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黄颡鱼规模化培育的成效及措施

2017-07-25郭艳朱训泳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成效措施

郭艳+朱训泳

摘 要:为了促进黄颡鱼规模化养殖,2013年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六合区渔政监督大队、浦口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宁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等单位共同实施了“黄颡鱼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该文简述了黄颡鱼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项目的实施成效,总结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保障措施。

关键词:黄颡鱼;规模化培育;成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34-02

为了促进黄颡鱼规模化养殖,2013年7月,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六合区渔政监督大队、浦口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宁区水产技术指导站、南京现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及溧水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共同实施了“黄颡鱼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为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D2013-2-1。通过3年的项目研究示范,完成了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夏花苗种培育、开口饵料培养等技术研究,建立了二级苗种场27.6hm2,繁苗7122万尾;培育夏花5113.8万尾,夏花培育成活率达79.1%;完成了黄颡鱼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操作规程,培训420人次。

1 项目实施情况

1.1 提升了规模化繁苗能力 项目组连续开展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通过精子保存技术、微孔增氧及网片孵化等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在常规繁殖方式中需要大量杀雄取精、雌雄不发育不同步、孵化增氧效果不佳及繁苗效率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规模化繁苗能力。项目实施以来,繁苗量逐年提高,2013年4260万尾、2014年4680万尾、2015年繁苗量达7122万尾,完成了项目的指标任务。

1.2 建立了黄颡鱼二级苗种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善各区示范苗种场育苗设施条件,培训技术操作人员,建立了4个黄颡鱼二级苗种培育场,为完成项目的育苗任务提供了保障。至2015年,在项目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规范化黄颡鱼二级苗种场27.6hm2,其中六合区马鞍8.1hm2、六合区龙袍7.4hm2、溧水区陈家圩3.3hm2、江宁区湖熟8.8hm2。

1.3 示范推广了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 项目组在生产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个方法、两种模式、四项技术”的黄颡鱼苗种繁育技术模式,并成功加以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项目区黄颡鱼苗种规模化育苗成活率及效益。2015年,项目区共培育黄颡鱼夏花5113.8万尾,平均成活率达79.1%,其中江宁周岗1215.5万尾,成活率80.4%;六合马鞍1579.3万尾,成活率84.6%;江宁禄口1572.7万尾,成活率78.5%;溧水晶桥746.3万尾;成活率69.1%。

2 项目实施成效

2.1 提高了黄颡鱼规模化繁苗能力 本次示范项目通过黄颡鱼精子保存方法的应用研究,大量减少黄颡鱼雄鱼的使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提升繁苗效率,大大提升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能力。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黄颡鱼繁苗生产试验,筛选出一种应用效果较好的精子保存液。通过应用研究表明,在规模繁殖生产中,应用本项技术,可将单尾雄鱼配组繁殖的雌鱼数量提高到500尾,单组繁苗量达45.2万尾,有效提升黄颡鱼雄鱼使用及规模化繁苗的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黄颡鱼规模化繁苗能力。

2.2 突破了黄颡鱼规模化杂交育苗技术 在开展杂交育苗技术研究过程中,使用瓦氏黄颡鱼作为父本,本地普通黄颡鱼作为母本,应用人工授精的繁殖方式进行规模化繁殖取得了成功。生产试验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繁殖不存在技术障碍,通过对比分析,表明本项杂交繁殖的最适雌雄数量为500~600∶1。经规模化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用125kg普通黄颡鱼雌鱼与瓦氏黄颡鱼雄鱼3尾杂交配组,繁殖出杂交水花苗共116.8万尾,平均受精率达75%,出苗率达85%。

2.3 创新了一种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 通过研究不同的放养密度、饵料转换、投饵量及环境因子对鱼苗生长及成活的影响,充分發挥室内育苗饵料及环境条件可控的优势,解决了黄颡鱼苗初期开口率不高、适口饵料不足及室外培育的病虫害难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卤虫与中华鳖高蛋白粉料结合喂食的工厂化育苗方法。

2.4 创建了温室培育黄颡鱼一龄鱼种技术模式 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一种温室培育黄颡鱼一龄鱼种的技术模式,即将池塘培育的黄颡鱼秋片放养至温室养殖池,开展一龄鱼种培育试验,通过设置简易微孔增氧及水流动组合装置,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条件,并通过天然的温室效应提高水温,延长苗种的摄食时间,提升苗种出池规格,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3 项目实施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按时完成三新工程项目,该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协调、责任落实、资金调拨、项目进度监管等,确保项目畅通执行。项目实施小组由项目组成员及各个项目实施点技术负责人组成,是项目实施的主体,负责项目的计划、组织、落实以及材料总结。项目实施小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分解项目工作,制定岗位职责,落实实施责任人;配备技术研究人员,确定子项目研究内容和具体落实;掌控项目实施节点和关键点,组织技术难点攻关;收集相关资料,组织交流培训,信息发布和总结验收。

3.2 联合高校,增强科技团队研发能力,解决技术难题 为了增强科技团队研发能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实施小组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建立南京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及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其科研设施与人才资源,充实与完善黄颡鱼杂交育苗、生物饵料开发及水质调控等方面研究内容,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另外,该项目还与信阳农学院、泰州牧校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其优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资源,联合开展了黄颡鱼苗种繁殖、培育等项目技术研究,并取得较好的合作效果。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黄颡鱼良种生产供应体系 项目实施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黄颡鱼良种繁育场设备,改造池塘、配备增氧等设施,增加室内繁苗孵化池及相关设施,实现年繁苗能力达到0.7亿尾,满足了项目对苗种的需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及完善黄颡鱼二级苗种场27.6hm2,通过提供黄颡鱼优质杂交苗、组织培训、现成指导及发放技术材料等方式,提交提升了各苗种场的优质苗种生产供应能力,使苗种场的苗种平均培育成活率达70%,形成了规范化、规模化的黄颡鱼良种生产供应体系。

3.4 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水平 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水产养殖户的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交流会等方式,普及黄颡鱼养殖技术。项目期间,共举办黄颡鱼养殖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总人数达420余人次。会议讲解了黄颡鱼养殖的投饵、病害防治、水质调控及混养模式等方面和内容,现场积极交流,解决了多项技术问题,效果显著,得到了养殖户的一致好评。

3.5 抓好技术指导,强化项目管理 在黄颡鱼苗种放养、培育、及成鱼养殖各关键节点,专家组深入示范基地现场,对养殖户进行指导,通过深入交流,解难答疑,确保黄颡鱼培育及养殖的成效。3年来,在项目区放养和收获两个关键时期,项目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查、指导,检查塘口档案,强化项目管理。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成效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