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2017-07-26王鑫
王鑫
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探究质疑和动手实践,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内外结合,把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空间留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能力。
一、重视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创新的萌芽,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以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使自己面前的物体发出声音。(准备的物体有小鼓、橡皮筋、音叉、钢尺)学生说可以用敲打、拨动等方法。这时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同时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都伴随着来回往返现象,也就是振动现象,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为了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物体的振动现象,我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想出了把物体放在水里,利用水的波纹观察物体振动现象的办法,并进行了实践,结果确实清晰地看到了物体振动在水面产生的波纹。这节课,我采用处处设疑的方法,使教学环节步步紧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重视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蚕的一生》时,我发现三年级学生普遍都知道蚕是从卵里孵出来的,会蜕皮,会结茧,会变成蚕蛾产卵。为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蚕卵的外形、蚕的孵出、蜕皮、结茧以及变成蚕蛹、蚕蛾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养蚕、去观察、记录,然后让大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文字、图片、视频)进行交流,使大家对蚕的生长阶段从时间长短到变化过程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有关于蚕的知识:如蚕茧颜色、大小不同的原因;蚕的外形不同的原因;蚕丝的形成、长短和作用等。通过动手实践,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知识的范围扩大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紧紧抓住实践操作这个中心,为学生们创造学习探究的环境,提供实践操作的条件,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学习的过程。
三、重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先明确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和作用,告知学生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质的导电性来区分的。并拿出一截导线,问学生应该用什么工具来测试导线是否具有导电性,然后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物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大家明白了生活中哪些物质具有导电性,哪些物质不具有导电性,从而归纳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促进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更让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重视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了《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后,掌握了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那是不是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已经溶解的物质呢?我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尝试着去分离“糖与水”“味精与水”,学生纷纷在课外进行操作实践。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大胆改进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编辑 薛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