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泽平开万里天

2017-07-26吴孝成

伊犁河 2017年3期
关键词:纪事伊犁

吴孝成

清代西域诗是我国古代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者多、数量大,而且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艺术成就较高。清代西域诗中反映民生状态的作品很多,其中除了描述屯垦戍边的大量诗篇外,还有不少涉及兴修水利、治理河道、开矿铸币、边境贸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诗歌,也关注、介绍了伊犁河谷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我们描画出当年伊犁将军发展边疆经济,治疆理政,关注民生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大漠初闻欸乃声

为了发展屯田事业,首先就要兴修水利,开河挖渠。早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就和辅国公伊犁回屯阿奇木伯克茂萨组织军民在回屯之东开筑奎松渠、阿热吾斯塘渠。嘉庆七年(1802)伊犁将军松筠又组织军民在惠远城东伊犁河北岸的黄草湖开挖大渠一道,次年又在大渠北另开一道干渠,通称通惠渠。后来,明瑞与茂萨所筑之渠延伸与通惠渠联通,成为最初的湟渠。陈寅(1740-1814)在《通惠渠次方来青观察韵》中赞美通惠渠:“惠泽平开万里天,伊江城外筑新阡。源源流水将军令,多稼欣闻颂《大田》。”《大田》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中云:“大田多稼。”这是最早歌咏农作物丰收的诗篇。道光年间,林则徐(1785-1850)流戍伊犁时,积极辅佐伊犁将军布彦泰动员民众垦荒,复垦惠远城东阿齐乌苏十万亩废地,延伸拓展通惠渠,并且带头捐资认修最为艰巨的龙口工程,为伊犁屯垦事业的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库存粮食的充裕,面粉消费的增长,伊犁河谷建造了许多水磨。陈庭学(1739-1803)在《秋日即事》中描写的“报秋屯粟挽,激水硙轮冲”,硙轮:水磨;雷以言咸(1806-1884)在《重阳后三日锡云亭太守招饮绿云村园亭,为长古一首,又七律六首》中描写的“瑶琴风自鼓,盘磨水能推”等,都反映了利用水磨加工面粉的现实。

屯田良策实施的直接结果是庄稼丰收,军粮充裕,城镇兴起,商贾云集,人口增长,丰衣足食。福庆(1742-1819)发现:“升平都会人知乐,估客年年逐队过。”(《异域竹枝词》)雷以言咸看到:“通街廛市蹙鱼鳞,到此才堪洗客尘。”(《甫抵伊垣口占》)于此可见,屯垦事业的兴起,对于边疆的开发、边防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功莫大焉。

由于屯田丰收,致使市场上粮价下跌:“面白于霜米粒长,千钱一石价嫌昂。”(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回屯上缴的公粮数量剧增,车辆运输不能适应,因而开辟了航运:“车载粮多未易行,六千回户岁收成。造舟运人仓箱满,大漠初闻欸乃声。”(同上)作者在诗后自注:“每岁回户纳粮,自古尔扎至惠远城大仓,车费甚巨,因造舟由伊犁江载运。”舒其绍(1742-?)和陈庭学的诗中也写到了伊犁河上的航运:“大野望茫茫,奔流下夕阳……韦瓠(原注:回人刳双木为渡,名曰“韦瓠”)蜻蜓并,奸兰虎豹藏。挽输军府重,瀚海见帆樯。”(舒其绍《消夏吟·古尔扎渡口》)“玉粒连艘供络绎,金汤半壁郁嵯峨。”(陈庭学《次韵元戎野望一首》)“荷戈人起初张幕,运粟舟停未挂帆。”(陈庭学《春晓闻角有感》)大船小舟往来如织,桅杆帆幕鼓风而行,一派江南风光。

航运的发展和水患的发生,又把治理河道的民生大计提上了议事日程。

荷畚群工报国秋

惠远老城本来距伊犁河有数里之遥,但由于河岸土质疏松,经河水连年冲刷,每当春季洪水泛滥之时,便出现险情。曾作为当地胜景的望河楼和龙王庙都先后坍塌于河中。于是官府便向各地摊派徭役,征调民伕在河边修筑堤坝,以求保住惠远城。据徐松(1781-1848)《西域水道记》中记载:“城南距河二三里,积年河徙,侵刷北岸,率以柳圈络石御之。水长辄坏河,距城仅半里许。”据林则徐《癸卯日记》记载:“(二月)十二日……饭后五人同出南关观伊犁河。河距城不及半里……近日冰已全泮,水势潆洄,闻夏秋大汛亦可长至丈余,前此河滨龙王庙有望河楼,道光癸巳大水,庙与楼俱溃于河……”林则徐所说的“道光癸巳(1833)大水”,就发生在他们观河的十年以前。再后来,河水更将南城墙冲塌,终致光绪三年(1889)于故城北十五里处重建新惠远城。

