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干部的知与爱

2017-07-29杨宝兰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7期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新形势下,必须清醒地看到,群众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面临不少新挑战。基层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基层工作就应该做群众满意的工作,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宗旨、在扎实的群众工作中获得群众支持并不断发展进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必须时刻关注基层、联系基层,不断地从基层中实践学习,提升自我,不断地从基层中了解事物动态,致力改善基层状况、服务于人民。如何做好基层工作?基层干部要结合自身实际,带着深厚感情,走到群众中去,知基层,爱基层,忧基层,集思广益,做好群众工作。

[关键词]知基层;爱基层;忧基层

[作者简介]杨宝兰(1966-),女,汉族,河北省香河县人,现任乐亭县委党校经法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1990年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和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38-02

近期研读了《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书中的讲话、书信,细细读来,似乎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足迹,字字句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工作和基层人民群众的情感。

“知之深,爱之切”。知是爱的基点,爱是知的升华,真知才能真爱。如何做好基层工作,基层干部还要在知与爱上下功夫。

知基层言基层,言基层群众之想。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基层干部要用心真正把有关基层的政策学透、把基层情况吃透,正所谓帮农先要知农,要做到真正懂得农业,知晓农村,了解农民。这一点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讲更是尤为的重要。同时要真心实意的获取基层群众的想法,真心实意倾听群众的心里话,甚至是批评、抱怨,才能使工作有的放矢,工作成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只有饱含对群众的深情,把自己归于群众中的一员,才能做到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开展工作,在一线解决问题,才能切实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想问题、看事情,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用心把事情办好、办实。想一想当年的焦裕禄,正是有着对兰考人民的真挚感情,面对“三害”肆虐,他既不发牢骚怨天尤人,也不拍脑瓜决策,而是走访群众,调查实情,从中找到了治理办法。千难万难,求真最难。进入网络时代,各种技术快速发展,眼见未必为实,有图也未必有真相。对基层干部来说,树立“求真不易”意识,在脑中紧绷这根“弦”,善于到基层感受百姓疾苦、感知社会舆情。当遇到问题和矛盾时,才能以感情上的共鸣激发语言上的共通,把话说到实在的道理上,才容易同群众说上话、能沟通、好商量。

在基层忧基层,忧基层群众之难。“感人先者,莫先乎情。”评判基层工作的好与坏,群众最有发言权。俗话说: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日常工作中基层干部只有拥有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样的情怀,才会激发强大工作动力,才能自觉提升服务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59年,全国劳模王进喜受邀进京参加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当他看到北京城里的公共汽车因为没有石油而要载着煤气包行驶的时候,这位“西北汉子”竟然坐在马路边哭了起来。王进喜为什么哭?他是把“国”当“家”,也正是心里的这份忧患,激励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功勋。从当前讲,就应把目光更多集中在民生问题上,心系群众的安危冷暖,牵挂百姓的衣食住行,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带着诚心和责任心去融入群众,打动群众,不防到田间地头同老百姓交谈、到温室大棚唠嗑,了解他们的所盼、所急、所需、所愿,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是解释一条上级的农业政策,或是提供一条的农业致富信息,都能走进群众心灵深处,都能和老百姓引起共鸣。这种面对面问民情,心贴心解民忧,不仅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更提升了党员干部在基层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爱基层为基层,为基层群众谋利。为民谋福利,不仅是开展基层群众工作的有力证明,也是基层干部的义务和责任。基层干部只有对群众真心热爱,才能从心底高度负责,才能够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才能够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好。要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帮助,什么时候需要,这时我们的出现和帮助才显得重要、有价值。比如涉及实际利益的政策操作层面,不仅要自己做好深入细致的解读,更让群众明白具体操作程序,少跑腿少走弯路。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矛盾問题层出不穷,群众的需求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必须打破工作领域、空间和时间等的束缚,做基层工作,要在群众方便的时间做,而不是在干部方便的时间做。解决不好干群时间上的错位,基层工作的效果难免打折扣。所以要将工作触角向“神经末梢”延伸、向“八小时之外”延伸,多想想群众利益,有些时候,不妨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为的是不扰民、多亲民。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仅用两年,就带领长期位居福建倒数第一的贫困县迅速攀升至全省前10。正是他始终坚守“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理念,对老百姓最关心的、最关注的、最敏感的信访、民生等问题,既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加以解决。他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一切工作皆以人民的利益为上,夙夜奉公,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精神,值得每位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当前基层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越琐碎越繁杂,就越要求基层干部守住清贫,耐住寂寞,正确对待自己的功劳、苦劳和疲劳,厚植“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理念,扑下身子,躬身力行,把自己融入进去,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造福谋利。

知基层,忧基层,爱基层,基层干部只有工作生活在群众当中,而不是在官场的“小圈子”当中,才能增进与群众的信任和感情,才能切切实实做好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