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青海平弦戏唱腔音乐发展的思考

2017-07-27屈金轩

群文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板式唱腔曲艺

◎ 屈金轩 /文

对青海平弦戏唱腔音乐发展的思考

◎ 屈金轩 /文

青海平弦戏脱胎于平弦曲艺,于1959年搬上舞台,成为青海汉族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

它的前身青海平弦曲艺亦称“西宁赋子”,因“赋子腔”是其主调,并主要流行于西宁地区而得名。其音乐结构属曲牌联套体,曲调丰富多彩,素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称,加之器乐曲牌共七十多首。分赋子腔、背宫腔、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具有严密的单曲体反复和多曲体联套的完整结构。其唱腔曲牌旋律委婉绮丽、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深受群众喜爱、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

1953年,青海省文工团(后改为省民族歌舞团)周娟姑、王绳忠、刘得霞三人自发采用平弦曲艺的唱腔曲牌排练了传统折子戏《陈妙常赶船》和《英台抗婚》,在该团的支持下搬上舞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这是一次初步的、很有意义的尝试。1958年,青海湟中县秦剧团由团长潘琳倡导,聘请平弦老艺人祁桂如合作,也将平弦曲艺搬上了舞台,由秦腔演员用平弦唱腔演出了大型传统戏《赵氏孤儿》,在青海湟中县、西宁市、甘肃兰州上演,反映热烈。

同年夏,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将平弦曲艺搬上舞台,发展青海地方剧种”的决定,并在西宁市戏校设立了平弦班,于同年10月陆续招收学生40余名,抽调文艺工作者周娟姑、马兆禄、王绳忠等,平弦老艺人王子玉、陈子璋、祁桂如、秦印堂和形体训练排戏教师近20名,开始了将平弦曲艺搬上舞台的研究、改革,培养第一代演员和演奏员的艰苦工作。

1959年7月,第一批平弦折子戏《百日缘》《秋江》《柜中缘》正式搬上舞台,与西宁的广大观众见了面。此后,在边研究改革边教学排练的同时,先后排演的传统戏有《游园惊梦》《合魂》《风筝误》等,现代戏有《小红心》(大型)、《拾麦穗》《小两口吵嘴》《木匠迎亲》等共 18出,其中由袁静波编剧,周娟姑、马兆禄编曲,李义安、徐帼强主演的《游园惊梦》还被青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舞台艺术片。

平弦班师生在近两年半期间,在艺术上完全处于摸索、探讨阶段。这期间在音乐唱腔方面基本保持了曲牌联缀体的结构,但打破了原坐唱曲艺的联套程式(前岔——套曲——后岔),而是从剧情发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的唱腔进行设计和连缀。对平弦曲艺原来就有的“苦音”和“花音”两种不同情绪和色彩的唱腔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充实发展了“花音唱腔”;在念白方面因受当时全国语言规范化的影响,开始曾说过普通话,但很快发展风格不协调,便改用了“西宁官话”;在打击乐方面,曾试用过秦腔打击乐和京剧打击乐。

1961年3月1日,在西宁市戏校平弦班的基础上,经过人员的调整和充实(尤其加强了创研、编导力量),正式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从1961年3月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该团创作改编和移植排练的大、小现代戏有《血海怒涛》《山村风雷》《一百斤燕麦》《半口袋洋芋》《柜台》《向阳川》《丰收之后》《金山江畔》《草原英雄小姊妹》等20余出;现代戏和传统戏有《马五哥与尕豆妹》《玉簪记》《香罗帕》《王昭君》《狸猫换太子》(一、二、三本)、《断桥》《水斗》《盗草》《樊江关》等20余出。每年在西宁、各农业县及厂矿、部队、农村进行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与此同时,经常邀请文艺界有关同志和爱好平弦戏的观众开座谈会,征求对剧种发展的意见,开展学术讨论。《青海日报》和《青海湖》月刊,还先后发表了《试谈青海平弦戏的发展》《能使青海人上瘾就好》《平弦戏的念白用哪种语言好》等文章十余篇,为平弦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排演了数目可观的剧目,尤其从1962年排演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以后在音乐唱腔上突破了仅限于曲牌体的结构,创建了导板、快板、散板等板式和相应的打击乐、弦乐板头、过门、行弦等,使平弦戏的曲体结构由曲牌体走上了辅板式变化的综合体。另外在唱腔方面吸收了青海眉户戏和曲艺贤孝中的部分曲牌,丰富了剧种音乐。至此,平弦戏的唱腔基本上可以适应各类大小剧目的要求。