舒其绍的《伊江塘工纪事》一诗写的是嘉庆十二年(1807)伊犁将军松筠组织修河工程之事:

颓岸连沙壅急流,夕阳明灭乱槎浮。

回澜大府筹边计,荷畚群工报国秋。

乱槎浮:河面上漂浮着杂乱的树杆、树枝。回澜大府:指松筠。荷畚:肩扛挖運泥土的工具。报国秋:为国效力的时候。松筠责成河道总管李亨特创制的长六十丈,底宽七丈,顶宽四丈的李公堤,也在十几年后溃于河中。嘉庆末道光初,伊犁将军庆祥又耗银一万三千两,重修大堤,挑淤引河,维持了几十年,依然没有保住惠远故城。

将近二百年前的那场治河徭役,在一首维吾尔民歌《望河楼》中留下了清晰的身影:

苛捐杂税实在多,/没有粮食我交什么?/我要是交不上捐和税,/眼看着就要掉脑壳。

炎热的夏天一来到,/治河的徭役就开始了。/凶恶的工头心肠坏,/天上地下都难找。

说是洪水快要淹惠远。/强迫百姓去治水患。/搬石运草到河边,/塔兰奇人命运惨。

洪水泛滥浪滚滚。/工头把托合提扔进波涛中,/乡亲们敢怒不敢言,/泪水只能往肚里吞。

多少好汉把命丧,/泪如雨下痛断肠。/天怒人怨难容忍,/连夜逃跑回家乡。

这首歌的歌词可以看作是来自另一个作者群体的清代西域诗。歌中倾诉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与悲哀,它愤怒地谴责统治者的凶恶与残暴,一句句是那个苦难深重的岁月的写照,一声声是被压迫者的呻吟与怒吼。多年以来,由于采风者将这首民歌的标题记作“WANG HU LU”,研究者将其臆测为“往回流”或“往后流”,从而割断了当年维吾尔族农民在望河楼下筑堤治水的劳役和望河楼这座名胜古迹的联系,模糊了历史的面目。银茶互易远人欢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等地都设置了互市,以粮食、布匹、丝绸、茶叶及其他生活日用必需品,同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等归属部族进行马、驼及牛羊、皮革等交易。洪亮吉(1754-1809)在《伊犁纪事诗》中对于惠远城的贸易互市曾有形象的记述:

谁跨明驼天半回,传呼布鲁特人来。

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

十万牛羊,汹涌入市,滔滔不绝,铺天盖地,这该是何等壮阔的一幅画面!

陈庭学写果子沟的诗中也提到:“北蕃远贸逐羊来,西旅依山毳帐开。”(《头台》)北蕃:哈萨克。西旅:厄鲁特。可见当时的互市已经吸引来了远方的贸易伙伴。杨廷理(1747-1813)写他去贸易亭上班的诗中提及“译听夷人语,防严塞马羁(原注:哈萨克来马例禁私市)”。(《赴贸易亭》)他在《劳生节略》中曾介绍了自己在贸易亭从事的边贸工作:“到伊犁,派驼马处章京上行走。向例每岁三月至九月,会营务处章京上出城,坐八里外之贸易亭,督城守营守备,以红白布与哈萨克夷人交换马牛羊及阿敦绸等物。”在这里,他一干就是六年之久,胸中不无牢骚:“促驾短辕郊外去,此行未解为谁忙。”(《日午促往西郊贸易,口占一律》)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边贸活动非常频繁。徐步云(1734-1824)在《新疆纪胜诗》中也写到边贸互市广受欢迎的情况:“羝羊如麕尾如盘,翠毯香茵络绎看。驼马成群都入市,银茶互易远人欢。”麕:獐子。茵:褥子。他在诗后自注:“哈萨克岁以羊马及杂物等人卡互市时,以诚信人皆欢悦。”大规模的开屯促成了一批城镇的涌现,频繁的边贸活动又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伊犁九城的兴建和繁荣就是典型的事例。

