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17-07-26朱琳
朱琳
摘 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要载体,在培育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高校的声乐教育业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为高等人才的美育培养和素质强化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声乐课程的开设也满足了当前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对于优化大学生艺术素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意义重大。但纵观各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现状,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手段滞后,培养模式固化等问题的存在制约和束缚了声乐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艺术元素的汲取效果。为此,就需革除我国当前高等声乐教育的弊端,探寻适宜的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从高等声乐教育的作用谈及,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并就如何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更好发挥声乐教育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提供可行借鉴。
关键词:高等院校 声乐教育 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加剧,人才的作用日臻显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高低愈来愈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和人才储量。为此,强化人才培养力度也就成为各大高校的主要任务。美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启发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意义重大。声乐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其通过声乐艺术课程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的开展,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声乐技能,实现对学生智力、心灵和精神的多重塑造,进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因而,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声乐教育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优化的作用,积极探寻适宜的人才培养路径,促使大学生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一、 声乐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1.德育功能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中,德育教育历来备受关注,先秦儒家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认为音乐可以起到“善民心”的作用。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音乐元素的灌输,要求人们秉持善良纯粹的内心和积极向上的品格。德育功能是贯穿于声乐教育的一大重要功能,而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和新兴代表,在声乐教学中,德育功能始终贯穿其中,而大学生作为肩负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加强德育教育对其而言意义重大。一些具有德育教育内容的声乐作品,在经过教学、传唱后,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音乐教师也应抓住声乐教学的德育素材,在教授学生声乐理论和歌唱技巧的同时,尽可能选择思想艺术性和教育性都较高的歌曲作为授课内容,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2.智育功能
毋庸置疑,艺术教育的引入能够刺激学生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有效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艺术教育的渗透下,学生的自我潜能被激发,智力水平也由此得到挖掘和提升。声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乐理知识和声乐技能的传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及感知能力,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都有一定作用。与此同时,在分析声乐作品的形象时,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领悟力得到提升,整体智力也得到了开发。
3.美育功能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无动于衷。”声乐教育不仅需要以丰富的乐理知识和扎实的演唱技巧为依托,更需融合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实现对学生鉴赏能力和联想能力的综合培育。成功的声乐作品演唱不仅需要良好的演唱技能,還需演唱者对作品词曲、旋律、声调、伴奏等予以充分了解和认知,通过整体的协调和美感构成完美的形象,进而达到激发情感,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和高尚情操的作用。通过声乐教育,学生对于美德认知力和感受力都将获得提升,进而形成遵从美,热爱美的良好品格追求。
二、从卡拉斯的成功培育路径看高等声乐教育人才培育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全能型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不仅是歌剧艺术的化身,更是代表了人类声乐艺术的最高峰。纵观卡拉斯的成功,在其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良好的声乐教育作用不容小觑。与此同时,早期接受钢琴教育,注重音乐欣赏,掌握良好的音乐表演能力也是卡拉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高等声乐教育也应注重从成功人士的培育方面汲取经验,将有利因素融入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以切实提升声乐人才的培育质量。
1.感性认知音乐语言
在音乐表演的视觉下,音乐由声音、旋律、节奏、织体、和声、调式以及调性等众多元素构成,由此编织出音乐的行为、形态等客观存在。对于能够透过声乐感受到的,即为音乐语言。在这其中,声音、旋律、节奏等都可以看作是“基本词汇”,而行为、形态、观念等则是“高级词汇”。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声乐能力的培育即是一个从基本词汇掌握到高级词汇深化的过程,如何采取有效手段促使这一过程效果的最大化即成为声乐教育的关键。为此,声乐教育要注重引入“词汇深化剂”,借助诸如钢琴之类的乐器,帮助学生对音乐的基础语言予以掌握,并进一步固化音乐行为,深化音乐形态,树立良好的音乐观念。通过乐器,学生往往更能感性认知音乐语言,形成自我音乐思想和音乐审美,进而为深入的声乐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超高艺术能力
在15年中,卡拉斯共计排演了100多部剧目,演出500余场,扮演了40多个角色,凭借着高超的演艺水平广受称赞,并拥有一批忠实支持者。卡拉斯的成功经验,除了对音乐的挚爱和多年来艰辛的学习外,更与其通过培育所获得的超高艺术能力紧密相关。在表演之余,卡拉斯聆听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并通过现场观摩的形式深化学习,以丰富自身的艺术积淀,进而能够更为透彻地理论声乐作品的内涵和精神,快速精准地掌握音乐形象和情感。为此,高校声乐教学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需通过耳濡目染的经典声乐渗透和现场观摩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使学生通过声乐实践获取良好的音乐感知,除了能够把握声乐的旋律、音调等基础元素外,更能透过表面抓住声乐背后的情感和精神,进而以高超的艺术能力更好地诠释声乐作品。
3.强化表演观念
声乐并非是单纯的演唱,更需要通过“表演”这一中间环节将声乐作品的情感和精神予以展露和传达,进而实现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卡拉斯也深刻认识到了表演在声乐中的重要性,坚持提升表演能力,以更好诠释声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在高校声乐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培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决定了教育成果的优劣。除却先天因素和环境影响外,教育观念对于人才的培育功劳也是功不可没。卡拉斯说过:“为了成功,你不仅仅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是第一流的演员。”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声乐表演的真谛,还凸显了表演的重要性,阐明了声乐教育所应树立的表演教育观念。高等声乐教学中,要深谙“技巧——作品——表演——观众”这四个层级之间的关系,明确技巧的基础性地位,作品的媒介属性,表演的核心作用以及观众的终点人物。高等院校要通过观念的灌输和教学的强化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外,辅之以良好的表演来深化声乐演唱效果。
三、高等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弊端
随着声乐教育重要性的日臻突出,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声乐的地位,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但客观而言,受制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理念仍未得到深刻的贯彻与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受到影响。无论是声乐人才培养的理论还是具体实践,我国现有的高等声乐教育都存在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1.培养目标不明
