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逻辑起点与历史基础
2017-07-27李良庆
李良庆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实现“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南和逻辑起点。由此出发,可以更好地认识“共建金华”或说“金华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浙江的金华时代”,必须是“更加公平正义”的时代,必须是“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必须是全体金华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的时代。“浙江的金华时代”,是以金华传统婺学为历史基础的,“金华时代”建设必须从优秀的传统婺学中汲取丰厚的文化滋养,也就是说,以这一优秀的传统为基础的金华传统文化,必须得到更好的承续和弘扬。
【关键词】“走在前列,共建金华” 逻辑起点 历史基础 内涵与要求 承续与弘扬
认清“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基础,是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理论前提和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战略是“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逻辑起点,优秀传统婺学文化是其历史基础。换而言之,只有在“四个全面”战略的大格局下,并将其置于传统优秀婺学文化的历史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精准把握“浙江的金华时代”的内涵、建构的正确方向及路径。
一、逻辑起点:内涵与要求
“走在前列,共建金华”是浙江省委对金华在“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段发展时期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要求,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的具体化、细分化。而这些具体战略和要求,都反映了“四个全面”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归旨。
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战略,重点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坚持和发展”上。邓小平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曾经提出过一整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他说过,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显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体现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因此,在这“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是根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对“四个全面”战略作出的深刻阐述,也是我们今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或说逻辑起点和根本归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经典论述,是实现“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南和逻辑起点。由此逻辑起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认清“共建金华”或说“金华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浙江的金华时代”,必须是“更加公平正义”的时代,必须是“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必须是全体金华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的时代!
实现金华在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成果卓著,而且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独具优势,独领风骚。这是建设“金华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在谋划“金华时代”蓝图时,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建设“金华-义乌都市区”,实现金华“跨越式发展、赶超型发展”“大开放大发展”的意义,更要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金华时代”的历史必然和样本意义。浙江从“温州(台州)时代”,发展到“杭州湾时代”,再到“金华时代”,这样的发展路径有其必然的逻辑线。也就是说以前的模式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浙江 “昨天”的发展轨迹和成就。那么,浙江的明天将如何发展?“金华时代”必须承载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
答案显而易见。“金华时代”的发展模式,绝对不是过去那种盲目追求GPD的增加,仅仅只考量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要重点考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才是有意义可持续的改革,只有带着金华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才是党、国家及人民所需要的“金华时代”的发展模式。由此,也证明了“金华时代”的历史必然和样本意义。为什么过去的“温州模式” “杭州湾模式”,需要革新,需要推进,理由皆在于此。如果舍此而求它,那么金华的经济无论发展得多好,也不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所期望的。也就是说离开“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根本归旨,“金华时代”必定将失去其样本意义和历史价值。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就可以对金华时代的内涵和目标作出科学理性的解释,以便精准谋划其实现路径。它告诉我们,在建设“金华时代”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当今金华在浙江区域内的经济引领,努力“使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金华全市乃至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的同时,更要把注意力放在的“共建共融共享共赢”层面上,真正实现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金华人民。金华的区位特点除了“浙江乃至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的桥头堡,沿海向内陆传导的战略节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重要区域”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人人皆知,浙江中西部地区是存在不少贫困区域。浙江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也是发展最平衡的省份。但,浙江省2015年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22万户、43万人,占全省人口1/54。金衢丽更是总体相对落后,金华也是2015年底前才全面消除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人口。如经济比较发达的永康市,2015年初共有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3597户4729人,在市、镇、村三级组织和社会各届的共同帮扶下,以“联村帮户、分类施策、结对帮扶”等方式为载体,通过永康市民政、财政等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下,到2015年底,脱贫工作才基本完成,全市贫困人口的年收入全部达到4600元以上。这些刚刚走出贫困线的金华农民如何实现小康,应该是“金华时代”首先必须予以解答的问题。同时,“金华时代”还将担当党和国家赋予的带动衢州——丽水区域人民全面奔小康的重任。如果,不能完成这两项历史使命,“金华时代”必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
二、历史基础:承续与弘扬
金华优秀丰厚的传统文化,是构建“金华时代”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自信。金华的优秀历史文化尤以南宋以降的婺学为代表。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之学,倡导尊史包容;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强调务实经世;以义乌徐桥为代表的文清学派,专注于儒家“心性之学”的传承,在开启明朝阳明心学的同时,为我们树立起构建人们“精神家园”的楷模。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金华时代”构建的精神命脉所在。金华是历史的金华,当代金华人是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走来的历史金华人。因此,“金华时代”建设必须从优秀的传统婺学中汲取丰厚的文化滋养。
在对待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引领,指明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当今世界不稳定、冲突的因素在增多。习近平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优秀思想资源,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思想,以求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一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贯穿着最根本的一条红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一维度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与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而成为当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其中贯穿着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的认同、坚持和弘扬,即中国传统。传统的维度使习近平治理政思想有了“根”,有了“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呂学提倡讲实理求实用、经世致用、崇尚事功,强调“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即“经世致用”。“经世”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吕学的求实经世精神直接影响金华民风民俗,演化为金华历代人民皆有很强的事业心,能干一行爱一行。在“道义”与“功利”关系问题上,吕学主张二者统一,认为“道”存在于“日用之间”的“事”中,即国计民生之中。道德修养不能徒事空谈,而要通过实事实功来实现。反对那种“百事不理”“尽废天下之实”的所谓“道德性命”之说。这种“功利”与“道义”相统一的义利观,对历代金华人起着积极激励作用。建设“金华时代”更需要这种正确的利义观作为指导,让每个金华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都能做到“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做到心怀大局,先富带后富,共同奔小康,共建大金华。
在人的本质问题揭示上,傳统儒家有着“一以贯之”的“心性”之论。孔子认为,“食色”性也;这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他又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强调人的“交往关系”,考量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孔子还把人性上升到精神层面,提出了“心之精神是谓圣”的命题。元代东阳大儒陈樵把孔子的这一命题发展成为“心之精神曰性”,直接把心的精神性定义为人性的内涵之一,从而完成了对儒家“心性之学”最终构建:出自“人心”之性,既有“食色”的基础一面,更有其“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超越。“精神”之说可谓儒家“心性之学”的核心所在。牟宗三等认为,人的心性与天道的合一是儒家的信仰,内在超越是儒家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超越性就是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依据所在。
“精神家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概念,它是人们心灵(灵魂)获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园是由文字或文化搭成的精神空间,并充实以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其基本功能是安顿人们的心灵。精神家园的“本体”并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一种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是一种源于历史而又重构历史的信念,是一种源于实践而又变革实践的智慧;真理是精神家园的基石。精神家园建设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建设,“金华时代”建设离不开精神家园建设。当前,金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金华人的精神家园构建找到了现实载体,这种以安顿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素质为归旨的文化礼堂建设,是“金华时代”所必备的重要精神元素,是金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金华人的丰厚滋养,更是金华人共同走“富且贵”之路的有力举措。
总之,以“四个全面”战略为逻辑起点,以金华传统婺学为历史基础的“浙江的金华时代”,必须是“更加公平正义”的时代,必须是“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必须是全体金华人民朝着“物质富裕精神高贵”方向稳步前进的时代。我们只有精准把握这一内涵,才能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将预设变为事实,真正迎接浙江发展的金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活的灵魂/[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韩庆祥.继往开来,掌舵扬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逻辑[EB/OL].新华网,2016-01-08)[2016-03-20].
[4]孙向军.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三个重要维度[EB/O
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3-10[2016-03-20].
[5]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顾旭明.陈樵及其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7]欧阳康:《融入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当代命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8]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