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县林苗两用林栽培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7-07-25潘平素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无为县建议

潘平素

摘 要:当前无为县林苗两用林发展势头较好,也存在苗木同质化程度较高、未做到适地适树、水土流失严重、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该文在栽培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树种或上层乔木选择、栽培密度控制、水保设施修建及整形修剪等生产性建议。

关键词:林苗两用林;栽培现状;建议;无为县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13-02

无为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8′48″~118°21′00″、北纬30°56′21″~31°30′21″,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分为西部低山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国土面积20.22万hm2。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平均气温15.8℃、降水量1200mm左右、无霜期为242d、年日照时数为2035h。全县林业用地39266hm2,其中有林地30600hm2,活立木蓄积193.1万m3,森林覆盖率14.18%。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因人为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西部丘陵岗地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国外松、毛竹、枫香等,东部平原主要是以杨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

1 栽培现状

2009年完成林改后,无为县林权流转势头旺盛,但林业生产固有的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而不稳等特点,严重打压了造林主体实现可持续经营、达到增绿增效目标的信心,而林苗两用林造林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林业生产长期投入大与短期见效慢难题,2012年以来发展迅速,占同期造林总面积的20%(表1)。

2 存在问题

2.1 水保措施缺失,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计,2012—2016年无为县林苗两用林水灾受损面积累计950hm2,其中通道两侧、村庄四旁、平原滩地3种类型林苗两用林受损200hm2,主要是极端气候等不可抗因素、泄洪溃堤造成涝灾;而丘陵山地因水灾造成750hm2新造林地不同程度受损,则与整地方式不当、水土保持措施缺失有直接关联,受损情形表现为:暴雨冲刷造成苗木倒伏、缺棵断垄、损毁林道作业道、土壤重度侵蚀等,水土肥流失严重[3],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还淤塞水库塘坝,引发社区矛盾。

2.2 生产方式落后,同质化程度高 2010—2012年省内外各类苗木达到销售量和价格高峰,受市场拉动及森林增长工程等政策刺激,无为县苗木花卉面积急速扩张,林苗两用林也于同期作为新型栽培模式应运而生。由于无为县苗木花卉业起步较晚,投资主体主要是没有苗木花卉经营经验的农户、造林大户、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苗木类型同质化,生产方式落后,品种低端,规格单一,缺乏特色[4]。

2.3 选地选种不当,不能适地适树 按造林地域调查,无为县林苗两用林均不同程度存在选地选种不当、不能适地適树现象,以丘陵山地林苗两用林为最,平原滩地林苗两用林次之。由于常绿乔木、大规格苗木或生长期移植、长途运输等一般都须带土球,丘陵山地大量栽植的香樟、桂花、广玉兰、女贞及混交的红叶石楠球、茶花、杜鹃、檵木等苗木,常因土壤质地导致无法起球或土球易松散,造成滞销;我国涝害以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最为严重,占全国受灾面积3/4以上,无为县沿江平原滩地林苗两用林栽植的广玉兰、栾树、石楠等树种,在多雨年份和雨量集中的月份常出现大面积渍害、涝害甚至成片死亡,损失严重。

2.4 经营管理粗放,偏离两用目的 幼林抚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保证林用、苗用林木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按树种搭配情况调查,除经济林混交绿化树种类型管理较细致外,用材林混交绿化树种等其他3种类型普遍存在重栽轻管、管理粗放现象。一是土壤管理跟不上,缺水缺肥、杂草丛生,幼树早衰;二是树型培养不及时,对林苗两用林特点与一般造林的差异缺乏认识,忽视幼树整形修剪,导致主干高度、冠幅、冠形达不到林苗两用要求;三是幼林郁闭后移植不及时,密度过大、苗木纤弱,既难以成林出材,又不易出圃绿化。

3 发展建议

3.1 明确经营方向,选好主要树种 发展林苗两用林,必须以增加森林为主要目标,坚持以造林为主、兼顾培育苗木的原则,其经营方向应是以用材林作为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以绿化苗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丘陵山地林地上,主要树种或上层乔木,应立足乡土树种,如黄连木、枫香、乌桕、朴树、楸树、栎类等,加密栽培,林苗两用;或带状混交含笑、杜鹃等花灌木,复合经营。广玉兰、女贞、桂花、紫薇等树种主要用途是绿化而非用材,其纯林及混交花灌木模式本质上是苗圃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林苗两用林,只适合在通道两侧、村庄四旁等非林地上造林,不宜在林业用地上广泛种植[5]。

3.2 把握技术规程,做到适地适树 林苗两用林中乔木林树种造林株数不得大于《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规定的最大初植密度的3倍,灌木林造林株数不得大于《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规定的最大初植密度的4倍,营造的苗木最大胸径不得超过15cm,且不得栽植截冠苗。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营造与天然植被保护相结合,在坡地上整地造林,应当采取修建保水保土设施、保留次生植被带、开展立体复合经营等措施。全垦整地仅适用于坡度在15°以内的造林地,且需在造林地块边缘与农田之间,在山顶、山腰和山脚部位保留15~20m宽次生植被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的一项基本原则,直接决定造林成败与否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大小。应优先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根据耐水耐旱等生态学特性,选好造林树种。

3.3 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质量 无为县林苗两用林格局已基本定型,面积扩展空间有限。当前主要任务是提升现有林分质量:一是加强抚育管理,特别是整形修剪,培育良好树型,做到主干通直、枝下高合理、冠形饱满;二是对密度过大的郁闭林分分期移苗出圃,或用于市场销售,或用于新造林地,实现林苗两用目标。

4 结语

一直以来,在绿化市场上,培育周期短的灌木从品种到数量并不缺乏,缺的都是大规格乔木,高大乔木需求旺盛,价格优势明显。但传统的大苗培育,大多在苗圃地开展,存在圃地资源有限、市场需求波动大、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制约因素。采用林苗两用林新型造林模式,既可培育大规格苗木择机销售,又能郁闭成林增加森林,是合理保护利用林地资源,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向。当前,无为县林苗两用林发展势头较好,今后应立足乡土树种,注重抚育管理,努力提高苗木和林分质量,做到增绿增效。

参考文献

[1]何舜平.对林苗一体化新型造林绿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林业资源管理,2010,3:6-9.

[2]柴茂林.用林苗一体化的思路来建设大规格苗木生产基地[C]//浙江省第二届林业科技周科教与林业产业论文集.2010:179-183.

[3]黄成标,梁宏温.不同林地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以不同整地马尾松幼林地为例[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1:46-51.

[4]骆文坚,孔伟丽.浙江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0,30(2):77-81.

[5]曹仕波.全椒县林苗两用林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76-177.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无为县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作品赏析(8)
作品赏析(3)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3)
作品赏析(9)
作品赏析(5)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