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7-07-25梁宁
梁宁
【摘 要】本文提出在当前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根据高职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革措施为: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构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建设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等等。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 高职 环境监测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59-03
一、改革背景及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和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重点放在校内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对于社会综合资源的关注和利用相对不足;高职院校往往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及校园网带宽等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多,但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限制了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大多教师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广和创新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难以激发和维持。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除进行课堂学习外,课后还可以实现网络自主学习,进行在线测试、答疑、讨论协作等学习活动。因此,课程内容能否吸引学生主动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是成功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一步。据此,为了让教学内容更符合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内外一些职业院校尝试通过将岗位、课程、职业资格认证、竞赛相互融合的方式来改革课程教学,从而更好地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直接与企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对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而近年来,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借助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促进专业教学和激发学生潜能,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课、证、赛、岗”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已在商务英语专业、会计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国贸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等专业尝试和开展,而在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应用尚未见有相应的报道。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是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对环境监测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为了保证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实施,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内容落实到授课计划中,将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真正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提高今后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将是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一种新尝试,也是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二、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和学生考证、竞赛相结合,强调岗证一体、课证融合,构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结合更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环境监测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内容保障。同时,确保学生通过混合式教学学有所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此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扎实的环境监测技能,为社会输送高技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技术人才。
三、改革措施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照当前环境监测相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依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组织和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模块化(详见图1)。根据环境监测行业工种考证的类别对环境监测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将环境监测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不仅让整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技能要求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还能使学生在掌握一个完整专业模块的内容后具备报考相应工种技能鉴定考试的能力。
同时,在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补充教授新的测定方法和监测技术、行业标准等,淘汰过时和陈旧的知识。优化教学课件,完善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从而实现网络互动教学、网上答疑和练习、在线测试和讨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等,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自主学习,为环境监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而为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
紧密联系岗位能力、技能认证、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实施“理论和技能相互融通,课、证、赛、岗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和改革建设,全方位推动环境监测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将环境监测各工种的考证要点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和“大气环境監测与治理技术”赛项的竞赛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模块与职业岗位、课程体系与考证培训及竞赛训练的完美融合,使混合式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更为有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建设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学习中真实体验实际工作过程,使其掌握更多的职业岗位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构建系统的“实验—实习—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和实习、考证培训、技能大赛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中,根据实际条件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认知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当前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接轨,同时结合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续课程开展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
在课程改革中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必须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环境监测技能水平,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的企业用人标准。因此,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支持、技能培训、实训教材编写、校内授课等合作方式,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由单一的用人单位角色转变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实现校企同育。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实操机会和了解工作岗位职业要求的机会,学校为企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学校也在深入的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标。当然,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建设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装备水平先进、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五)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技能水平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要求任课教师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前往监测企业、分析仪器公司进行学习和培训,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分析仪器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行业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
四、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结合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这是保证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基础。但教学资源库及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制作技术。教改团队需要拥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微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经验,才能够满足混合式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要求。
第二,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开设与岗位实习、考证培训、技能大赛密切相关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改团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岗位能力要求以及知识体系,还需对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点进行有效归纳,并在实验设计与考证项目结合上进行反复地实践、探索和讨论。同时还要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内容和要求进行深入的解读,具备丰富的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经验。以此才能实现“工学结合”的原则,更好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修订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性强的实训项目,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协作能力等,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行业竞赛和企业工作岗位体验。
第三,结合后续课程和监测环境设计综合性及开放性的实验项目。授课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后续相应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环境,才能确保实验项目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拓展性。
第四,构建符合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需要深入到典型环保公司、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知识、素养、资格证书需求,并通过咨询环境监测行业的有关专家,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全面分析,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制定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五、结语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将会从增强教学内容的外在吸引力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两个方面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的动力。首先,通过优化多媒体课件,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从增强教学内容外在吸引力的作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职业资格考证及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取得成绩和学分,而是在掌握技能知识的前提下,既能掌握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和要点,为顺利地考取职业资格證打下更好的基础,又能具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在技能竞赛中争取更好的成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以此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建立起一个“课、证、赛、岗”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的新体系,为环境监测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教学内容保障,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增强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升将来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所需的适岗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
[2]凌越.高职院校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
[3]韩艳丽,贾君,曹正,等.“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
[4]王虎,王春梅,赵秋利.环境监测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作者简介】梁 宁(1983— ),女,广西钦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与治理。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