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生前概念的水平上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2017-07-28王丽
王丽
摘要:教学科学概念之前,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尊重学生前概念,不作简单否定;促进构建活动,形成科学概念。
关键词:关注;学生;前概念水平;有效;探究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阻碍作用。在教学中如何正确的利用和转变是很关键的。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关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孩子的前科学概念引导提升为科学概念呢?
一、教学科学概念之前,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有一些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科学概念,反之则会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困难。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玩过磁铁,已形成了磁铁能吸引像钉子、回形针、金属调羹等一类物质的前概念,因此在教学“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这个科学概念时,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麻雀、燕子、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因此他们很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可见要转变这些前概念,其实质就是让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走出来,重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但我们也发现学生前概念的形成具有自发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点,一经形成若要改变,光靠老师的简单说教是很难起到效果的。它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原因、调整策略、主动建构、巩固迁移促进学生前概念逐步转变为科学概念。
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可以让学生看看糖水,说一说水里的糖去哪儿了?很多学生都会说:“糖在水里溶解了。”“溶解是怎么回事?”学生认为变小了,消失了就是溶解的表现。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计过滤分离、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等环节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先设计一连串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情境必须与学生所学的科学概念的事例有关,依情境询问学生,引出学生判断的理由,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例如教师在了解学生对恐龙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首先,教师给学生看恐龙的图片,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
(1)你听说过恐龙吗?从哪儿认识恐龙这种动物的?
(2)你知道恐龙的身体特征吗?
(3)你对恐龙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4)你知道恐龙都吃哪些食物吗?
(5)想象一下,恐龙时代的环境是怎样的?
通过以上问题,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对恐龙这种动物非常感兴趣,他们对曾经的恐龙的身体那么庞大充满了好奇,但对恐龙当时的生活环境的相关知识却一无所知,这就使教师的《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的教学内容充满了意义。
二、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当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之后,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科学概念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当学生无法用自己已有的前概念来解释、回答看到的现象,就不得不对已有的前概念进行反思,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在实际教学中,设置冲突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组织学生讨论,乃至争论,让某些学生充分暴露自己前概念的不合理性;安排类似的实验和生活情境等等。如学生对物体的沉浮大多认为“重的沉,轻的浮”。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拿来较重的木块,和分量很轻的回形针分别轻轻放入水中,学生所看到的恰恰是重的浮,轻的沉,事实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了冲突,从而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他们更深的思考:我原先的认识是错误的,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究竟与什么有关呢?难道和重量没关系,与体积有关?那与体积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体积大的浮,体积小的沉,还是体积小的浮,大的沉?”这时的学生内心充满了疑惑,他们既对自己原先的认识产生了否定的态度,但同时又无法寻找到合适的答案,探究欲望强烈。老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需要为学生建立这样的一种认知冲突情境,能鼓励学生不断地对已有的观点产生怀疑,不断发现新的疑问,不断做出新的假设,他们的探究欲望将会非常强烈,他们的学习状态也将从“要我学”进入到“我要学”。教师如能抓住机会,顺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新的有結构的材料,必将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前概念,不作简单否定
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予以充分地尊重,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加以处理,教师要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自己前概念中的错误之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情境所引出的问题就不能太分散,否则学生无法对自己的已有认识进行验证和澄清。不能武断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要从学生的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
四、促进构建活动,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比如《热胀冷缩》一课,在让学生建立液体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概念时,通过让学生做对比实验观察水、果汁、酱油、酒精等液体受冷受热时的变化获取事实。并让学生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又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通过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形象地观察到了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水从无色到紫色的过程,水由浓变淡,扩散后均匀分布的过程。从而学生顺应地理解了食盐、白糖一类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后在水中的分布情况。这时,学生头脑中溶解的概念又丰富了一层: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是慢慢扩散的,溶解后是均匀分布在水中的。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更深入的“溶解”概念。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可以运用表格分析归纳法、表达与交流归纳法等,帮助学生构建形成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