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

2017-07-27周逸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读准讲学文意

周逸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中通过故事讲述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不要主观臆断。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难点: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本文中通过故事讲述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不要主观臆断。

二、课前预习

1.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

2.读准句读,准确停顿。

3.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三、教学过程

1.质疑导入新课。

提问:有两杯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现在同时把它们放入冰箱,你认为哪杯水会先结冰?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作者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学习与探究。

(1)读。读准字音,停顿准确: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2)译。独立翻译,圈出翻译不出的字词句子。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疑难。学生解决不了的,提交班上,教师释疑。请学生概括各段大意。

(3)析。请学生画出河中石兽是如何“跑”到上游去的示意图,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提问: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者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明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进而启发学生: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探究质疑:找出文中提到的两次“笑”,它们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了“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等细节,充分表现了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征。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有实际经验,才会信心十足。作用: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增加了本文的文采和可读性,使本文在叙述中有波澜,平儿不板。

(4)拓。是不是所有的重东西掉在河里都到上游去找呢?请看课后练习二。让学生回家做一做实验:一杯温热水和一杯冷水,你把它们同时放入冰箱,看哪杯水先结冰,下周一大家交流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理论分析。

猜你喜欢

读准讲学文意
银龄讲学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参考答案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心中有数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诵读学文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