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位一体”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体系构建

2017-07-29赵秀丽李文学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工匠精神构建

赵秀丽++李文学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敬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专业能力和价值取向。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及学生个人“四位一体”联动推进,协同育人。

关键词:高职 工匠精神 培育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128-04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后,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再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让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工匠精神”,反应了国家现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作为“工匠精神”培育主阵地的高职院校,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中国自古不乏工匠精神。栩栩如生的秦陵兵马俑、绚丽神秘的敦煌壁画和彩塑、巧妙绝伦的赵州桥、蜿蜒万里的长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化身。但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目前学术届尚无明确界定。笔者在研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做了初步概括。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1]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依次遞进的层面上:第一层面是指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其中突出表现在“认真”上,踏踏实实把一项工作做好;第二层次是指追求完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近乎“偏执”的精神把一项工作做到极致;第三层次是指从业者的价值观,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产品的虔诚及自己潜心工作的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以鬼斧神工的技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倡导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企业安身立命的生存需要、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经飞速发展,已逐步超越英美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仅是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科技创新能力低、质量欠佳、附加值不够等都使得“中国制造”成为质次价廉的代名词。现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及“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倒逼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重产品质量,对产品反复琢磨、改进,加大创新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纵观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其产品之所以畅销全世界,与其精细考究、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和产品观密不可分,更与其制造者一丝不苟、严谨专注的职业态度息息相关。这些国家的制造人才将自己本职工作的完成程度与个人荣辱相联系,不论职位高低、工作繁简,都在工作上竭尽全力,努力做到尽善尽美。而这种设计品格和精神理念的获得,有赖于职业教育阶段以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内涵的“工匠精神”的渗透和内化。因此,在高职院校倡导工匠精神,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二)工匠精神是促使企业坚守质量至上的根本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荷兰、法国也都有上百家,相比之下,中国百年企业则寥寥无几。探究这些长寿企业发现,较之眼前利益,长寿企业更看重产品品质,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产品观和质量观的坚守,使百年企业在对手如林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享誉世界的瑞士手表,其精湛的质量是瑞士制表商以近乎苛刻的质量标准生产出来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与此相反,我国大量企业错误的认为马虎将就、“差不多”也能获利,因而粗制滥造、山寨横行,质量堪忧,热衷于短视经营模式和即时效益。坚守产品质量,离不开企业“工匠”对专注、严谨、一丝不苟工作态度的认同,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传承。企业若要长远立意,将自身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必须从培育内部员工的“工匠精神”开始,通过培养全员认真、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营造企业质量至上的文化氛围。

(三)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养成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爱岗敬业、专注忠诚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不断输出,为职业教育赢得良好声誉和口碑,树立高职院校培养优质人才的社会形象,扭转社会异化价值观及传统固有观念,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事实也表明,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受企业欢迎,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高职院校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四)工匠精神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从业者能很好的证明其竞争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在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过程中,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提高其人力资本附加值和职业竞争力。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群体性浮躁,在校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毕业求职眼高手低,跳槽频繁,缺乏知识积淀和经验积累,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更是无从谈起。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传递的就是坚持、专注,“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秉承这种理念,大学生才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踏实实习实训,探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所在,努力汲取相应知识和能力,为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做准备,内化了这种精神理念的职业人才,才有动机在本行业内精益求精,不断探索,成为行家里手。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敬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专业能力和价值取向,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从业的生命,所以构建“四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四位一体”协同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模式探索与构建

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系统与系统的集合,研究这个世界的任何部分,就是研究相应的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它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即整体来对待,研究的任务就是不断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系统优化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内高职、政府、企业及学生等各要素彼此相互關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各要素本身自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推动整体发展,即高职、政府、企业及学生个人“四位一体”联动推进,协同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学情和教育教学规律,引入现代学徒制,推进专业工作室制,充分利用孵化器平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机制激励等措施营造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企业身体力行,践行工匠精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生个人主动学习,积极内化,植入“工匠精神”基因。

(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渗透“工匠精神”内涵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勇于打破传统的课堂说教式授课模式,根据学生学情和专业特点,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蕴涵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专业工作室制及孵化器平台利用。

1.实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训练,从而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认同感。[2]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具有时代特点和专业特色的现代师徒制教育模式,通过师徒间“一对一”的口授身传,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师傅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社会心理及角色模范三个维度[3]。职业生涯维度是指师傅给予徒弟学习上的指导,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内化“工匠精神”;社会心理维度是指师傅帮助徒弟建立一种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工作胜任力的心理过程。在该模式中,师徒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有友情甚至亲情的存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傅可以通过情感关怀来激发徒弟的工作热情及职业认同;角色模范是指师傅作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敬业精神的“职人”,为徒弟树立模范和榜样。通过师徒制,耳濡目染师傅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学习师傅精湛的技艺,日积月累后,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精神。