纵观我国高等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现状,声乐院校培养和普通高校培养是两种主要模式,较之于普通高校,声乐院校有着明显的专业性和优势性,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授课内容的传授,都相对更为科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专业的声乐院校毕竟有限,其现有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显然满足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因而,声乐方面人才的培育出了专业教育外,更离不开普通高校。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日益加大,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业逐日剧增。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生源质量却有所滑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普通高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授课内容和培养形式方面都是千篇一律,缺乏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而削弱了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
2.培养方向偏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其日益从物质层面的满足转向精神层面的享受,对声乐艺术的鉴别和欣赏水平也不断提升。因而,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需求愈加倾向于实践性、复合型的综合人才,而这就需要高校在树立全方位、多元化人才培育目标的同时,出了教会学生基础乐理知识外,更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握现实,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各类表演风格和时代元素,体现声乐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但纵观各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声乐课程大多采用统一的集体授课模式,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传输方面过于固化单一,不仅削弱了学生对于声乐教育的学习兴趣,更弱化了学生个性的养成,从而与多元化、综合性声乐人才的培育目标和培育需求相背离。
3.培养模式滞后
在当前高校的声乐教育中,大多都采取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大小班交替协调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传输和演唱艺术指导,通常以大班教学的模式进行,而演唱技能和演唱细节的指导,则是通过小班教学进行。
但对于大班教学模式,许多高校和音乐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往往是以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完成,难以保证声乐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此外,部分高校忽略了声乐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过度沿用和恪守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使得现有的人才培育模式严重滞后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高校忽视了声乐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始终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生硬刻板地追求想死的演唱方式和表演技巧明显制约和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
4.文化培养有限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大幅迈进,声乐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师生比例持续降低。在此之下,声乐人才培养迎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在组建声乐教师队伍时,过于关注教师的学历水平,忽视了教学实践技能,致使不少音乐教师在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一些的教学经验明显匮乏。
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师将声乐教学中的重点置于声乐知识结构的完善,对相关文化课程和声乐实践技能的培养明显不足,致使声乐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知识结构和声乐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对于声乐的认知、接受和感悟能力,从而抑制了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
四、高等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路径
1.加大复合型声乐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对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就需摒除滞后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予以革新。一方面,高校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在唱中思索总结,提升其感知和领悟能力。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课程的推进情况开展声乐实践教学活动,致力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地方院校要立足实际,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将地方资源有机融入声乐教学中,一并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予以弘扬,突出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民族性,以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推动国内声乐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还需紧密关注市场动态,迎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强化实践经验,并尝试多样化的表演风格。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高校声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众多声乐爱好者得以走入高等学府深造学习,但盲目的扩招也导致了大批声乐毕业生在毕业后难寻出路,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除了毕业生数量过多造成的竞争压力大之外,还与声乐教育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密切相关。因而,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文化发展脉络,精准把握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需求方向。
首先,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要针对以往的教学模式予以分析总结,对好的教育经验予以坚持,同时摒除落后做法,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强调声乐教育表演性和技术性的同时,致力于追求实用性和艺术性,使得公众对于声乐教学及其人才的认可、接受度不断提升。其次,在教學内容的设置和选择方面,要紧随市场需求,加大对诸如文化艺术管理、心理学等声乐相关学科的教育,增加交叉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声乐技能的同时还能获取其他知识和能力,以便于向艺术经纪人、文化艺术管理者等方向发展,为日后就业开辟途径,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生存发展机遇。
3.实施“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其是较之于传统分段式的培养模式而言的,这种模式具有贯通且简约的特通,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率,还能提升培养质量。贯通式的人才培育模式不仅迎合了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能够实现人次知识传输的连续性和积蓄性,继而培养出复合型、综合化人才。
鉴于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众多优势,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也应以此规律为导向,在坚持人才培养全面性、系统性同时,恪守贯通式培养理念,构建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切实优化人才培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也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因而,高校声乐教育也应以国际化为视野,开创全新的培养模式,通过交换生、海外培训、出境研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对传统的授课内容予以革新,在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国外原版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并积极要求优秀的声乐专家和学者来校交流,在营造浓厚声乐学习氛围的同时,拉近学生与世界先进声乐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也使得声乐人才能够适应和应对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五、结语
高等声乐教育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其需要以科学的机制为依托,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以推进,并结合市场动向进行探究,在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声乐人才,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晋俐.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研究,2014(3).
[2]陈明.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由跨文化音乐交流想到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
[3]赵海英.高校声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5(1).
[4]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3(3).
[5]耿荣. 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J]. 音乐大观,2014(12).
[6]杨子华.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
[7]赵珂珂. 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表演探讨[J]. 音乐时空,2015(24).
[8]张远. 浅议高校聲乐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作用及其培养[J]. 艺术教育,2016(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