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7-07-29林碧芬
林碧芬
[摘 要]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责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在认真勤奋、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协同互动、合作交流;立足生活、积极实践四大方面着力。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思维;学习小组;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67-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就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我们做了一个小课题研究《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在认真勤奋、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协同互动、合作交流,立足生活、积极实践四大方面着力。
一、认真勤奋,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习惯养成的首要任务。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习惯培养。
1.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预习者是主动者。从二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于低学段的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图画的情景,采用“看图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对于中高学段的学生,可以由“导引式预习”向“自主式预习”发展,逐步从“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提升为“议一议、问一问”。但教师不论采用的是导引式还是自主式的教学方法,都要注意把握好四点。首先,要明确预习要求。要求就是目标和导航,能使学生明确方向,提高预习效率。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毫升的认识”前,教师可出示预习要求:每人收集3种瓶装饮料或药水,记录它们标示的容量;寻找家中哪些物品的容量是用“毫升”作单位的;估计100毫升的水瓶有多大。其次,要掌握数学预习“四步法”:第一步,整体感知,通读教材,了解概要;第二步,重点理解,细读要点,把握关键;第三步,精读难点,标注疑点,产生问题;第四步,尝试练习,检验效果,内化新知。再次,讓学生自我展示和交流,有效检测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用5分钟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或是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做点评。最后,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并依靠教师的教学智慧,准确把握堂课的重难点、容量和进度,提高教学效益。
2.认真听课的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好笔记。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往往在课堂的开始和下半节课的这两个时间段,学生最容易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学生欠缺全心倾听的习惯。全心倾听不仅包括专心听教师教授,还包括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学会做笔记是学习的基本方式,教师应从四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笔记策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堂清日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努力做好以下四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好优质的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激情投入、有效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习活动氛围;善于立足问题,讲授准确、简洁、清晰、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求知求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归纳和示范恰当高效,学生容易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准确把握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用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手段,吸引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
3.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决定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复习时间要及时,方法要得当。如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时,学生要阅读理解教材,复习笔记,记住要点,做到堂清日结。又如复习整个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就利用列提纲或绘图表等方法,对该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分析,联系记忆。这些习惯须在学生二年级时开始培养,三年级时要完全形成。
4.认真审题和书写工整的习惯
对待练习题、作业题和考试题时,学生应先冷静细致审题后再作答。这一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受到的赞赏方式相关,因而,教师和家长要学会正确表扬学生,尤其对低年级学生,应求准不求速。同时,要培养学生坐姿端正,握笔方式准确,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格式规范的习惯,须在一年级便开始培养。
5.珍惜时间、讲究效率和学会分析的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妥善安排学习、运动、娱乐和休息的时间,让学生做到有计划,善执行。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学习计划,有监督和检查,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率。每次批改作业后,教师都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学生缺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种习惯也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二、独立思考,反思质疑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或自主探索式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但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善于思考,勤于提问,不懂就问。让学生明白提问比回答更重要,任何问题都有价值,教师决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或流露不屑,要习惯于给多提问题和提好问题的学生表扬和激励,并及早发现和帮助不敢、不愿和不善提问的学生,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和会问。
2.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哪里找疑点,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事物事件的条件关系中、概念命题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中等,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思路,严密思考,变换角度提问题。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师应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联想、观察、实验、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通过折一折、试一试,学生很快找到了三种方法。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敢想、敢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协同互动,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它的起点是学习小组,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深入了解、优化组合、促进互信
组建学习小组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和学业水平,以自愿为原则,控制规模、选好组长、健全架构、明确分工。每学期教师应组织调整小组成员,以实现动态变化,使各组学生水平相对均衡,有利于公平竞争。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实现人人参与、互动互助、竞争激励、合作共进的目的。
2.严格要求、强化主体、精心指导
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目标、任务、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并将任务分解,让全组学生都能参与,人人有事可做。教師精心设问、点拨,但不过多干预,尽可能让学生自主交流,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明确学习任务: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米尺、三角尺和直尺,测量课桌面的周长和自带的正方形的周长,并提问“测量得出的课桌面和正方形的周长各是多少?课桌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最后,学生交流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合作学习的主体依然是学生个人,因此要强调主体学习与探索,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和研讨,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特别对学困生和不善于合作的学生多一点辅导与激励,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勇气和机会。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不同的见解,增强团队意识。小组讨论的基本程序:明确问题、分解任务——个体探讨、组内交流——整理归纳、形成共识——小组展示、组间辩论——总结反馈、评价建议。
3.选准问题、变换形式、增强实效
四、立足生活,积极实践
1.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心理既并非起源于先天之成熟,亦非起源于后天之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也就是说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之后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起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因此,学生的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的好习惯,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获取新知。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通过设计操作自制的活动角来探讨“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学生经过亲自操作、观察、讨论,不仅得出结论,还养成勤于实践的好习惯。
2.科学选择实践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实践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教师可以设计有关出行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速度、速率和人民币的知识去解决出行中的实际问题:选择出行方式和路线、计算出行时间和费用、购买出行用品等。这样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情境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也要追求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素养,但不能单靠理论分析,而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如,教学“几何形体体积”复习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鱼缸换水,并给出提示:“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估测鱼缸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可先动手量鱼缸内侧的长、宽、高,再利用体积公式计算出其体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把握数学知识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明确目标,坚守信念,既要狠抓起始三周,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严谨的态度,深入细致地展开教学。
[1] 孙云晓.习惯养成有方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2] 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一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黄旭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研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3(02):66-67.
[4] 佘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07(33):47.
[5] 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 陈满念.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学习习惯培养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131.
[7] 白建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新课程学习(上),2013(08):45.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学会2016教科规划小课题GDXKT8200《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