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乐理念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中的影响

2017-07-29庞卓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国

庞卓

摘要: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在新民乐理念下,加强和推广民族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音乐发展的重任。为新民乐理念下,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理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新理念新方式。

关键词:新民乐 理念 中国 民族音乐 文化传承 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108-03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结果。纵观中国音乐史,哪一个时代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频繁,哪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就得予发展,反之则走向衰落,这是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规律之一。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各民族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新民乐时代,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注,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中国音乐发展的主流。重视加强新民乐理念下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学习和研究,加强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材的建设,对发展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民乐理念下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价值

在新民乐理念的影响下,当今的中国民族音乐舞台,存在着多种文化系统(东方的、西方的)、多种民族(中国国内的各民族、世界各民族)、多种时代(古代、近现代等)、多种层次(专业的、民间的、通俗的等)以及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音乐并存的百花齐放的局面。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音乐,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下一代都来参加民族文化的创造、发展,共同完成使我们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使传统艺术形式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体现主要是多元性和个体性。这都是建立在民族文化本身不可复制的特性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无可替代的象征。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的寻找外星人的旅行者探测器,载有的金唱片内收录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种文化及生命的声音及图像。金唱片中就曾用中国的古琴曲《流水》。中外音乐文化传承可以把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展现给世界人民,同时把世界音乐文化特色带到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器乐、声乐、说唱、民族戏曲、舞蹈以及音乐教育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但并不因为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而改变其中国特色。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看。世界性是必然的方向。我们所说的世界性就是文化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显现出的融合性、开放性、互通性等特征。它是世界各族人民在交往、开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共性。世界性的文化使人类在文化产品上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相似特点。如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世界范围内使用的交际工具,同样,在我们的音乐上也需要能相互沟通的“世界音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传统,势必与西方音乐之间存在着差异,然而音乐是传承的艺术,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国学生有着自己的民族习惯和特征,因此在学习和演奏西方音乐时,应把握好与自己民族习惯的不同之处,吸取西方音乐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以便更好地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新民乐理念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20世纪的80年代,西方流行音乐不断涌入中国,中西文化全面接触,尤其是90年代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民间音乐,西方流行音乐材料的使用,和流行音乐元素的结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也开始相关的尝试,“新民乐”应运而生,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并摆在了一个全新的位置上,让公众审视自己。这种演奏方式有着中西结合的音乐、连贯有序的市场运作、华丽的视觉体验,使其显示出强大的商业动力。作为一种新的音乐理念,它表示要改革传统民族音乐,并且反映在自我改变的当前环境下。

(一)新民乐理念下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

首先,新民乐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已完全打破了常规的舞台模式。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胡站着拉、古筝站着弹、边舞边奏、青春焕发;舞台起落移动、电脑灯光变化无穷七彩纷呈,视听结合天衣无缝犹如引人步入仙境。

其次,在乐器的组合、音乐与舞蹈的协作、器乐与声乐的艺术融合中,均追求中西合璧且交相辉印的效果。二胡与萨克斯的对歌吟唱,琵琶、古筝、扬琴与电声乐队的繁弦高歌,人声与器声的刚柔并济,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激发而生的奇妙组合,都展现了音乐语言所独有的人类共通性的特质。

再次,在民族传统音乐语汇的基础上使用爵士语言、桑巴节奏、摇滚唱腔,在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风格的重叠分合、纵横贯通中充分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艺术宽泛性,有力地证明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相对统一的有机体,而绝非是完全对立和不可交融的。中华民乐在保存民族个性的同时充分展现音乐鲜明的时代共性,从而又开拓了一个开放性的新艺术课题领域。

(二)新民乐理念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

音乐传承既有口传心授的方式,又有在音乐教育体制中实施的传承方式。从形态上看,它既有“原样传承”,也有“变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精髓的传承,涉及到传承目的的达成,传承的最终效果,即关乎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弘扬、发展及传承问题。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国外传承与文化土壤、环境有密切关联,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本身已是一种文化历程,对传承形态与正宗性的探讨,是为了更好地在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之路上,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承途径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新民乐理念下中国民族音乐审美观念

无论一个民族的民族音乐具有多少实际的功能与价值,它们都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无论是民歌、歌舞、器乐音乐、说唱音乐还是戏剧,都被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囊括其中,不管怎样发展和变化都受到民族审美观念框架的影响。同时,民族音乐的发展也逐渐在审美观念的影響下不断改变,强化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准则,从而形成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风格和审美特点。在新民乐理念下,保护民族音乐的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属性。

全球语境下的当今世界,正呈现出政治、经济日益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不同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广泛尊重。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积极加强对话,促进传承,增进彼此了解,加强文化资源共享,以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些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稳定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共识。在这种新的世界发展格局和态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与趋势就是对不同国家、地域、传统和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是人类不同文化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传统本质和特征的文化现象,也是最能直接反映各个不同传统文化特点,并且可以直接被感受、被体验,从而进行文化的无声浸润和文明的“无缝对接”,是能够最畅通无阻地进行传承与合作的世界文化现象。因为音乐是“世界级的宗教”(大江健三郎语),是“上界的语言”(廖尚果语),由此而使其无国界、无疆界,超越时空的限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于音乐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等特征,而作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作”(苏珊·朗格语),是人类情感的普遍存在形式,是直觉的艺术、是表现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审美主体在场“一触即觉,不加思量计较”的,即是当下的体验和感受之“现成”之美,是人类灵魂的共同语言。由此使得世界各传统多样音乐文化之间没有任何藩篱之隔,“随风潜入夜”而能“润物细无声”。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和音乐文化的科学研究等理论语境中,更应当在广度、远度和深度等多维度、多层次地渗透于生产、生活等社会文化艺术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产劳动、诗意栖居、审美性生活、生命意义的共同目标和终极追求。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不断地与它之外的事物进行传承,不同的文化信息在传承过程中必然会有互融或互补,相互影响,并产生一定的新关系,体现为传承的形态。音乐之所以能够传之于人,承之于后世,也离不开活态的传承。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是以人的参与为条件的,它以多样化的传承方式为途径,最终完成音乐文化的传承目的。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它也必然是在音乐存在的经济状况、文化环境、审美习惯、教育体制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与配合下实现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既包括在中华民族大地上的本土传承,也有流传四海的国际性传承。

总之,民族音乐是民族的特有财富,它不仅体现在音乐本体的风格和多元上,更体现在其中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上。可以说,民族音乐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社会生产及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在当代新民乐理念背景中,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已成为保护各民族的民族性、差异性的必要环节,也是保护全球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环节。虽然在保护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方面还存在许多困境和缺陷,但我们只要坚持“文化例外”意识,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地方基层的保护工作,加强学术性的研究和工作力度,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工作就可以切实地落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参考文献:

[1]翁辛琳.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综合论坛,20,(05):25.

[2]巫志渊.论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和传承[J].音乐理论与实践,2014,(13):101-102.

[3]刘然.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11):81-84.

[4]马琼.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音乐,2007,(04):217-219.

[5]李蓉.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与传承民族音乐[J].世界家苑,2012,(04):304-305.

[6]杨忠衡.现代国乐与传统(民族)音乐接轨的可能性探索[J].人民音乐,2001,(12).

[7]于庆新.民族器乐模式的多样并存及其他[J].人民音乐,2001,(02).

[8]吴聿立.民乐流行聚焦“蓝调古筝”[J].音樂信息,2003,(31).

[9]徐士萍.民族乐团在继承中发展[J].音乐信息,2003,(31).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国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