亲为番王进一汤

伊犁地区各民族问的交往,除了边境贸易这条渠道,政府官员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接触也很频繁。洪亮吉在《伊犁纪事诗》中就描绘了“时哈萨克王子以承袭王爵来谢,因照例设宴”的场面:

将军昨日射黄羊,亲为番王进一汤。

百手尽从空里举,更凭通事贡真香。

百手句:意思是宴席上主客纷纷举起喝空的酒碗,以示不藏不掖,一干而尽,形容欢宴场面的热烈。作者在尾句后自注:“外藩以藏香为贵,有所敬则献之。”席上摆满清炖黄羊肉和鲜美的肉汤,手中频频举起烈酒,翻译官代表哈萨克王子敬献珍贵的藏香,呈现出一派敦睦和谐的气氛。徐步云在《新疆纪胜诗》中还记录了“哈萨克遣侍子入觐,行经伊犁,以陪臣礼待之”的場景:“侍子东来拥百骑,翩翩年少习朝仪。”侍子制度是古代属国或诸侯入朝陪侍天子的制度,实质上是遣送人质,以示忠诚。因为人质多在中原宫廷担任宿卫官职,所以称为“侍子”。侍子们长期居留京城,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大多数人回国后继承王位,成为汉文化在西域传播的代言人和推介者。因为“三年一度频经此”,所以作者觉得来客就像伊犁将军麾下的子弟一样亲切。扫净妖氛岁序清

伊犁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传布之处,惠远城因为是座满城,所以信仰佛教的人比较普遍。清人的西域诗中也反映了人们的佛事活动。

祭鄂博。舒其绍在他的组诗《消夏吟》中不仅写到了伊犁的一些佛教寺庙,如金顶寺、普化寺、无量寺、观音寺等,还记录了蒙古人祭祀空鄂罗俄博的情形。俄博;通作“鄂博”或“敖包”,用石块垒成,祭祀之处。此鄂博在惠远城东的阿布喇勒山上。诗中写道:

干戈千载戢,俎豆百灵朝。

下马金钱布,到羊石火烧。

干戈句:收藏兵器,引申指停止战争。俎豆:祭祀礼器。百灵:百神。作者句下自注:“戎人过此,下马投钱,或刑牲以祭。”刲羊:宰羊,即自注中所说的“刑牲”。景廉(1824-1885)在《玛札尔》一诗中描写了伊犁木札尔特冰川上的一个祭祀场景:“乱石成堆马鬣悬,征人稽首意尤虔。”稽首:跪拜。此情此景促使他“效颦我亦衣冠拜”。作者在《冰岭纪程》中说:“冰岭巅有玛札尔,累石为之,以杆系马鬣马尾遍植左右。回俗谓神栖其上,故来往者皆拜祷焉。”其实这里写的也是蒙古人的鄂博,而“玛札尔”是伊斯兰教掌教者之墓。作者在新疆任职时间不长,故有此误。

跳布札。惠远城有佛教寺庙多座,每年除夕在惠远东门外的普化寺有跳布札的佛事。林则徐在《壬寅日记》中有记载:“东门外喇嘛庙僧演二十八宿及各神像,跳舞为乐,名日跳布札,即古大傩之遗意也。自将军以下皆往观之。”杨廷理的《腊月二十八日雪晴,普化寺看跳布札》一诗有详尽的描述:

旭日膻胧雪乍晴,笨车载我出郊行。

云开山脊青痕现,冰泮江头细溜生。

逐祟人看黄帽侣,摄邪梵送晓潮声。

狮头牛首僛僛舞,扫净妖氛岁序清。

朣胧:昏暗不清貌。泮:融解。细溜:小小的水流。僛僛:醉舞貌,摇摆状。林则徐日记中所说的“大傩”,是古代迎神驱鬼的活动。傩与跳布札皆源于原始巫舞,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作驱逐鬼怪之状,应节而舞。

因为宗教活动频繁,楼观庙宇遍布惠远城及周边各个城镇,如万寿宫、关帝庙、龙王庙、城隍庙、娘娘庙等。因而福庆(1742-1819)在《异域竹枝词》中写道:“怪底野人多信怪,赛神笳鼓闹繁舷。”

