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土地上的教改“领头雁”
2017-07-29杨伦耀杨家斌
杨伦耀+杨家斌
杨兴地处安陆市赵棚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过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里是李先念主席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当年新四军五师的摇篮。而今,这里的精神也依然在延续。
为当好这片土地的“播种人”,他正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人民教育的践行者;为当好教改前线的“领头雁”,他甘当学校教职工的服务者。他就是赵棚镇杨兴小学校长杨泽斌。
创办幼儿园,为老百姓办实事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杨泽斌高中毕业。他本可以选择继续报考大学,但当时的大队部希望他能到学校去当一名教师。他至今还记得老支书当时的话:“泽斌啊,教师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能够改变家乡无数人的命运,将来的社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改变家乡啊!”
再三斟酌后,杨泽斌选择了当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杨泽斌就与自己“约法三章”,以示警醒:“不能因自己任教的科目拖了后腿而影响到学生的终身;不能因自己的简单粗暴而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能因自己教育教学的狭隘和片面而让学生人格不够健全。”
近四十年来,杨泽斌始终坚守在杨兴地区教学一线,从小学到中学再回小学;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部门主任,再到一校之长……
2010年夏,杨泽斌担任杨兴小学校长。上下班途中,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天蒙蒙亮,许多老人驮着背着牵着三几岁的孩子,早早地候在路边,等着镇上的、市里的私立幼儿园的校车来接孩子们上幼儿园;夜幕降临时,老人们又沿着路边等候孙子回家……
幼儿园校车超载的画面、老人们孱弱的身影、孩子们疲惫的眼神,久久留在杨泽斌的脑海中。
杨泽斌在主持第一次校行政会上就提出了办幼儿园的设想。他认为,此举既能让幼儿就近安全入学,又能免除老人的接送之忧,还能让孩子的家长安心,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实事。
学校班子成员全部赞成,但也不无顾虑。无资金,无场地,无教师,无生源,谈何容易。但杨泽斌坚信,“世间事,就怕认真俩字。”
创办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没有钱,他甚至要求自己在外工作的儿女资助;没场地,他在校园巧安排后挤出幼儿园区;没教师,他到市里诚心聘请;没生源,他发动全校教师跑遍了杨兴地区的家家户户。建园的手续,场地的布置,教师的培训,课程的设置,园车的线路,就餐的标准,午睡的安全……他面面俱到,务必事必亲躬。
2010年8月30日,杨兴小学公办幼儿园隆重开园。在典礼上,杨泽斌郑重承诺:“(幼儿园)要一年见成效,两年成特色,三年达一流!”
几年过去了,幼儿园由弱到强,不断壮大。入园人数由当初的三十五人上升到近二百人,不但招收了杨兴地区的幼儿,还辐射到大合地区、洑水镇牌楼地区。
当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泽斌践行“教育为人民”的事绝不止这一件,还有很多。如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开办家校结对服务;举办家长开放日等,真正做到从心底里想老百姓之想,急老百姓之急,为他们,排忧解难。
特色校园的设计师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从担任校长以来,杨泽斌就一直在思考,依据“一校一品”的要求,该如何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使教育做到有效果、有质量,从而打造出独有的校园特色。
经过分析、对比和研讨,杨泽斌将“感恩文化”定为了校园特色,并大力推进,着力实践。
在研讨会上,杨泽斌解读了定位“感恩文化”的缘由: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被娇惯和溺爱,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变得不懂谦让,更觉得父母、社会的一切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缺少“感恩”的思想和意识,因而“感恩”教育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他还指出了开展“感恩教育”的基础:一是孝感市推崇的“孝文化”,其实就是“感恩文化”的来源;二是杨兴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更能充分挖掘资源;三是杨兴小学自身开展的“为母校植一片绿”公益活动,更是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感恩”就在身边……
几年来,杨兴小学在探索和实践“感恩教育”中,做到了“八个一”:一学期“一次感恩教育提高认识会”;将学校“打造成一座感恩文化随处可见、可感的校园”;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一日常规”之中;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生活动,强化‘感恩教育”;每学年主办“一次感恩文化节”;每学年组织“一次校友感恩分享会”;一学期“一次感恩校外实践活动”;编印“一套名为《寸草春晖》‘感恩文化校本教材”……
杨兴小学的“感恩教育”在全市“‘一校一品校校行”调研中,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市作了经验介绍。
杨泽斌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他还设想编制《杨兴小学感恩文化创建十三五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提炼一套特色鲜明的“感恩文化理念体系”;规划一套精致生动的“感恩文化环境体系”;树立一套励志奋进的“感恩文化人物体系”;编制一套丰富立体的“感恩文化活动体系”;构建一套传播有效的“感恩文化载体体系”……
“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懂恩、惜恩、感恩,也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教改前线的领头雁
一个学校,当然要靠质量取胜。质量从哪里来,自然要从教学中来。作为一个近四十年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校长来说,他更加明白教改的重要性。为此,他亲自挂帅,担任学校教改实践组组长,强力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杨兴小学教改方案》《杨兴小学课堂评价标准》《杨兴小学教研活动要求》《杨兴小学教研课、示范课和推门课规定》等,并严格执行。
每周,他至少坚持听课2节,至少坚持参加一次教研组活动,至少查看一两个教师的教案和作业,至少指导一位青年教师……
经过几年的教研,杨泽斌会同教学处,颇有独创性的提出了杨兴小学的“六字教学法”,形成了教改特色,即讲究一个“实”字,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讲课切入点,一课一得;注重一个“准”字,紧扣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突出一个“创”字,创设学习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一个“精”字,教学得法,深入浅出;解决一个“疑”子,鼓励学生质疑;着力一个“探”字,师生共同探究,体验知识获取过程……
教改的大方向有了,难点就在落实上。杨泽斌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向老师们讲解教改的现实性、迫切性和针对性,从思想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他修改了《教师月考核细则》,明确将课改与教师的考核及评优、评先挂钩;他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并亲自担任主讲,甚至亲自上示范课;他坚持人人上“过关课”,一次不能过关,则上第二次、第三次,直至过关为止。
在杨泽斌的大力推动下,杨兴小学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改者,都能构建高效课堂,杨兴小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得到较大提升,连续三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获全镇第一。
不光是教改实践,理论学习和总结,杨泽斌也抓得细致、严格。每周至少2篇教學反思,每月至少1篇教学心得,每学期至少1篇教研论文,并且这些已经形成了制度。每周、每月、每学期都将进行检查、评比,他也不例外。
近三年来,共有16人次获得各类各级优质课评比一、二、三等奖;共有58人次获各级各类论文、教案比赛一、二、三等奖;有6人次12篇论文、案例、心得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
也许在教育的璀璨星空中,他这一点点光芒会被忽视甚至被淹没,但是对于杨泽斌来说,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努力照耀、点亮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从不忘记的初心。
(责任编辑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