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画境,咏状其意:《怀古录》诗学倾向发微
2017-07-28张潇琼
基金項目: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JJS15019。
摘 要:南宋末陈模撰写的《怀古录》篇幅虽小,涉及面却较为广阔,尤其是在探索诗歌理论方面的,陈模有其独到、新颖的见解,认为诗格和画格有着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追求“含蓄”之美,更注重“意”和“神”。
关键词:怀古录;诗歌;含蓄
作者简介:张潇琼,女,汉,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唐宋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
对于诗歌的品评早在钟嵘笔下的《诗品》中就有所涉及。但在中国诗话史上,直到宋欧阳修“首创诗话之体”。[1]诗话这种全新的论诗形式,始于北宋,并贯穿整个大宋王朝。《怀古录》是南宋末期的诗话作品,更多的是体现南宋以来诗话的创新性,从“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2]转向有意而为之。由于南宋末这个特殊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环境,陈模作《怀古录》暗含了其对自韩愈“文以载道”以来,至欧苏“诗文革新”中提出的摒弃浮靡文风的一种倡导。《怀古录》篇幅虽小,涉及面却较为广阔,尤其是在探索诗歌理论方面,有其独到、新颖的见解。
诗和画都重“意”和“神”的相同性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注重“含蓄”之美,有“咀嚼之味”。例如陈模追随其师学习时,其师认为如果把黄庭坚的《竹枝歌》“腊雪在时听马嘶,长安城中花片飞”改成“望马嘶”和“花又飞”“则不特非诗句,更无可咀嚼之味”。云斋所歌黄庭坚诗乃《欸乃歌二章戏王穉川》,该诗借助四季景物的变化,极写对远方人的思念,情感真挚,又颇具民间风味。“听马嘶”与“花片飞”一为目前当下之情态,一为设想中的长安景致,两者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凸显了急切的期盼之情。若为“望马归”、“花又飞”不仅情感层次与叙述逻辑有悖原意,且用语浅俗、情味尽失。
虽然诗文与绘画不是同一门艺术,但对中国诗画相同性的探讨历来就备受关注,《怀古录》对此也作了探析。例如陈模认同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中“此(画格)与文章同一关纽”的观点。而这种“画格”体现的是“中国古人画故事,也知道不挑选顶点或是最后现象。”[3]李伯时画李广追骑胡人,只展现了李广搭箭作开弓状的一幕,至于胡人有没有中箭就需要观画者自己想象和猜测,令人回味无穷。这与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文提到的“腊雪在时听马嘶”,如果把“听”改成“望”,就是将听觉感受变成视觉感受,“望”是指人能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清楚地看到了骑马而来的那个人,已经不需要再做猜想,结局是肯定的,在画格里就属“最后现象”。这种不给读者留有思考或幻想余地的诗句,把“顶点”直接展现出来,毫无余味可言,也就会使诗句失去含蓄蕴藉的意义,缺乏“可咀嚼之味”。
旧式文人在研究中国诗和中国画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性。陈模也同样地认为作诗的法度和作画的法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诗格与画格有着“同一关纽”。中国的写意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以及在审美思想上要求“意”和“神”,“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4]。苏轼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画有时会违反自然常理,在他眼中冬天可以有芭蕉,是一种诗意。就像大多写意画都是用墨简单勾勒物的形态,抛开浓墨重彩,不求实际景物的色彩和细节,讲究清淡和简洁,古人作画追求的还是一种意境和神似。
追求诗歌的含蓄之美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一种审美倾向。每当把宋诗与唐诗进行比较时,宋诗整体不如唐诗之处在于“伤于直露”。但是再把中国的旧诗与国外的诗歌进行比较时,“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5]。含蓄是诗歌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往深层次讲就是追求诗歌的神韵。
陈模在《怀古录》中极力推崇杜甫的诗,认为“今之言诗者,皆知尊杜工部,而杜诗之所以好者,则未必能知之”。南宋末期众人无法明确知道杜诗好在何处,是因为他们只得到了诗的皮毛,而没有悟到其中的机轴。例如同样是题画诗,陈模以为苏轼《韩干十四马》“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俛啄。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对于常人而言已是奇拔,但是和杜甫的“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等诗句在表现上是一样的,只是写出马这个外在的形态。最为出色的还是“曾貌先帝照夜白,虎池七日飞霹雳”,“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等句,“以无为有,描摹气象,脱落笔墨畦径外,此独步千古也”。相比苏轼咏马的形似,杜甫更注重神似,而且耐咀嚼,进而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6]。这便是陈模所说的“至于物之不可见者,而能咏状其意者,则尤难也”。
参考文献:
[1]蔡镇楚.中国诗话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宋.许顗.彦周诗话[A].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5]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宋.沈括著.张福祥译注.梦溪笔谈(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宋.欧阳修.六一诗话[A].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