行香。行香是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南北朝。明清官吏每至朔望便入庙行香叩拜,或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及新官赴任后,也会举行人庙焚香仪式。当时惠远的官绅士人会在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入庙行香。杨廷理就写有《二月十九日赴观音寺行礼》一诗,写了行香场面的肃穆和华丽:“香案缤纷供彩胜,烛花灿烂动金幡。”以及当年惠远城气候的寒冷:“风凝晓气冰难泮,井汲银花水未浑。”林则徐在1843年《癸卯日记))二月十九日记载:“晨起诣大士庙行香,顺拜各客而回。吟仙、子期来寓早饭,并与两儿同赴大士庙观剧……”林则徐所说的“大士庙”即杨廷理诗题中的“观音寺”。“大士”是佛教对菩萨的通称,民间故将观音寺也称为“大士庙”。留待天朝物色来

伊犁不仅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而且物产非常丰饶,尤其是矿产如煤、铁、铜、金等藏量很大。

徐步云在《新疆纪胜诗》中写到了煤:“石炭疑从太古始,巉岩未许五丁开。山灵珍秘无人识,留待天朝物色来。”福庆的《异域竹枝词》中指出,惠远附近就有煤、铁:“迤东煤铁出荒邱,炊冶堪资不外求。”他在诗后引椿园《异域琐谈》原文:“惠远城东十五里有培塿,为控俄而鄂罗山,其下多煤,其阴产铁。”雷以言咸的《石炭))更写出了伊犁煤的优点:

岂缘边日近,西照铸奇功。

炼石连岩黑。倾炉燕火红。

始燃终不熄,冬冷夜常烘。

活计干沟旺,难与四泉同。

他在题下自注:“质颇坚而易燃,值极廉。真西域火宝也。”诗中提到的“干沟”、“四泉”,均为伊犁煤产地。舒其绍的《消夏吟·红山嘴》中提到的“残灰销劫火”,指的是煤山自燃现象。在《辟里箐》中提到的“夜识金银气”,指的是当地出产黄金等贵金属。所以,政府便在各地设立了一些铜厂、铁厂、铅厂等,开始开采、冶炼金属。

有矿产开采做基础,为了适应贸易、征税、发放薪饷的需要,也为了补充叶尔羌、阿克苏铸币局生产的不足,伊犁将军经请示中央政府同意,于乾隆四十年(1775)设立了伊犁铸钱局——宝伊局,开铸“乾隆通宝”。庄肇奎在《伊犁纪事二十首》中专咏此事:“铜铁金从山上产,屯耕需铁采将来。宝伊钱局需铜铸,唯有金砂禁不开。”宝伊局的开设,对于振兴伊犁地区的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欲得良骥必西域

丰富独特的动植物产品的身影也大量地出现在西域诗中。

动物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伊犁马。洪亮吉在《伊犁纪事诗》中两次写到伊犁天马的雄姿:“坐来八尺马如龙”、“偶选龙媒贡上方,万蹄如铁剖河梁”。杨廷理在《无马歌》中高调赞扬伊犁天马:“我生好马欲成癖,总角见之知爱惜……侧闻大宛贡花骢,天马蒲梢徕以德。浮云喳驰出尚方,一扫凡马真无敌……云麓将军为我说(原注:前伊犁将军奎公林号云麓),欲得良骥必西域。我今执戟天西来,意谓追风有良觌……余老蹇步过北庭,官马谷量骑不得。”总角:童年时代。蒲梢:古代骏马名。喳:阴暗。良觌:好看的。蹇步:步履艰难。谷量:谓以山谷计量牛马等牲畜,极言其多。后来他终于在伊犁获得了一匹良驹:

意态骁腾逊铁骢,时于深稳见沉雄。

鬃摇清影冰天月,尾掉轻尘雪窑风(原注:鬃尾皆银色)。

未许牵车长尔困(原注:此马曾驾车数月),宁教伏枥似吾穷。

春来相伴轮台去,听说群空大宛中。

(《近得檀合马,颇驯。考古無此名,作诗志之》)

群空:即空群。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后因以“空群”比喻人才被选拔一空。这里是说大宛好马已经不多了。祁韵士(1751-1815)在《西陲竹枝词》中也盛赞伊犁马:“一顾空群逢伯乐,莫将汗血认龙媒。”(《马》)意思是说,伊犁马确实好,即使伯乐来了,也不能视为空群;不要用汗血马来比拟今天的伊犁马,伊犁马才是真正的神骏。

舒其绍也在《消夏吟·塔尔奇城》中歌颂了西极天马的功劳,同时赞扬了修筑塔尔奇城的参赞大臣阿桂的贡献:

