者失天下的例子比比皆是,诚信关系到每一位青年人能否立足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良性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多所知名院校,包括哈佛大学都将“真理”、“诚实”作为学校的校训的原因所在。再比如,“爱国”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呢?爱国不是盲目的蛮干,更不是空洞的口号,爱国是理智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爱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但更重要的是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真正的爱国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生活的全过程。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最为直接,教师应在课程中全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讲清楚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中国特色又体现在哪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要讲解清楚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评选文明个人和文明寝室的活动,教育青年学生从日常行为着手,严以修身,严于律己。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融入网络文化之中,由于网络信息多数呈现“无归责”状态,任何人都可以逃避责任和约束在网上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网络世界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后,又可能产生动摇,因此,有必要在网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力度,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栏目,开展专题讲座,并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让正能量占领网络平台,取得网络世界的话语权。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理论精神”和“实践精神”相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部分青年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出现了知行分裂的现象,例如,违背“诚信”要求,考试作弊、假装贫困生骗取助学金;违背“友爱”要求,对弱势群体视而不见,甚至嘲笑讥讽;违背“爱国”要求,将为国捐躯、为国牺牲理解为“傻子行为”等,这些现象影响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任何理论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崇高的价值理念,青年学生应将“知”和“行”相结合,将“理论精神”和“实践精神”相结合,将“意识”和“意志”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都来自于国家和人民的现实需要,在政治纲领和公民的道德规范中都有所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基本纲领中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来自于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公民意识教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选取了我国公民道德规范中的基本内容,这24个字都来自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因此,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抽象的字面意思上,而要立足于实际,从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需要上去理解。
改进教育方式,防止形式主义。在青年学生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越是简单通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宣传教育,他们越容易接受理解,而越是富有政治色彩的空洞说教,他们越有排斥感和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在教育方法上要更简洁、更通俗、更生动。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开展关于人生价值的研讨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让学生去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导入实践,课堂上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在课堂外,通过志愿活动、信仰之旅等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曾说在中国老百姓中存在“一出国,就爱国,”的现象,因为老百姓在对比中更能感受到国家的富强,同样,一次成功的实践教育的效果可能远大于课堂灌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
[4]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2期.
[5]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