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2017-07-26姜杰雄
姜杰雄
“问题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以“问题”为核心来开展整个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对比起来,问题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于历史这种以研究过去史实为内容的学科来讲,问题教学法更有助于打破课堂的沉寂。给课堂注入一股灵动的气息。
一、用问题来开启思考
用问题来开启思考,指的是教师在布置学生提前进行预习时,可以先行埋设下若干个问题。以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中华文化的勃兴》为例,这两个课时介绍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知道,凡是涉及到文化领域的内容,其知识要点都会比较分散和零碎,不同于历史事件那样易于梳理,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提出若干个问题。比如,该课时介绍哪几个方面的文化,每一个方面里又有哪些突出的成就,代表人物是什么,代表事件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时间,对当时以及现代有什么影响等等。当学生带着问题去翻阅教材,预习教材时,学生会处于有意识、有目的的思考状态,而不是单纯地阅读文字,知悉内容而已。与此同时,实现带着问题去思考,那么在上课时,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来走,不容易走散、走偏。由此可見,用问题来开启思考在问题教学模式中具有先行者与敲门砖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前思考的价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充分以教材为核心,参考教材背后的练习题,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等,将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悉数以问题的方式先行抛出给学生思考。
二、用问题来串联课堂
用问题来串联课堂,指的是教师在整堂课中都将问题视为线索,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拨开一层又一层迷雾来看到整个内容体系的全貌。以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两次鸦片战争为例,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史实,其涉及年份也比较长,在这个史实中,教师就要一步步地启发学生去思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比如,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整个国力与人民状态一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一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事件的缘由、后续的影响一鸦片战争中签订条约的时间、具体内容、影响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的罪行有哪些一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一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时间、过程、组织、人物、影响等等,用问题来串联课堂的好处在于它使得整个课堂显得非常得紧凑,每一个知识要点之间的衔接度很高,而且教师在带领学生在破解一个个问题时,就好像不断地挖掘出史实的本真面貌一样,步步深入。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由自主地更容易集中,在思考时思路也会变得更快更缜密。对教师来讲,这有助于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避免学生思维的“跳线”。
三、用问题来激发互动
用问题来激发互动,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这一载体与介质来不断地与学生问与答,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学习性。以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洋务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将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互动,通过提问学生两者在阻力方面、程度方面、结果方面等有什么不同,在背景方面、在目的方面、在领导方面、在内容方面有什么相同等,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后,主动举手回答。
四、用问题来梳理总结
用问题来梳理总结,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可以通过问题来小结整一堂课的学习成果。比如,将整堂课中被学生解答出来的若干个问题的答案都简写出来。以关键词的方式,这样学生即使在“繁杂吵闹”的来往问答过后,还是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整堂课究竟学习了什么,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又在哪里,这是问题教学模式下最重要的一个沉淀环节。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提出来的系列问题,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总结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学生可能的思维盲区或疑问所在,比如,是对事件顺序与时间的模糊、是“张冠李戴”、是“片面独断”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正是学生本身学习习惯或思维模式的问题暴露,如果教师可以仔细地梳理总结,则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学习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教学改进与优化的参考与方向。
问题教学法,从思维模式来讲它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问题视为衔接各个环节的纽带与桥梁。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开启思考、串联课堂、激发互动、梳理总结,将原本零碎分散、看似无趣的知识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增加课堂趣味性与高效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之情。
编辑 张晓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