天马来西极,骁腾汉将名。

人传骠骑垒,草没贰师城。

战士秋风骨,飞鸦夜有声。

平戎资庙略,旷野试春耕。

飞鹗:猫头鹰。平戎:平定外族。庙略:朝廷的谋略。

其次是牛羊。“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洪亮吉《伊犁纪事诗》)“北蕃远贸逐羊来”(陈庭学《头台》),都说的是牛羊入市的场景。

清代西域诗中出现的其他动物还有:

大头鱼:“伊犁江上泮冰初”,“一时争买大头鱼”。(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作者在句下自注:“伊犁大头鱼,颇肥美,每岁三月中河泮可得。”“雄谈惯猎轻蹄马,野味长羞大首鱼。”(陈庭学《赠于梅谷》)

鲈鱼:“有馈鲈鱼一尺长,四腮形状似江乡。”(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黄花京兆美,此地磨河传。”(雷以言咸《墨花鱼》)作者在题下自注:“出磨河,味似黄花鱼,又名磨河鱼。”磨河:即霍城县乌里雅苏图水。墨花鱼实为磨河鱼之音讹,即伊犁鲈。

裸腹鲟:“昨宵一雨浑河长,十万鱼皆拥甲来。”(洪亮吉《伊犁纪事诗》)作者在诗末自注:“伊犁河鱼极多,皆无鳞而皮厚如甲。”所述似为裸腹鲟,又名鲟鱼、鲟鳇鱼。因其外表颜色青里带黄,故当地人又称为青黄鱼。祁韵士在《西陲竹枝词》也写到“北海鲟鳇美在颅”(《鱼》)。裸腹鲟是大型食肉性凶猛鱼类,从外观看,颇似海中的鲨鱼,故清人著作中多称其为鲨鱼,裸腹鲟全身无鳞,只有脊梁脆骨,没有小刺,肉质鲜美。现在伊犁河中已经很难捕捞到这一美味。

椋鸟:椋鸟是蝗虫的天敌。祁韵士在《西陲竹枝词》专门写到了这种鸟:“螽蝗害稼捕良难,有雀群飞竞啄残。”(《黑雀》)作者自注:“雀如燕而大,色黑有斑点,啄蝗立毙,然不食也。土人目为神雀。”椋鸟靠捕食害虫生存,每天吃进的害虫为自身体重的二三倍,故所谓“不食也”是不符合动物生存规律的民间传说。这种传闻的根据是,当椋鸟吃饱后,仍会习惯性地将蝗虫一一啄死。杨廷理也写到过椋鸟:“当年曾作珍禽贡,此日惟余翰墨留。……怪尔自来还自去,回翔偏喜上人头。”(《鸟来》)他在题下自注:“此鸟产于新疆,俗名黑雀,因身有黑斑点,亦名珍珠鸟,又名梅花鹊。阿广廷相国曾携入贡,御制有诗,今刻石伊犁祠堂中。时饲者以铜铃摇引,纵之使去,闻铃即来,翔集头上。”此日句:即指“御制有诗”。椋鸟是人类的功臣,把它当做珍禽进贡,当做玩物饲养,都是对于功臣的亵渎。

野鸡:“草浅风嘶雪霰飞,离披五色雉初肥。”(祁韵士《西陲竹枝词·雉》)作者在句下自注:“伊犁冬雉多脂,若牛肉之肥厚。”由于人类的贪婪,色彩斑斓的野鸡如今已经很难看到,孩子们也许只能通过这些诗句来认识大自然的精灵了。

老虎:说到伊犁曾经有老虎,人们往往视为奇谈。祁韵士在《西陲竹枝词》中专门写有一首《虎》:“壮士鹰扬气若虹,殷殷虎啸碧山空。三军只听将军令,除害功归片刻中。”鹰扬:鹰之奋扬。比喻士兵的威武。殷殷:象声词。形容老虎的啸声。当初认为是“除害”,今天看来是犯罪。林则徐在他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月初二的日记中也记载了伊犁有虎的事实:“回人毙一虎,献于庆参赞处,剥皮取骨,将以煎合为胶。余与懈翁及两儿先后往观。”说不定这只170年前被杀害的“兽中之王”,就是曾经存活在伊犁大地上的最后一只老虎了。

杏雨梨云纷满树

清代西域诗中出现的植物种类也不少。草木花卉类的有:

