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呼唤

2017-07-29陈晓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辅导个案聋生

陈晓冬

〔摘要〕一名聋生出现逃课和自残现象,辅导教师通过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分析了造成其问题的原因,通过空椅子技术、意象对话、家庭系统排列等方法,帮助学生接纳自我,与亲人对话,唤醒其自我成长的动机。

〔关键词〕聋生;自残;辅导个案;空椅子技术;意象对话;家庭系统排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55-05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玲玲(化名),女,现就读于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启音部六(2)班,家住瑞安市宁益乡双坑村,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现由她的外婆外公抚养,学生的接送以及和班主任的联系主要是由她的舅舅负责。

我第一次和她单独接触是在她又一次逃课时,原因是前一节课上语文老师批评作业没写的学生,当然她也是其中一个,还没说到她,她就冲出教室了。玲玲说:“我不喜欢老师,她很凶,学生们也不喜欢我。别人都在上课,我躲在厕所里百无聊赖地随便看看,难受起来时就用小刀在手上割,只有这时候我感觉自己是舒服的。”

辅导师观察:个子中等,身材瘦小,头发因好几天未洗黏成一缕一缕的,扎着马尾辫,刘海遮住眼睛。意识清楚,虽然手势挺少,但沟通过程中较为合作,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有自知力。左手手腕至手指上清晰地留着一道道细细的疤痕。

班主任反映,自己担任该班班主任已是第二年了,当时从前任班主任哪里知道这个学生就是很爱哭,老师的批评或是学生的指责都会使她躲起来,但是过一段时间她自己就会出来。上学期开始情况日益严重,不仅会用隐藏自己来逃避老师的批评,还不时用小刀割自己的手指来伤害自己。另外,她常常跟班主任说学生不喜欢她,讨厌她。为此班主任也跟她谈了好几次,刚谈完效果不错,但是实效不长,学生间无意的玩笑话都会让她心里受挫,再一次躲藏。

二、问题成因

(一)生物学原因

1.来访者女性,13岁,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剧变时期。

2.没有器质性病变。

(二)社会原因

1.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现由她的外婆外公抚养,但是学生的接送以及和班主任的联系主要还是由她的舅舅负责。缺乏安全感。

2.人际沟通不好,与学生关系一般,没有知心朋友倾诉,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心理原因

1.性格不稳定,有点自卑,害怕孤单,比较敏感,多愁善感,容易情绪化。

2.行为上:缺乏积极、合理、有效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因家庭际遇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容易放大自己某些不良情绪和行为。缺乏正常的人际交流。

3.情绪上:受到担心、害怕等不良情绪的困扰。

综合心理社会因素及对她的访谈我尝试着对玲玲的内在心理机制做如下假设:

玲玲在成长经历中由于父母离异、隔代抚养,外婆、舅舅会打她,内心非常缺乏对父母亲的爱的体验,也缺乏对家庭温暖关爱的体验,同时也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她觉得这世上只有妈妈才是最爱她的,可妈妈又在她四五岁时离开她去嫁人,之后就没有见过,留给她的只是小时候妈妈和她合影的两张照片。外婆曾威胁她说:“再不听话,就把你还给你妈妈去了。”可她妈妈又无处可寻,因而玲玲在心里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她竭力地搜寻妈妈的踪迹,当老师批评她或是学生指责她时,在她看来她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于是她用妈妈的方式躲起来处理。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

老师或学生因此会停止对她的批评或指责,大都采取迁就她的方式,她因此得到了好处。

她用这种方式和妈妈形成了连接。

玲玲个性内向,与周围的人缺乏交流和交往,这会造成她既壓抑又敏感的心理状态。渴望父爱母爱的满足却又不得不自我压抑,同时如果在生活情境中出现关于父母的爱或者家庭温暖的话题或场景的时候,她往往会比较敏感。

在此案例中,来访者外在表现为不受学校纪律约束,没心思上课;内在却是因为寻找安全感而导致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她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三、辅导目标及方法

辅导目标:帮助玲玲在个性和生活态度上产生改变,以提升她的能量感,提高她的适应能力,不再躲避、自残。

辅导方法:

空椅子技术、意象对话、家庭系统排列。

辅导思路:

我们和来访者一同生长着、一同被滋养着。我们只要去相信、欣赏和赞叹来访者,去礼赞、发掘来访者内心蕴藏的巨大宝藏,让彼此的爱激活出来,就能让他们的爱流动出来,让他们将自己生命中的原有的芬芳散播出来!

