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持续创新力:苏州“B村”成长启示
2017-07-29周建琳
周建琳
自2009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吸引落户项目2997个,落户项目中销售过亿元的有9个,新三板挂牌10家。在其背后是一个个极富想象力的“苏州故事”。
7月10日,2017年(第九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来自全球的3000多名精英人才相聚苏州,寻找回国创新创业机会。
在开幕式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向海内外精英广发“请柬”: “在苏州,有筑巢引凤的‘孵化器;在苏州,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在苏州,有能量巨大的‘创新场;在苏州,有求贤若渴的‘企业群,欢迎海内外精英来苏州大展宏图。”
一位中国经济明星城市的主政者,如此急切地延揽人才的背后,是对苏州深度转型的强烈渴望。
经历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实现“农转工”,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和新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内转外”之后,苏州正在经历“量转质”的关键跃升。
今天,苏州和其他明星城市依然处在一个相同的发展“大语境”之中,这就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升腾与跌落往往就在转瞬之间。“拥抱创新”成为苏州充满理性的主动选择。
创新驱动归根结底是人才驱动,站在“转型出关”关键时刻的苏州政府相信,回答好这一“重要命题”,必须坚持利用好“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关键通道”,为区域发展、产业升级源源不断注入创新活力。
自2009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首次举办以来,这里已成功吸引落户项目2997个,落户项目中销售过亿元的有9个,新三板挂牌10家,并累计为苏州引进培养各类领军人才近300人,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苏州的人才总量已超过244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20万人。尤其是有219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20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苏州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七,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列第四位。
数字固然枯燥,但最有说服力,在其背后是一个个极富想象力的“苏州故事”。例如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原苏州生物纳米园),可以视为人才的集聚引领带动新兴产业集群的最佳案例之一。在这个产业园,有460余家企业入驻,1万余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就业,其中包括60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
在本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期间,《中国新闻周刊》专门深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下文简称苏州“B村”,全名为BioBAY,取Bio“生物”之意)进行探访,以期通过该样本解读周乃翔书记手中的“请柬”内容,窥视苏州战略转型之路。
孤独探路
已有十年历史的苏州“B村”最初叫“苏州生物纳米园”,2017年6月8日正式更名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更名,而是对自身产业的结构和品牌更精准、更成熟的定位。
行走在苏州“B村”里,“冷泉港”是被大家频繁提及的关键词之一。
“冷泉港亚洲”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亚洲设立的首个分支机构,2008年落户苏州以来,已举办124场学术活动,吸引了全球万余名科学家和生物医药高端管理人员,其中包括12位诺奖得主、400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
于罗培志而言,吸引他来苏州“B村”里创业的关键动因之一是冷泉港亚洲项目就坐落于此,且提供了与世界最顶尖生物科学家们交流合作的機会。
翻阅罗培志的简历,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研发背景的科学家。不仅曾担任过默沙东制药公司的生物制药研发主任,也是美国默沙东全资子公司抗体优化公司的创始人。2011年,罗培志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与“B村”结缘,在这里创办天演药业公司。
但冷泉港亚洲在中国成立初期却门庭冷落,苏州“B村”领导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从零开始为这个新生事物谋求生存空间。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还往前走。”2007年,“B村”最早竣工两栋大楼,第一拨十几家公司进驻。2009年之前的发展很慢且极为艰难。那时创业的人很少,海归回到中国做新药研发企业的更少,而“B村”从一开始就和别的园区单纯招商不同,定位于只做创业企业孵化。这里不仅为人才提供一个“创业”的大门,而且尽力去孵化出一个融入了“预防—诊断—治疗”不同类型的高端人才生态圈。
2017年(第九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
作为生态圈的探索者,苏州“B村”也一直积极与国际接轨,吸引了如专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美敦力中国孵化器及凯鑫孵化器、专注于基因诊断领域的达安大健康孵化器等,他们促使更多的创新生物技术孵化,建立企业以获取不断推动产业进步的动力和集群发展的新鲜血液。
回首来时路,人们会发现,正是这种咫尺之内造乾坤的气质,奠定了苏州“B村”与中国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从美国回来创业,我考察过许多地方,最后就是看中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产业集群效应,现在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没错。”苏州威盛纳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CEO、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苏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苏州“B村”,与苏维有着类似创业经历的“大咖”还有很多。美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崔占峰等纷纷从海外归来,将科研成果在“B村”孵化。
目前,苏州“B村”内的吉玛、新海、开拓等8家企业已于新三板挂牌,另有20家企业已经完成股改或正在股改筹备上市。
站上风口
和罗培志一样,陈敏华也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结缘于“B村”。2010年陈敏华从美国回国发现苏州,随后和他的合伙人张炎锋联手创办苏州晶云药物科技有限公司。
而如今的陈敏华,除了苏州晶云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外,还有另一个身份:“新药创始人俱乐部”秘书长。