红柳:“自生自长野滩中,吐穗鲜如百日红。最喜迎人开口笑,却羞卖俏倚东风。”(祁韵土《西陲竹枝词·红柳花》)跋涉在戈壁滩上的征人,一旦看到“迎人开口笑”的红柳花,肯定喜不自胜,并为它甘居艰苦环境,羞于“卖俏”的品格所折服。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中也录下了红柳的倩影:“塞外红柳,丛生而有花,若剪绒为之,色红鲜艳,如火如荼,道旁处处有之。”红柳花在舒其绍眼中,又是另一副形象:“都是离人泪,青青血染红。玉关悲折柳,沙岸俨生枫。”(《消夏吟·红柳湾》)走在离家万里的流戍路上,被放逐者眼中看到的红柳花,自然是会联想到“离人泪”,认为是“血染成”。

芨芨草:“塞草年年绿,斯苗质色兼。剖将丝作帽,绝胜竹为帘。性似溪藤软,轻尤蜀麦纤。却看行路者,戴笠顶无尖。”(雷以言咸《集吉草》)此诗只介绍了芨芨草的制帽编帘的用途,没有什么深意。“霜茎坚韧郁成丛,独立亭亭竹性同。编作帽丝裁作箸,龙须也共上帘栊。”(祁韵士《西陲竹枝词·集吉草》)作者高度赞扬了芨芨草的“霜茎坚韧”的品质,“独立亭亭”恰似翠竹的身姿。“山深云拥幕,地僻草编帘。”(杨廷理《述怀》)作者在句下自注:“新疆芨芨草,色坚白,可编帘,粗者亦堪截为箸。”“山深”“地僻”之处,也有造福百姓的好东西。“芨芨草帘风细细,青蝇也怕北风凉。”(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北风青蝇,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之苍蝇,也喻进谗之佞人。“劲节不随群草偃,青青未腐化身难……何地无才多泯没,可怜抛掷玉门关。”(舒敏《芨芨草帘四首》)诗中深深地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作者的父亲伍拉纳以受贿罪被斩,全家受到株连,他被遣戍伊犁时只有十九岁,获释后过了五年就早夭了。

苜蓿:“欲随青草斗芳菲,求牧偏宜野龅肥。几处嘶风声不断,沙原日暮马群归。”(祁韵士《西陲竹枝词·苜蓿》)野龅:吃野草。“谪居出天山,医俗苦无竹。阶前苜蓿肥,采摘不盈掬。”(杨廷理《读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追和其韵》)“担市葡萄绿,倾筐苜蓿肥。”(前人《理衣》)苜蓿不仅是绝好的饲草,也是人们初春尝新的绿色食材。至今伊犁人还讲究,春天要吃苜蓿芽儿饺子和苜蓿芽儿麕麕子。

蒲笋:

“春水穿沙到麦田,野花初试草连阡。沿渠抽满新蒲笋,带得长镵不用钱。”(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长镵:装有弯曲长柄的掘土工具。作者在诗后自注:“伊犁不产笋,惟蒲根颇鲜嫩可食,名曰蒲笋。”

湿死干活草:“小草名殊创,移来沙石问……不争风日好,虚室托身安……葳蕤枯涧底,摇曳古岩端。万里飘零客,相逢破涕看。”(杨廷理《小草》)作者在小引中说明:“伊犁沙石问,丛生小草,名日湿死干活。白茎绿叶,状如吾乡不死草。以线穿悬室中,无须雨露风日而青翠环生。夏日始花,娇细可玩。相传花色不一,惟随穿线成色。殊觉可异,诗以志之。”诗人触物伤情,联系自己的遭遇,便有了“破涕”的感慨。祁韵士也有诗歌咏这种奇妙的植物:“微生若寄性宜干,小草无根碎叶攒。一点水星沾不得,时从壁上把来看。”道光年间遣戍伊犁的方士淦(1787-1849)在他的《东归日记》中也有记载:“伊犁有草,出石面上,红花娇艳可爱。家家用线悬于窗槅问,见水则萎,名日湿死干活。”

罂粟花:“携得百花洲畔法,种来罂粟大如盘。”(洪亮吉《伊犁纪事诗》胙者在诗后自注:“陈巡抚(淮)寓斋罂粟独盛,有五色如盘者,盖江西所携来之种。”罂粟花作为观赏植物,是庭院花卉的首选:“家家院落有深沟,一道山泉到处流。罂粟大于红芍药,好花笑被舫亭收。”(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舫亭:船型的房屋。“曾无国色与天香,如此名花亦可王。才一昂头独标艳,果然脱颖压群芳。”(前人《西圃罂粟花有大红及纯白色者,大如牡丹,鲜丽可爱,诗以美之》)