1.探索玲玲的心理社会原因中相关的积极因素,提升她的能量感。

2.帮助玲玲重塑并体验到来自于父母亲的爱。

3.引导玲玲在人际交往和亲子交流上做一些尝试性的改变,以增强她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资源与心理支持的能力。

四、辅导过程及分析

第一阶段:心理评估阶段

找到玲玲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与她建立安全、温暖的辅导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辅导目标。

因为她是我任教的学生,我平时对她关注会多些,看到她刘海盖过眼睛,就对她说:“你长得很漂亮,可是你的刘海那么长,就看不到你漂亮的眼睛了。”然后让她去剪掉。她剪掉刘海或去洗头了就夸奖她漂亮。

由于我的办公室和她的教室近,有时看到她在看别人打乒乓球,我就鼓励她说:你怎么不打?

她说:“我不会。”

我说:“不会就学,没有人生下来就会的,别人也是学会的。”然后陪她打,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夸奖她。终于她会发球了,于是她在心中认为自己会打乒乓球了。所以一有空她就会来告诉我自己洗头了,我就竖起大拇指夸奖她变漂亮了,每每听到我的表扬,她就眯起眼睛羞涩地笑。于是她就跟我越加亲近,每当上我的课,她就第一个走到心理教室,来抚弄抚弄我的衣领或小鸟依人般靠近我。

第二阶段:辅导阶段

心理对话,接纳儿时的自己

帮助来访者呈现儿时在妈妈离开自己时大哭的画面,让现在的自己与她进行对话,从而发现自己在没有别人帮助下也能健康成长是多么了不起,然后从心里接纳自己。

以下截取其中部分对话:

师:告诉我,在你的记忆中你妈妈离开你,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玲玲:我很怕,就在那里大哭。

师:当时你几岁?

玲玲:五六岁的样子。

我拿来一张椅子:“假如你的妈妈就在这里,你会对她说什么?”

玲玲眼泪流了出来,过了一会儿,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爱你。”

师:你妈妈听了你的话有什么反应?

玲玲:不知道。

师:你的心情怎样?

玲玲:很难过。

我拿来一个布娃娃,并再拿一张椅子,说:“玲玲,这个布娃娃就是五六岁时的你,当你发现妈妈离开你,你在大哭。请你坐到我刚拿的这张椅子上,这是13岁的玲玲。请你想想13岁的玲玲,也就是现在的你看到这个五六岁的在恐惧中的玲玲,你会说什么?”

玲玲:我也想哭。

师:嗯,这个五六岁的玲玲看到你哭,有什么反应?

玲玲:她哭着对我说:“妈妈不要我了。”

师:你怎么安慰她?

玲玲:妈妈要结婚,她不能带着你,你不要伤心。

师:这个五六岁的玲玲,听了你的话有什么反应?

玲玲:不哭了。

玲玲豎起大拇指,脸上露出了一丝喜悦。

师:玲玲,这个五六岁的你,会有什么变化?

玲玲:她笑了,说“我喜欢你。”

师:玲玲,没有妈妈的陪伴,你依然能健康成长,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玲玲说:“是的,我的事情都是我自己承担。”

师:你妈妈看到现在的你,她会对你说什么?请你坐到代表你妈妈的椅子上。

玲玲:孩子,你长大了,我都认不出来了。

师:你听了她的话会说什么?

玲玲:是的,妈妈。

师:你觉得她还会说什么?