省平弦剧团于1970年撤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央文化部的批示和青海省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原“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得到了恢复,结束了青海无地方戏的历史。在原来的大部分演员和演奏员的基础上,又招收了20名学员,经过了数月的业务训练和恢复排练,从1980年8月开始,陆续上演了《假婿乘龙》《费姐》《六斤县长》等传统戏和现代戏。在音乐唱腔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创建了“紧拉慢唱”“慢板”等板式,对其他板式的唱腔也作了修改和润饰,并逐步进行了规范。还借鉴和吸收了现代的一些创作技巧和手法。在打击乐和念白方面也都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总的来说,平弦戏音乐的发展和形成可分三个阶段:1959年到1961年基本保持了曲牌连缀体制;1962年至1966年以曲牌为主,辅以板式变化;1980年以后逐步走上了曲牌体和板腔体兼并使用的路子。剧团恢复三十多年来,以“立足河湟、植根民间、博采众长、独具特色”十六字为指导思想,创作、移植、演出了近百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涌现出一批优秀平弦作品,如《狸猫换太子》《尕旦和尚》《巧县官》《大墙内外》《塔中塔》等剧目,深受青海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全国及省内的演出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戏曲界专家、同行和观众的认可和好评。1992年文化部命名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为“天下第一团”;1997年被中宣部等十部委评为全国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1998年被青海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先进宣传单位;1999年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平弦剧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地方戏39个重点创作演出院团。2010年,《日月湾》荣获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演出优秀剧目奖;2014年,《未婚妈妈》在中国第四届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在第七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为繁荣青海的艺术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通过《日月湾》《未婚妈妈》《魂系金银滩》的创作,使得平弦戏音乐唱腔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确立平弦戏音乐的发展方向——平弦戏的唱腔素材主要取自于坐唱平弦音乐,但作为戏曲音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不断吸收青海民间音乐来充实平弦戏的唱腔外,必须要走板腔体和联曲体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这才是平弦戏唱腔音乐发展的一个方向。板腔体唱腔的特点是可以用一种基本的曲调,运用旋法、节奏、节拍、速度、调式等多种音乐元素进行变化,形成剧种多样的戏曲唱腔板式。中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就是板腔化的唱腔程式。一曲多用一调多用,变化万千,无穷无尽,这才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优势和特点。现在我就平弦戏唱腔音乐向板腔体发展的基本规划作如下说明: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暂时把平弦戏唱腔音乐分为四个部分。

