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妮视角下《心之死》中的焦虑困境解读
2017-07-28廖瑶
廖瑶
摘 要:伊丽莎白·.鲍恩是二十世纪一位著作颇丰的英国爱尔兰作家。国内外对其长篇小说《心之死》的探索大都集中在成长主题和女性主义视角等方面,本文以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焦虑以及对抗焦虑的防御策略,从而揭示二十世纪的英国人所面临的情感困境与精神危机。
关键词:《心之死》;神经症人格理论;精神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
社会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文化和个人环境”。她提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但神经症与精神病又有所区别,它只是对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正常行为方式的一种偏离或畸变。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霍妮将应对焦虑所形成的神经症人格划分为三类:顺从型、孤立型、攻击型。
一、极度渴望爱的顺从型人格
霍妮指出,顺从型人格渴望被爱、被需要以及被保护,因此常采用自谦作为人际之间的防御策略,即通过顺从或愉悦他人来赢得他人的情感以克服内心的焦虑。小说主人公波茜娅是一段婚外情的产物,她从出生到十六岁之前一直在异国他乡“流浪”,直到父母双双离世,同父异母的哥哥托马斯才不得已答应收养她一年。从小没有归属感又初来乍到的波茜娅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绝望地寻求各种关爱以获得安全感。她表现得十分顺从,希望能够博得兄嫂的喜欢,成为这个家的一份子。但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兄嫂家中那表面斯文、讲究的生活下,掩盖着的却是她无法理解的冷漠与僵化。天真的波茜娅转而向仆人寻求母亲般的关怀与陪伴,未能遂愿时又迫不及待地依恋上小伙子埃迪。在艾迪的公然背叛面前,波茜娅步步退让,可最终还是被艾迪无情伤害。这时波茜娅选择了主动向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布鲁特求婚,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家。自始至终,身处焦虑困境的波茜娅为了得到他人的关爱,甘愿忽视自己的感受,盲目地顺从他人。波茜娅对爱的病态追求以及所遭受的拒绝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周围世界人心的冷漠。
二、拒绝情感交流的孤立型人格
根据霍妮的理论,孤立型人格害怕过分亲密的关系,在生活中会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在内心被焦虑吞蚀时,这类人倾向于采取逃避的防御策略。托马斯是中上层阶级人物,生活富裕,但情感世界却极为贫乏。他没有与人打交道的欲望,对个人空间怀着神经症的需要,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即使是对波茜娅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托马斯也没有表现出多少温情。小说当中波茜娅跟托马斯的谈话屈指可数,但几乎每一次托马斯都是心不在焉,如坐针毡。因为波茜娅的存在只会时刻提醒他,这是父亲荒唐的婚外情的产物。托马斯与妻子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名存实亡,缺乏感情交流。在与外人的人际交往中,托马斯的孤立型人格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不愿意面对外面的世界,当有人打扰或者不得不与他人、他物产生联系时,内心就会焦虑不已。所以当有人来家里拜访或做客时,他就会立马钻进书房,避免与他人发生情感上的联系。等来访者离开,他才又重新出现在客厅。在他看来:如果我逃避,那么什么都不能伤害我。这是汤姆斯采用的一种鸵鸟般自欺欺人式的自我保护方式。
三、充满敌意的攻击型人格
霍妮认为,攻击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对人充满怨恨和敌意,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怀疑,抵触他人的影响,不惜伤害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埃迪出生于一个卑微的家庭,为了出人头地,曾经上过牛津大学。可他在学校里老是被责备、挑逗、戏弄,最后被迫在一出蹩脚的戏里饰演角色。特定环境下所受到的种种精神伤害,引发了埃迪内心的焦虑和对周围人、事物的敌意。所以,在后来,埃迪的举止变得越来越大胆,放纵,轻佻,俨然一个游戏人间的花花公子。他从来不会安抚他人,只会争论、批评甚至是命令。他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会根据自己能够在一段关系中得到什么利益来评判身边的人,“有一件事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埃迪他是多么想把自己卖掉”。他最开始追求安娜是因为觉得她能够为自己安排工作,在安娜与其划清界限之后,又马上向波茜娅示好。但是这并非出于爱情,他只是觉得波茜娅会顺从他,从来不会有过分的要求。某种程度上,爱情于他而言无足轻重,他更注重的是权利和财富的追求。“强烈地想要利用他人”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社会威望,这是攻击型人格倾向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主要人物所体现的神经症人格,探讨了身处社会变革时期英国人的内心焦虑和情感危机以及鲍恩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异化的世界僵化了人性,淡薄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动荡的英国现代社会,人们似乎都生活在一层薄薄的、已然出现多处裂痕的硬壳之上,而在那脆弱的硬壳之下,便是看不见底的深渊,不安感和危机感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Bowen, Elizabeth The Death of the Heart London: Vintage Random House, 2012.
[2]卡伦·霍妮.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 冯川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
[3]卡倫·霍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 王作虹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
[4]卡伦·霍妮 《神经症人格与人的成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明滨 2016.
[5]吴其尧.“伊丽莎白·鲍恩生平及其作品[J]. 外国文学,1996(9): 13-15 外国文学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