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助人自助理念的高校助学育人制度建设的分析和探讨

2017-07-28李晓洁王艺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细化管理

李晓洁+王艺璇

摘 要:“助人自助”理念最先应用在社会工作领域,但其目标的内涵对高校助学育人工作有很多启示。如何利用好当前的国家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的同时,实现“助人自助”,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老师研究的主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助学育人政策,并以中山大学为例,探讨了校级层面的助学育人制度建设。最后,就如何推进当前高校助学育人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助人自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精细化管理

一、概述

早在2013年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他说:“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高校助学育人政策是国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其实质是国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的一项公共政策。

我国高校的助学育人政策从建国初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1)“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阶段;2)“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3)“奖学金”与“学生贷款”相结合阶段;4)“多元混合资助”阶段。每个阶段的助学育人政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

“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受助对象解决生活困难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同时,需要关注守住对象社会功能的恢复或增强,调整对象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守住对象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高校助学育人工作虽然有别于社会工作,但后者“助学育人”目标的内涵对高校助学育人工作有很多启示,即在充分利用国家各项关于高校助学育人政策的基础上,将助学育人工作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促进他们更深层次地发展。

国内关于高校助学育人方面的研究较多,成果丰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助学育人的体系:从助学育人体系建立的背景与理论基础[2, 3]、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4-6]等进行研究;2)高校助学育人的工作:主要为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对助学育人工作的实证性研究[7-9];3)高校助学育人的模式:主要包括助学育人的模式研究[10]、不同视角(诚信、感恩、权利与义务等)对助学育人模式的研究[11]以及助学育人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2]等;4)国外高校的助学育人比较:主要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国外高校助学育人的理念、资助模式等,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助学育人的对策和建议等[13, 14]。

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育人工作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社会集体的一份子,具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如何利用好当前的国家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的同时,注重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自助能力,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老师研究的主题。

二、当前我国助学育人的政策及分析

1.当前我国助学育人政策及其规定

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为初衷,国务院于2007年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奖、助、贷、补、减、免、缓”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奖助体系,扩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面、提高奖助标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获得一项或多项奖励或资助,从而顺利完成学业。这标志着我国现行的高校助学育人政策体系的建立。

2.对当前我国助学育人政策体系的评述

(1)积极效果评价

在微观方面,现行的助学育人政策使得受助学生比例不断提高,覆盖面达90%[15],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业,激励了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經济压力的减轻也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在宏观方面,当前的“多元混合“型助学育人政策促进了我国的教育公平,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政策体系的全面性有待提高。当前高校助学育人政策的落实重点放在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扶上,缺较少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心理层面的帮扶。即使是有所关注,但所取得的成效较少,难以满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

责任分配欠妥,高校承担的责任过大。现行的高校助学育人政策的实施是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为首要前提的。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16]。”但实际操作中,各地民政部门在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时可能未切实履行审核的职责。因此高校院系的评议小组需要在信息不对称、缺乏完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完成可能带有主观化的认定工作。这势必造成奖助学金分配上的新的不公。

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大。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各级单位必须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政策,享受其好处,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获取高校助学育人政策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17]。但是多数同学只对一些常规性奖助如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等比较了解,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政策如临时性困难补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了解甚少。

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当前高校助学育人政策体系中多数的资助方式为无偿资助,即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而没有明确规定他们所需要履行的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另外,受现今“权利本位”观念[18]的消极一面的影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重权利,而忽视义务,这明显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校级层面的助学育人制度建设——以中山大学为例

1.队伍建设

高校助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依靠一批业务水平过硬的基层工作者,这些工作者需要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素养和品德。中山大学的助学工作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1)专职的助学管理人员,主要由学生处的领导及管理干部担任,主要负责统筹全校助学工作;2)各院系的助学联络秘书,由院系辅导员担任,主要负责院系的助学工作,完成每年的助学工作任务;3)助学助理,由院系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助理担任,协助助学联络秘书完成助学工作任务。

为不断深化高校助学育人工作的改革,提高工作成效,中山大学一直努力推进助学工作队伍的建设。如为助学工作联络秘书和助理提供日常的帮困助人业务培训;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成果转化,提高助学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水平;定期组织助学工作优秀个人和优秀工作论文评选等。

2.评审机构

为了不断推进优化校级层面的助学育人工作,中山大学建立了一个“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运行的评审机构,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审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和助学工作监督等。

在学校层面,成立学生资助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各种资助项目的组织评审及对院(系)评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辅导员以及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

在院系层面,设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系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党总支)副书记、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系副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代表等。

在学生班级层面,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资助评议小组,负责民主评议工作。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助学育人工作的新的着力点。中山大学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1)诚信感恩教育,大力引导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公益活动以及校内的勤工助学公益岗位,做奉献的同时也学会感恩;2)激励教育,定期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优秀学长进行跨专业交流和学习等,结识优秀朋辈,建构发展共同体;3)人文素养教育,组建“优学合唱团”,由专业的声乐老师培训,并组织参与各类交流比赛活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对推进当前高校助学育人工作的建议

网络时代的发展除了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一人群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使得高校助学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助学育人工作者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提高工作成效。在当前的经济政治大环境下,国家仍然不能在物质上保证所有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助人自助”的理念与国家的助学育人政策是互为补充的。此外,在助学育人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利用“助人自助”的理念作为解决思路。如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无偿资助的依赖性,启发他们“自助自主”的意识等。

1.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

助学育人工作很多时候都被当成一项任务来机械化地完成,在工作的开展中经常忽略了家庭净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信自尊。因此,高校在推进助学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应该注意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协调统一,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贫困当作是人生的磨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乐观地奋发图强。

2.优化体系,引导自助自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国家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然越来越多,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应助尽助”,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以往纯粹无偿资助形式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无偿资助名额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引导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资助,适应从单一的无偿资助想有偿贷款和鼓励性资助相结合,优化现有的助学育人政策体系。同时,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看待助学育人、如何发挥助学育人的最大效益、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等,使“自助自主”的理念深入人心。

3.整合资源,推进精细管理

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逐步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到广泛应用[19-20]。现行的高校助学育人政策体系已比较完善,助学育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实质上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助学工作的完善和改进,充分运用好国家政策,而并非重新构建。同时,精细化强调的是助学育人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助学工作开展时有依据、有流程、有记录、有效率。因此,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应该构建完善的助学育人评估体系,不断提高助学育人的工作成效。另外,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可整合教务、财务、后勤等部门有关学生工作的内容,如学籍、成绩、奖助贷发放情况、校园消费记录等的数据,构建“大学工”概念的资助管理系统,实现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大数据共享,推进助學育人工作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马益昌. “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启示. 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0: 37-38

[2]侯蕾蕾, 刘如月. 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看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2: 6-7

[3]刘克利, 刘建民, 江子福. 试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与完善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育科学, 2006, 4: 89-94

[4]刘建荣, 李方柏.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02: 205-209

[5]朱永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缺失与重构. 湖北社会科学, 2007, 09: 172-174

作者简介

李晓洁,女,1988年12月生,汉族,籍贯广东揭阳,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王艺璇,女,1994年4月生,汉族,籍贯甘肃兰州,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药学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细化管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浅谈现代企业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路径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基于精细化管理视角,强化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推行细节管理方法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