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县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
2017-07-27徐素霞
徐素霞
摘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泗洪县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对泗洪县农业从业人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现状,查找问题,探索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创新形式——农民“夜校”建设。
关键词:泗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夜校”;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31-05
江苏省泗洪县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稻麦、蔬菜、林果、水产、畜禽、蚕桑等几大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泗洪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分布状况
1.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为6 23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8.5%。在纯农业劳动人口中,31~50岁、51~60岁的劳动力占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3.8%和41.8%,人数分别为3 355人、2 607人,两者占纯农业劳动人口的95.6%,而30岁以下的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仅为274人,比重最小,仅占4.4%。
2.半从事农业劳动力(简称兼职)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情况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从事兼职的占20.3%,为4 442人。在兼职农村劳动力中,31~50岁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最大,为61.1%,51~60岁的比重为31.5%,而30岁以下的比重最小,仅为7.4%。
3.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18~60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的比重为51.2%。在外出务工人口中,18~30岁占48.7%、31~50岁占43.1%、51~60岁占8.2%;外出打工人员中,50岁以下的占91.8%,为20 087人。
可见,在农村纯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很小,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
(二)泗洪县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
1.18~3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18~3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7.7%。在18~30岁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占90%,兼职的占5.4%,从事纯农业的仅占4.6%。
2.31~5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31~5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49.8%。在31~50岁的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占30.8%,兼职的占24.9%,外出打工的占44.3%。
3.51~6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51~6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2.5%。51~60岁纯粹从事农业的人员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9%,兼职的占28.4%,外出打工的占18.7%。
可见,31~60岁的劳动力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员,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这就解释了培训时年轻学员为什么很少。
(三)泗洪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2个行政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55.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次之,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2.2%;尤其是50岁以下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这部分人群数量为16 956人,比重为77.5%,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
(四)泗洪县农民对从事农业的愿望和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调研中,我们还随机问卷调查了200户农民,他们一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农业行业,其中,18~50岁的农民有80%不想从事农业行业,51~60岁的农民希望种点地和在当地企业找点工作。对于农业培训的需求,18~50岁的农民有10%希望学点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如特种动物(包括水产)养殖技术和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51~60岁的农民仅有2%希望学习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其他农民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兴趣不高。
二、泗洪县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当前,泗洪县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数量多,正常运行少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宿迁市各地纷纷注册成立农业经营主体,但真正实际运行的不多,如泗洪县四河乡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122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只有32家,占在册总数的26.2%;泗阳县王集镇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206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仅有38个,占在册总数的18.4%。调查中发现,不正常经营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技术或管理经验而导致运行不下去。
(二)種植技术含量偏低的传统经营项目注册的多,培训需求少
稻麦种植传统经营项目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加之基层农技人员水平较高,县区技术支持与培训对于技术需求有保障,故培训需求少。同时,因为有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收益平稳,导致培训需求主体更少。只有极少数经营主体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或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主体对经营管理方面培训有需求
经营主体由于受市场风险或国家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如何加强管理?现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缺少管理人才,管理理念滞后。这些经营主体要想真正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应该在经营管理方面下功夫。
(四)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融资难
经营主体普遍都感觉到在生产经营中遇到資金链短缺、贷款难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很多对农民的金融优惠政策,但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基层,要想贷款融资非常困难,不是门槛太高,就是贷款时间太长,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涉农培训需求少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参加培训缺乏充分了解,他们只关注培训能否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认为参加培训是浪费时间,影响他们挣钱。
由于农业收入较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拉大,所以,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对18~60岁的农民21 881人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中全年70%以上的时间从事农业工作的仅占8.6%,外出务工或在本地打零工的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6%,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集中在非农方面的培训[2]。
(二)培训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发现,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忽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相关的种养殖技术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部分先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应用但培训滞后,导致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当前,培训中涉及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较少,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生产的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一些非传统的种养殖项目,如中药材、水蛭、山羊等特种种养殖项目,培训需求较高。但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渴望有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现场实践教学偏少,课堂理论培训比重较大
从安排的培训计划来看,无论是32学时的短期培训,还是80学时以上的中长期培训,课堂理论教学分量是现场实践教学分量的3倍以上。此外,由于大部分参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面对一些专家教授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他们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感兴趣且效果好的是现场教学和体验学习。
(四)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由于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有些培训侧重于培训数量,如举办种植业专题培训班,出于参训农民学员种养殖的多样性考虑,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种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面上的覆盖,而忽略了专题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参训农民无论对种植还是对养殖技术知识的学习都是学而不专、学而不精。
(五)培训对象素质不高,农民调训组织困难,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从事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人员承担。为了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民培训任务,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采取下达指标的方式完成调训任务。从表面情况看,相关部门积极工作,下大力气狠抓落实,想法设法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涉农专题班培训。可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农村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多数农民兼业多,为应付上级调训要求,有的农民多次重复参加培训,还有的安排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来填补人数。结果是任务完成了,但效果不明显。
(六)培训机制相对落后