2015年3月,在40多位创始人见证下,新药创始人俱乐部在苏州“B村”举行了成立大会,苏州亚宝药物研发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鹏担任会长,发起人陈敏华担任俱乐部的秘书长。
在陈敏华看来,中国新药研发产业链已日趋成熟,研发分工也愈发细化,只有不同企业间积极合作起来,才能实现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益。
在苏州“B村”里,江苏沣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奚廷斐,最近也有了一个新身份——湖畔医用植介入产业研究院会长。
2016年9月10日,由国内23家高端植介入研发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湖畔医用植介入产业研究院落户“B村”,旨在加强交流合作,加速新产品研发上市。
“长期以来,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以进口为主,70%的国内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据。医疗器械购置费、维护费一直偏高,普通患者买不起也用不起。”身为院长的奚廷斐说,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发展本土医疗器械品牌,打破国外垄断。
苏州“B村”的10年,也是中国医药产业群体生存的十年。在走访中发现,这里很多公司的创始人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科学家,背景有所不同,有大学教授、国外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也有跨国公司的研发负责人。
“回国后,他们都是直接在中国创建自己的公司,投身研发。从科学家转变为出色的企业家,但当风口来临时,还是坚守最初的梦想,沉下心以技术、研发为本继续前行。”这是苏州“B村”创业者们共同的特点。
在“B村”的发展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扮演了类似“管家”的角色。总经理庞俊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B村”正以“专注、联合、创新”的态度,努力构建全球最好的生物产业生态圈,希望将全球的资本、人才、科技等各方面的资源完美地拼接在一起。
任重道远
今年4月10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在题为《中国迅速崛起成为生物制药强国》的深度报道中,第五次报道苏州的信达生物公司,认为信达的迅猛势头代表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未来发展。
这家初创不到6年的科技型企业,第一次把中国人发明的生物药专利,卖给了世界500强、国际医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首付以及后续各进展阶段的付款共计将达33亿美元,震动世界同业。
“很多国际同行认为信达生物的发展已经快到不可思议。”但信达生物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称自己“常常有时不我待的感觉”。他说,国际生物制药产业的日新月异不会容许任何懈怠。
同样,在苏州“B村”的另一处,苏州百济神州公司里,科研人员正忙碌地为新藥临床实验做着准备。苏州百济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创办。
“百济是一家全球性的抗肿瘤药研发公司,成立6年已经有4个完全自主研发的新药品种获得了临床概念验证,三个处于临床开发后期阶段,都显示出潜在差异化特性。”百济神州苏州公司高级副总裁杜争鸣说。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对我们来讲,有可能影响最大的还是资本市场。美国创业会有人连续接盘,在国内,则没有这种生态环境,你如果做药,那你就要一直做到上市为止,所以风险非常大。”俞德超呼吁需要关注这个话题。
正如杜争鸣所言,成功的资本募集是支撑公司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百济神州是首个赴美上市的处于研发阶段的中国起步的生物技术企业,在今年7月刚刚宣布完成的与新基公司的战略性合作后,累计获得的现金和短期投资将接近10亿美元。
“做创新药真的很难。”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余翔深有同感,“经常遇到一些园区里做新药研发企业的老总来和我说‘快撑不下去了。”目前园区里做新药创制的企业通常是这样的情况:2007年刚开园时就进来的企业,直到现在才做到项目申报临床。
过去10年正好跨越了中国新药研发从起步到发展的两个时期。苏州“B村”和创业者的共同感受是能活到现在已经可以称之为胜利。
但从这些公司身上,也明显可以看到国家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巨大政策红利。庞俊勇说:“受老龄化、政策进步、产业创新、技术积累等因素影响,未来的5-1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将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企业将有实力、有机会与跨国企业展开竞争。”
专家解读
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 宋瑞霖
苏州“B村”的崛起,在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看来,离不开三大要素,即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国家把生物医药产业放在了重要位置,集中支持医药、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地利,对苏州而言,它紧靠上海,可以依托上海的科研实力并使其辐射到苏州。所以,苏州变成了上海及长三角药物研发优势的外溢承接地。
而“B村”能够长久发展,更重要的还是靠人和。宋瑞霖认为,这体现在苏州地方政府对科学家的创业,让他们不为繁琐的行政审批而伤神;并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税收用人、贷款等等。这使得科学家愿意在这里创业,能够安心工作。
宋瑞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有一些企业,比如信达生物制药等公司的研发品种已经居于世界前沿的地位,这让我们看到中国生物医药可以更加接近世界第一方阵的希望。“我期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能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医药创新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
解读苏州“B”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认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最牛的就是入区后服务做得好,所以今天在全国、全球能够居于领先地位。当别的地方招商引资仅仅停留在免房租、给补贴、减个税等格式化政策上时,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更进一步,很重视企业在园内的生存服务,这些服务积累数年已经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姜峰表示,湖畔医用植介入产业研究院的成立也是一个很积极的信号,这表明园内的企业有意愿抱团取暖,共同提升民族医疗器械产业,但是真正能够促进企业共同协作搞科研,共享技术的形式应该更进一步,要有更实质性的合作。
姜峰同时也希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围绕大的龙头企业打造产业群、产业链。他说,在国外都是小公司做产品,大企业做产业,大小公司有机整合,形成良性循环,避免恶性竞争,中国现在最遗憾的是这个循环没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