2.推行专业工作室制

行动导向教学是起源于德国改革教学派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其内涵是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实现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等都是建立在“行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目前,该模式已被教育界普遍接受和运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行为导向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最早提出并运用工作室制度。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主张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设计并重,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制不同,专业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教学环境更加开放、多元,师生在教与学上拥有更多选择权与自主权。结合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立相应专业工作室,由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团队,依托创新工作室开展项目教学、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技能竞赛指导、创新创业孵化等一系列活动。专业工作室平台,延续补充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路径和工匠精神的渗透路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专注严谨的敬业精神。

3.利用孵化器平台

作为培养创新型企业及企业家的平台,孵化器并非新鲜事物。它是一种企业支持计划,通过自己所拥有的专业技术和公用资源网络为新创立的公司提供商业及技术支持渠道,是高校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该平台,学生可将其创新成果经市场运作落到实处,在转化过程中,要根据转化的实际情况反复修改、完善,甚至返工,这个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纸面上理论研发与实际产品的生产之间存在差距,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理想主义、空想主义,培养其敢于接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善于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品质。因此,除校企合作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主动与科技园区、创意园区联系和互动,参与到产品研发、创新及市场运营之中,充分利用孵化器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

(二)政府积极主导,厚培“工匠精神”土壤

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把“小政府大社会”推至前台[4],提出政府是“有限政府”,是“小政府”,政府应该站在国家层面,从宏观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以制度形式合理、有效配置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

1.保护措施助推崇工尚匠社会氛围的营造

政府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优秀传统工艺、技艺,要加大保护力度;抢救濒临失传的独门技艺,组织相关工艺大师、工匠技师等著书立说,留下便于传承的文字、影音等资;为其撰写人物志、个人传记,将大国工匠及其事迹发扬光大,营造崇工尚匠的社会氛围。政府对工匠、工匠精神的推崇和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将引导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2.宣传教育引领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形成

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如何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广为人知并内化认同,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通过不断创新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论坛、专栏、讲座、演讲、表演、汇演、竞赛、比赛、征文、评论和展览等方式,深挖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力宣传教育,增进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摄影、抒发、文学等形式,实现工匠精神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嫁接,让工匠精神与艺术同长共生,密不可分,使工匠精神成为艺术从业者必备的职业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站、光盘、读物、刊物、报纸、画册和广告等媒体对大国工匠进行形象塑造和宣传引导,加强工匠精神的辐射和影响,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舆论氛围。[5]

3.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工匠精神要在现实中真正落地生根,离不开制度保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发挥着制度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在评价体系建构上,要注重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创新;在评价主体上,采用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三位一体,分阶段分层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相结合,在校表現与校外工作岗位表现相结合;在激励体制构建上,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企业必须为大国良匠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保证其潜心产品创造,同时,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体制,建立一套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权益的薪酬激励体系并监督其落实情况,厚培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

(三)企业身体力行,树立“工匠精神”典范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自主研发、创新度不够等,究其原因,与企业缺少“工匠精神”不无关系。缺少工匠精神指引的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进而导致山寨产品泛滥、服务质量堪忧,凡事不求甚解,追求“八九不离十”,差不多即可。这也是导致我国一直是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企业必须学习、践行、内化工匠精神,在企业上下营造专注、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企业文化和产品观,培养、激励大国工匠,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立意长远,打造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与此同时,企业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生实训实习的吸收、指导;学生毕业就业的接收、培养等工作,在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产品观、质量观以及企业文化等都会对高职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身不正何以正人?如果没有企业自身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践行,企业如何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中发挥其应有之用?因此,企业身体力行,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既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安身立命的生存需要,也是其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共育优秀人才的社会使命所在。

(四)个人主动学习,根植“工匠精神”基因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职业人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投机取巧的浮躁状态。在产品上缺乏专注、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没有反复改进、不断尝试、创新的耐心与责任心。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求职者最大的要求和期望,除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6]。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大层面[7],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对踏实、耐心、忠诚、责任心等职业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以严谨、专注、耐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习工匠大师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品格;在校企合作中,坚持用心体悟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匠人”精益求精、反复改进、不断完善的执着和坚持。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根植“工匠精神”基因,养成自身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取向,形成符合“工匠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未来的就业及个人发展。

四、结语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敬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学情,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教育资源,大胆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出“四位一体”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大国良匠。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2]刘晓斌.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设计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24):18-21.

[3]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06):27-31.

[4]陶红.“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职业教育路径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2):69-73.

[5]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

[6]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8.

[7]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06):62-65.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工匠精神构建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