赋子类:赋子腔是平弦戏唱腔中的最基本也是最具代表性特色的唱腔,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板腔化唱腔的特征。赋子腔分为苦音赋子和花音赋子两类。苦音赋子使用七声音阶的调式,现在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板式系列。苦音赋子腔的板式有:苦音原版:2/4节拍;苦音紧赋子:2/4节拍;苦音流水板:1/4节拍;苦音快板:1/4节拍;苦音跺板:1/4节拍;苦音导板:无板无眼;苦音散板:无板无眼;苦音慢板:4/4节拍;紧打慢唱:有板有眼;滚白:无板无眼。下面对部分板式的特点做简单的解释。关于苦音板式,应该比较好理解,它是所有苦音赋子类唱板的基础。其他板式都由原板发展变化而来。它的节拍是一板一眼,中等速度,唱句和过门比较规整。关于慢板,现在的慢板是由原来平弦音乐中的背宫调改造而成,因为它的调式色彩和旋律特点与赋子腔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它的唱句结构不同,结构比较松散,对称的上下句结构形式。背宫腔的主要特点是有很长的拖腔,婉转柔美,特色浓郁,这些拖腔经常用伴唱来表现。这个唱腔比较适合作为板腔体的慢板来发展。为此我们对背宫调的乐句进行了改革,把原来三句唱词的结构改成为两句或四句,并对其旋律结构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三句唱词的结构改为两句或四句,并对其旋律进行了规整,形成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保留并重新规划了伴唱和拖腔的部分,并把它归入赋子腔的慢板类,板式名称叫背宫慢板。苦音紧赋子类似京剧和秦腔中的二六板,在原板的基础上对旋律和过门进行了压缩,适当加快了速度,这个板式字多腔少适合大段唱词的叙述性演唱。关于赋子快板和剁板的区别。剁板的演唱速度比快板更快,而且是一字一顿,每个字都是重音,剁板一般接在快板的后面,在人物情绪更加激烈、剧情冲突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使用剁板,剁板不能多用,经常是四句唱词后就会转入紧打慢唱的板式或者转入散板结束唱段。与苦音赋子腔相对应的是花音赋子的系列唱腔,它是在苦音赋子的基础上通过调式的改变而形成的,属于五声音阶的小范畴,其板式分类和苦音赋子相同,有花音原版2/4节拍、花音流水板1/4节拍、花音慢板4/4节拍、花音导板无板无眼、花音散板无板无眼、花音紧打慢唱有板无眼。和苦音赋子腔不同的是,花音赋子没有滚白、剁板,目前也没有花音紧赋子的板式。这个系列的板式现在尚处于实验的初步阶段。

小点类:小点类的板式目前还只有原板和快板两种,它是平弦音乐中点、下背宫、杂腔中的某些唱腔综合而成的。它兼具5调式和1调式两种调式的特点。这次我们通过《未婚妈妈》一剧创建了小点类板式的原板、快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准备在不断完善和规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赋子腔并行的一个系列板类。这个板式的名称暂时叫小点也可以叫下弦或者下背宫,可以进一步商榷,也可以把贤孝或者下弦类唱腔和小点类唱腔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系列板块。

杂腔小调类:平弦音乐中有不少风格浓郁、特点鲜明的民歌小调,如凤阳调、尖点花、太平调、离情调、大莲花、牙牙月儿调等。这一类唱腔,我们认为要尽量保持它们的原汁原味,不宜做大的改动。这一类唱腔的完善和规范的重点放在如何同板腔类唱腔的结合方面,比如板式的转换、调的转换等。

专用曲调类:这一类曲调中除了已经吸收的如男鳏夫调、贤孝下弦等青海民间曲艺外,还要继续挖掘和吸收青海民间的各种曲艺小调,并把它们作为独立的曲调使用,这些曲调中如贤孝、下弦、男鳏夫调也具有一定的板腔体唱腔的因素,也可以向板腔化发展。以上就是笔者对平弦戏唱腔的板腔化、戏曲化、系统化发展的一个综合框架的设想。

再就苦音赋子类板式的完善规范的情况说明:苦音赋子类板式是平弦戏唱腔的核心唱腔,首先做好苦音赋子腔的完善和规范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苦赋子原板的唱腔结构一般以四句为一组,改革主要是对上下乐句的结构和落音进行了改变,比如上句落音2,下句落5,第三句落1,第四句还落到主音5或落到2。赋子腔首句的落音只能落到2或5音,其余的落音是根据前一句的落音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样它的落音方式就有多种形式的组合,总之落音的组合要求就是寻求不稳定音和稳定音之间的不断反复。这种不同唱句落音的规范和多种组合的变化,体现了既严谨又自由的唱句组合变化规律,也就促成了唱法的多样化,拓展了旋律变化的空间。

传承发展不仅于此,要想使平弦戏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还要在音乐伴奏上下功夫,戏曲音乐的交响化创作早已取得了成功,这极大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播。中西方音乐融合的视角对戏曲音乐的交响化,通过样板戏了解如何跨越艺术界限,与交响乐一步步融会贯通,并深入思考戏曲音乐交响化创作的内涵、标准以及在此过程中戏曲必须保持自身特色,融入多声部,立体化声响可对单调的民乐声响弥补不足,更加丰富地反映剧情,达到最佳的声响效果。这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作者单位: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

猜你喜欢

板式唱腔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中国板式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KD399:便装式窗帘固定架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