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7-07-29敦东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斑羚集体主义责任感

敦东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让学生深入了解体会这种感情。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懂得:爱国并非空洞遥远的概念,爱国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人們的身边。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的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骄纵任性等缺点,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而且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这种精神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如,针对一些学生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可以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借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特别是有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可以结合《敬畏生命》一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深刻含义,那就是体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在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诚信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教学《秋水》《两小儿辩日》两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拓展,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立世之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诚信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把诚信作为教学的重点来加以引导、点拨,列举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从小就做一个诚信的人。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并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斑羚集体主义责任感
母性的力量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责任感等2则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
生死飞渡
生命的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