玲玲:不知道。

师:你觉得妈妈希望你在学校里表现怎样?

玲玲说:“她希望我努力学习。”

师:嗯,请你坐到代表你妈妈的椅子上,模仿妈妈的样子对玲玲说说。

玲玲:孩子,你要认真学习。

师:你听了她的话会说什么?

玲玲:知道了。

师:你觉得妈妈听了你的话,脸上表情怎样?

玲玲:她笑了。

师:你看到妈妈笑了,你的感觉怎样?

玲玲:挺开心的。

师:好,随着你的呼吸,你把妈妈对你的祝福深深地吸进你的身体里回到以后的生活中。

电影赏析,表达对爱的渴望

这是一个中午,我陪伴她看完电影《风雨哈佛路》,跟她讨论了两个方面的话题:

第一,莉斯是个追求亲情、渴望父爱母爱的孩子。父母的爱,特别是母亲的爱是她最渴望的,虽然父母是瘾君子,可是她始终还是爱着他们,她觉得父母是爱她的,虽然他们忘记了。她对父母有着无私的爱!

师:我知道你也跟莉斯一样深爱着你的父母。

她点点头。

师:好!你想让父母知道你的爱吗?

她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继而变成了迟疑。

师:来吧,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的。让你和父母有个联接。请你选择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地方和姿势坐好,调整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姿势和感觉,让自己觉得轻松舒服就好。你觉得需要的话,还可以稍微调整一下你的姿势,让自己更放松一些。然后做五次深呼吸,每一次呼吸都会让你更加放松。接下来,你一边放松,一边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去体会……你过去那种很舒服的状态……当你找到了,体验到了的时候点一点头……同时你自己确认一下……那就是你希望变成的样子。

师:告诉我,在你的记忆中你父母有哪些事情让你想起来会感到幸福、开心或为自己感到骄傲?

玲玲: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师:除了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让你感到幸福之外,还有其他的事情让你想起来是开心和幸福的吗?

玲玲:没有了,没有妈妈就没有幸福了。

师:你能告诉我,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情景是你和妈妈在一起最幸福的时候?

玲玲:妈妈带我出去玩。

师:妈妈带你出去玩,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玲玲:很幸福。

师:你妈妈穿什么衣服?脸上是什么表情?她对你说什么?

玲玲:妈妈穿着红色衣服,脸上带着笑。我听不懂她说什么,就是感觉很温暖、很舒服。

师:非常好,仔细体会这份幸福,随着你的呼吸,你的腰杆挺得更直了,呼吸更加通畅,身体更加有力量……这份幸福是你的体验,它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就是你自己,这种体验会永远驻留在你的内心和你的身体里,成为你的一部分。你就带着这种幸福的感觉、身体有力量的感觉、腰杆挺直的感觉和呼吸通畅的感觉回到以后的生活中。

她的眼里有了几分坚定。

停了一会儿,我说:“你的父母已经给了他们能够给的百分之百的爱,包括他们爱的方式。现在请感觉自己父母双手搭在你的肩上,感受到他们能给的百分之百的爱。感受到就大力地吸气,直到觉得足够了就点头。”

几分钟后,玲玲微笑着点点头。我说:“请你看着父亲的眼睛,跟随我的引导,对父亲讲一段话。我说一句,你跟着我在心中默默地说一句。每说完一句你点点头我就知道了,如果其中有任何一句是你不愿意说的,你摇摇头我也知道,明白么?”