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导,农业、教育、劳动、文化、科协等多家部门共同负责落实。尽管注重沟通协调,实践中各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不力、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组织培训管理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未能调动职业农民真正的积极性。在监督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江苏省建立了针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和评价相分离的考核机制,但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内部进行的考核,基于培训需求导向的市场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培训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3]。
四、泗洪县农民“夜校”建设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1.节约办学原则
充分整合利用县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相关资源,加强“夜校”基地建设。对于职业农民培训,首先县级政府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培育经费。其次,为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持续进行,还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吸引闲散民间资本流向农民培训市场;鼓励职业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建设,发挥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充作用。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个人多方投入且相互补充的多元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2.服务产业原则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地不花钱”“菜篮子”“百园创建”等工程为基础,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训是惠及农民、农村及社会的事业,所以,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跟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营销等知识培训;围绕地方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科技知识、绿色生产与经营、市场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3.科学实效原则
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注重实践,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引导被动型培训向主动型培训、单一型培训向立体型培训转变,倡导实践培训、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绩效提升。通过市场调研,掌握职业农民的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4]。
(二)“夜校”基地建设
各乡镇根据其主导产业结构特点,开展农民“夜校”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及内容如下。
1.“夜校”基地规范建设
(1)“1+N”选定校点。“1”:统一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学,室外悬挂“农民夜校”标识,作为“农民夜校”主阵地。“N”:实行一校多点,结合本镇各行政村地域范围较广、辖区人口较多、自然村落较为分散的实际,根据需要选择农村群众夜晚容易集中、并且方便授课的场所作为“农民夜校”的教学点,如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餐馆茶园、老年活动室、居民院落等场地。要求辖区人口在3 000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2个,4 000人口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3个。要求具备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用具,同时在明显位置悬挂标识标牌,内容为“泗洪县xx乡镇农民夜校”。
(2)“四有要求”的配套设施。每所夜校达到“四有”: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動场地、一套运转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采取政府购买、结对帮扶单位赠送、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农民夜校”配备液晶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教学设备,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2.领导班子建设
农民“夜校”办学以乡镇政府为主体,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为负责人。从各级干部中遴选,可由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具体负责“夜校”日常工作。通过严格择优遴选,建立较为稳定的夜校专兼职领导班子队伍,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2名素质较高的负责人。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上讲台,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夜校培训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
“夜校”教师可从乡镇农技员、主导产业种养大户中择优选择,可邀请省、市级专家前来授课,同时县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水产局、农机局、农工办、开放大学、泗洪中专等单位全力支持,组织师资力量送教下基层。从专家学者中遴选:主要从各类教师、党建工作者、技术专家、学者等人员中选配;从致富能人中遴选:主要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业主、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选配;从先进典型中遴选:主要从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岗位能手、道德模范标兵等人员中选配。
4.培训对象遴选
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能人、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服务站等人员。
5.教学内容优化
(1)引进一批。围绕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引进一批主题教材,围绕群众需求引进一批专题教材,围绕贫困乡村发展民生稳定引进一批特色教材。
(2)征集一批。面向农业、教育、科技、卫生计生、食药监、人社、交通、司法以及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单位征集。定期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尽快推出一批内容管用易学、群众喜读爱看的专用教材。
(3)开发一批。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教材开发机制,重点抓好公共知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
(4)储备一批。在镇、村两级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专用教材库,确保2017年底镇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3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15小时;村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1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5小时。
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采取短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设本地特色农业种养管理技术等相关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新技术、新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相关培训由缤纷泗洪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牵头,各乡镇、职能部门配合,针对不同基础的主体,组织开展“初始班培训”“提升班培训”“精英班培训”三大类培训。
6.日常规范管理
“制度”规范运行,建立定期开班制度,每个月固定3至6天作为“农民夜校”固定授课集中学习时间。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提前公布当期课程名称、授课师资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方便群众按时参与学习。建立教学记实制度,对学习情况实行台账管理,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制度,采取查阅台账、走访调查等形式,重点考核群众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建立评优评先制度,每年分级评选一批优秀的“农民夜校”和“优秀学用标兵”。同时,各乡镇于每月10日将上月培训开展情况上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同时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包括通知、课表、签到表、开班照片等),并在年底统一汇总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1.实施主体
以乡镇为单位,由县农委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涉及具体培训产业的相关单位协助,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台账。
2.培训对象
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和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农业工人、雇员以及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业服务人员等。
3.培训内容
围绕全县特色农业“三带四区多园”工程建设,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来增强培训实效。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相关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绿色增产模式,突出新型种养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培训形式
根据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生产需求,集中学员至县城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办班、基地实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5.组织教学
(1)突出精准脱贫。结合“三下乡”扶贫行动,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社保政策、医疗保险救助、住房重建、避灾减灾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活动,助力扶贫攻坚。
(2突出发家致富。重点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集中教学活动,推动农村发展。
(3)突出基层治理。重点开展普法守法、群众工作、安全生产等集中学习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4)突出文明新风。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学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分层分类开展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郭智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康静萍,汪阳. 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短缺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安徽省寿县的调查[J].当代经济研究,2015(4):73-81.
[3]杜涛.新常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选择[J].农家科技,2015(2):1-3.
[4]温菊萍.江苏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7/8):79-83.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