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设疑诱导
2017-07-28邓广树
邓广树
摘要: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素质教育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诱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升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方法各式各样,设疑诱导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论述小学语文课堂中设疑诱导的有效运用,提出设疑诱导要抓住文章关键,并且注意选择时机,问题的设置应由简单到复杂。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疑;诱导
小学语文教学。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其目的主要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疑是思考的动力,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设疑诱导的作用
(一)提升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动时期,教师要善于设疑,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少年时期的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呢?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积极诱导,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在小學语文教学中,重点、难点是课堂的核心所在。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向学生提问,有助于学生跨过学习中的障碍。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
(三)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语言密不可分,课堂提问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恰当时机。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提问之外,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中不明白的知识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设疑,对学生的问题应认真思考,慎重回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设疑诱导是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设疑诱导的有效运用
(一)设疑诱导要抓住文章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章关键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和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关键来设置问题:为什么课文在开始部分要强调在漆黑的夜里,飞机如何安全飞行呢?从蝙蝠身上,人类获得哪些启发?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翻开课本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开始讨论,经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互相补充,大家逐渐统一了看法。强调飞机夜间飞行,是为了引出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发。由飞机到蝙蝠是文章叙事的线索。人们从蝙蝠发出的声音了解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蝙蝠就会改变飞行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在飞机上安装雷达,雷达通过接收无线电波得到信息,反馈给驾驶员,从而使飞机可以在夜间飞行。
(二)设疑诱导要选择时机
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只有选择好时机,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永生的眼睛》时,如果问题这样设置:本文讲述的是捐赠眼角膜的事情,表现的是作者一家人无私的精神,文章却以“永生的眼睛”为主题,中心和题目符合吗?为什么眼睛是永生的?这些问题在教师开始讲解时就提出来,学生一时之间难以解答,因为学生对文章还没有全面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常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可以让他们在答疑解惑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如果没能全面解读课文,就无法理解“永生”的含义。
(三)设疑诱导要有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诱导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但是不一定都可以实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置问题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设置不能太深、太难,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掌握好分寸。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就找不到重点,课堂上会出现僵局;如果问题过于简单,课堂氛围虽然活跃,但起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置要有度,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风娃娃》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了哪些好事?风娃娃做了好事为什么会伤心?又如,在教学《一分钟》时,问题这样设置:文章围绕一分钟讲述了元元的哪些事情?早一分钟的结果是什么?问题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淑仙.巧妙设疑,激发思维[J].河北教育,2016(9):35.
[2]祁思远.巧妙设疑增强效果: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疑[J].吉林教育,2016(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