玲玲点头确认以后,我继续引导:

你是我的父亲,我是你的女儿,你是大,我是小。谢谢你和妈妈给予我生命,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我想你,很想感受到你更多的爱。我过去没有完全接受你,并且也体会到难过和痛苦。你和妈妈之间的事情是你们大人的事情,不应该让我去承担,现在交还给你们。我只是你们的女儿,作为女儿接受你和妈妈的爱。同时,我也在心中接受和尊重你作为我的爸爸。爸爸,我想你,我爱你。请你祝福我,谢谢你。

接着我用同样的引导语让她在心里对妈妈说话。

第二,莉斯是用坚强与自信来改变命运。她说:“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在我的指引下玲玲明白了:挫折并不是不幸,而是变得更好的契机。当我们遇到我们所认为,或者别人所认为的不幸时,我们是永远地沉浸于这份不幸,让自己永远的不幸?还是抓住这个不幸,竭尽自己所能来改变它,或者说是改变自己呢?其实,回顾过去,很多时候,我们会更多地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改变、进步、长大、成熟……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失败,可是他们都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比一般人更快地站起来,更加坚定地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简析:《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体验、操作是聋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关注聋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聋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补偿能力,让学生通过看电影,在极强的色彩、画面中,推动学生在相仿的命运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塑造自我。通过在想象放松状态下使用家庭系统排列的处理手法,化解来访者对父母亲的思念之情,帮助来访者在心理层面真正接受自己的父母,并与他们产生爱的连接[1]。

第三阶段:回到现实,促进与亲人沟通

玲玲总要从我和她共同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回到现实生活,于是我让她的妈妈、外婆、舅舅知道她的需求,促进双方的沟通,让他们被阻碍的爱流动起来,让玲玲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资源与心理支持的能力。

我从心理知识普及的角度,给玲玲的舅舅讲了父母的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我也鼓励玲玲把她想和父母见面的事情讲出来,把自己想和父母多交流的愿望講给舅舅听,舅舅在感动中答应了玲玲,表示自己会联系她妈妈和她见面的事情。

虽然玲玲父母并不在场,但我能感受到此时此刻这个家庭系统的成员终于都开始回到了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来说,这个家庭的爱的秩序正在回复自然,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关系正在逐渐摆正。

五、效果评估与体会

(一)效果追踪

目的:

(1)巩固辅导效果,使来访者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结束辅导

过程:

(1)全面回顾和总结,引导来访者回忆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变化并加以肯定。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独立,并做到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3)结束辅导,肯定来访者的变化与潜能的挖掘,相信来访者在今后会做得更好。

布置家庭作业,让班主任继续与她签订行为契约。

(二)辅导成效

经过几次辅导,有效地化解了玲玲的焦虑和担心,现实生活中玲玲和母亲的接触以及相应的和父亲的意象进行内在对话的过程,理清了玲玲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重塑了爱的感受,满足了玲玲爱的需要,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去寻找支持和实现自己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因此,玲玲的自残行为就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解决。

其后进行跟踪随访,玲玲的躲藏、自残行为没有再出现过,并且本学期成绩也进步了很多,班主任反映玲玲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也比过去有好转,跟学生说话也多起来了,人因为开朗皮肤也亮白起来了。

六、辅导反思

尽管聋生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会落后于健全的孩子,但是他们和健全孩子还是有基本的共性,比如对爱的渴求和向善的渴望。世界著名的演说家、教育家利奥·巴斯利说过:“我们经常低估一次触摸、一个微笑、一句暖心话的力量,一双倾听的耳朵、一句诚实的赞扬,抑或一个微乎其微的关爱之举,这些善行都可能改变一个生命。”和学生的交流、倾听,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喜怒哀乐[2]。这不但能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的接纳和尊重。这一份接纳和尊重,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从而生活得更像一个孩子。

事实证明,教育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信任与理解”。成长是不断犯错、不断矫正的过程;成长也是不断战胜脆弱,唤醒自己内心巨人的过程。我们要坚信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是向善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需要我们的指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唤醒者与推动者。下面让我借温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金戈的一首诗来表达我心中的教育梦想: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山

每一座山上都长着树

每一棵树上都住着小鸟

让我们吹拂每一座山

让我们摇动每一棵树

让我们唤醒每一只沉睡的小鸟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辅导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朱建军.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辅导个案聋生
浅谈聋生舞蹈教学中“形”与“神”的培养
论聋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创伤,是祸?是福?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篱
寻找家的感觉
“丑小鸭”距离“白天鹅”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