虞美人:即野罂粟,哈萨克人叫“莱丽喀札克”(自由的不断迁徙的花),维吾尔人叫“克孜勒古丽”(红花),俗称草原红花。“虞美人开遍小园,千层五色彩云屯。”(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胙者在诗后自注:“虞美人花萼高三寸,色浓艳,中原所不及。”“一畦烟雨锦斑斓,彼美芳魂碧玉湾。生面别开榆柳塞,春心早度玉门关。”(杨廷理《次申浦<赴瑺廉访求廉斋赏花分赋四首>原韵·虞美人》)遗憾的是,古代诗人们无缘看到草原上铺天盖地的野罂粟花海,不然会留下更多的优美诗篇。

苹果花:伊犁苹果天下闻名,所以“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洪亮吉《伊犁纪事诗》)“杏雨梨云纷满树,更频婆、新染朝霞醉。”(林则徐《金缕曲·春暮和懈筠绥定城看花》)频婆,亦作频婆果,源于梵语,即苹果,这里指苹果花。据林则徐《癸卯日记》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十八日:“福泽轩总戎招余及两儿同往绥园看花……日来桃杏已谢,梨花正盛,其密者如关内绣球;频婆果花亦正开,红白相间,似西府海棠。”所以庄肇奎的《伊犁纪事二十首》中也说:“果子花开春雨凉,垂丝斜亸嫩条长。一枝折赠江南客,错认嫣红是海棠。”亸:下垂。伊犁是苹果之乡,每年四月,苹果花开,铺天盖地,蔚为壮观。

曼陀罗花:“短篱残照乱阴遮,秋意悠然见此花……我欲移根将汝去,免教沦落在边沙。”(庄肇奎《佛茄花》)作者题下自注:“形似百合花,色纯白,香烈而幽,黄昏始放。”佛茄花,即曼陀罗花,又称凤茄儿、洋金花。“佛茄偏向黄昏放,别种幽香欲断魂。”(前人《伊犁纪事二十首》)“沦落在边沙”和“幽香欲断魂”都是有所寄托的。

瓜果类的有:

油桃:“接木联同气,生机巧合欢。”(雷以言咸《李光桃》)作者在题下自注:“以李枝接桃,故结实外皮似李,而核则桃。其味甚甘美。”此桃由李与桃嫁接而成,因果实表皮无绒毛,故又称李光桃。

桑葚:“杏子乍青桑葚紫,家家树上有黄童。”(洪亮吉《伊犁纪事诗》)黄童:幼童。作者自注:“伊犁桑葚极美,白者尤佳。”现在伊犁的桑林面积大大拓展,孩子们吃桑葚已是家常便饭。

哈密瓜、五色瓜:“六月争求节署瓜,剖开如蜜味堪夸。”(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作者在句下自注:“哈密瓜惟将军署中后圃所产最佳,移至他处种即变。”“绿玉堆盘色便奇,邵平佳种也差池。高吟杜老茶瓜句,此味惟应逐客知。”(杨廷理《食哈密瓜》)邵平:秦代东陵侯,秦亡后为布衣,在长安城东青门外种瓜,瓜味甜美,时人谓之“东陵瓜”。后以“邵平瓜”称美退官之人所种的味道甜美的瓜。作者在诗前小引中说:“瓜有红绿白三种,以绿者为上。性极热,多食损齿。食后须煎浓茶漱齿,方可无恙。杜少陵有‘茶瓜留客迟句,向疑二者不能相兼,今食哈密瓜,竞可并用。”“山沟六月晓霞蒸,百果皆从筵上升。买得塔园瓜五色,温都斯坦玉盘承。”(洪亮吉《伊犁纪事诗》)温都斯坦:境外部族名,在阿富汗境内。作者自注:“果子沟至六月百果方熟。伊犁北郭外满洲驻防塔章京园内有五色瓜。”

伊犁不仅是矿產资源的聚宝盆,也是各类生物资源的宝库。

猜你喜欢

纪事伊犁
大匠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编者的话
养牛伯脱贫纪事
伊犁放歌
《建国伟人大纪事》·珍藏版
伊犁将军长庚
打伞的人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
浅析《幼儿园》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