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2017-07-25王莹
王莹
【摘 要】本文分析“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索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提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应坚持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面向部分学生做好干预工作,同时做好危机的善后工作。
【关键词】治未病 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16-02
强化学生管理和服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迫切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建设项目,也是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大背景下的主动作为。但相比于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复杂,其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较薄弱,逃课、酗酒、网络成瘾等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学生工作的核心应该更注重个体内部的系统塑造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积极品质,发挥其主动性,强调“生成性”,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方式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由小范围、阶段性矫治变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原则。“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既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传变途径,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瘥后防复”,疾病初愈之后,及时采取适当的善后治疗并加以有效方法调养,从而补养正气,促进尽快痊愈,进而防止原病复发或者变生他病。其实质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的扩散,避免和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危害,进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针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而言,说明日常保健远比等到生病才被迫就医更重要,同时,“治未病”思想也代表一种哲学思想体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能融入“治未病”思想,以“发展性”和“生成性”为主要目标,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二、“治未病”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未病先防”,强化学生工作的预警机制,是学生工作体系的根本。按照“无病时重在预防”的中医理念,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应以预防为“龙头”和根本,增强学生自身免疫力和各种积极品质,从而减少学生违纪、事故及其他危机事件的发生,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1.夯实基础,做好预警机制的组织架构。学生预警体系顶层设计应以学校分管领导负责,构建以学工处为牵头单位,以系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纵向网络系统和以教学系统、学工系统、后勤系统、安全保卫系统等横向网络系统相交织的网络。预警系统应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生源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合理界定系统层级的职责,明确预警工作的内容,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纵横交错、上下贯通、运转顺畅和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组织体系,整合各种资源,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效保障全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实施。
整体而言,高职预警系统应至少包括四个子系统:学业预警、心理预警、行为预警、经济困难预警。学业预警是以成绩为主线,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座谈、班会等方式了解,个别问题可以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学生个人反映,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心理预警,可以通过心理普查、学生老师反映、学生个人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并及时给予疏导。行为预警,主要通过教师反映、同学反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是否存在逃课、网络成瘾、黄赌毒或其他违反法规校纪等不良行为,并及时予以劝说或纠正。经济困难预警,可以根据学生日常消费、低保证明、精准扶贫家庭证明或个人申请等方式来了解,同时可以向学生宣传提供各种资助政策。这四个子系统间也是盘根错节、相互交叉互有影响的。
2.大展手脚,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与高职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宣传工作,打造品牌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主题班会、舆情监控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常识教育活动,如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管理等;开展各类政策宣传活动,如国家资助政策、专本衔接政策、专升本政策、发展党员政策及程序、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等;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或演练,如火灾逃生演练、防止校园贷宣传活动、预防艾滋宣传活动、拒绝黄赌毒等。应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台、櫥窗、展板等传统媒体和易班、微博、微信、学生班群号等新媒体的作用,发挥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的骨干引领作用,发挥学朋辈教育的特殊功能,在学生中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受到积极环境的熏陶和渲染,自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既能开阔高职学生的视野,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又能提高个体内部的系统塑造能力,增强其“免疫力”。
3.见微知著,识别并多关注“易感人群”。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渐变过程,同样,学生违纪违法、网络成瘾、校园贷等不良现象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注重细节,要有爱心,有敏感之心。学会识别并多关注学生群体中的“易感人群”。
学生管理人员应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在日常工作中应多留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课外活动等情况,多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学生工作者要主动走近学生,多进宿舍、勤观察、勤记录、多聊天、善学习,识别“易感人群”,多关注学生群体中那些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性格孤僻、偏激、极端自卑、长期独来独往、夜不归宿、经济贫困、学业困难的学生,并有根据地挖掘问题的关键点。
一般来说,“易感人群”学生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处于互相牵制之中,既可能朝病态发展,也可能往健康的未病状态回归,也就是说发展性的力量与问题性力量可能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经常利用心理咨询、个别访谈、联系家长等方法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行为动向,辨识、评估个体属于“易感人群”的某类状态及风险,并提供相应的个体、系统、全程、特定的服务发挥辅导员的思想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内在动力,防止由“未病”演变为“有病”。
(二)“既病防变”,及时对“问题”进行矫治,是学生工作体系的关键。“未病先防”的视角是事前预防,是向学生“灌注希望”,增强学生个体内部动力的塑造;“既病防变”的视角是事后修补,防止问题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修正缺陷。笔者认为,这两种导向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都是必需的,就像生理上讲的体内同时存在益生菌与有害菌,应根据身体和疾病的不同进展情况进行治疗。
1.防微杜渐,及时把“轻微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按照“初病时重在早治”的理念,应该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样,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防微杜渐,摸清情况,掌握实情,充分重视异常事件的细微信息并迅速作出处置,进行疏导,防止由小变大,由轻变重,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同时准备好处置预案。
2.当机立断,及时把“严重问题”阻截在限定范围内。按照“重病时重在防传变”的理念,应该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当机立断,马上处理,控制事态,防止消极事件本身继续恶性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事态的影响范围,做好其他学生的安抚工作,防止情绪传染事件发生,防止集体恐慌或者集体愤怒等。
(三)“瘥后防复”,采取有效的善后措施,是学生工作体系的关键。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处于危机的个体、学生群体,甚至是辅导员,都或多或少会产生各种后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具体的可见的,也可能是心理上隐形的不易发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对相关人员带来持续伤害。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应具备“病愈后重在防复发”的忧患意识,在弥补后果、消除影响的同时,一方面继续完善相关防范机制,及时查找和修补管理漏洞,杜绝危机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安抚相关人员的情绪,做好情绪的疏导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漏洞的修补一般比较重视,但对于相关人员情绪的安抚,很多高职院校做得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既要注重对危机所造成的实际伤害进行弥补和修复,更应该注重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讲究艺术,注重心理疏导,引导当事人适当宣泄,走出心理误区,引导其他学生群体增强心理安全感,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希望”“乐观”“韧性”“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塑造学生内在动力系统,防止事态反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面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可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做好日常监控和科学预警,对全体学生进行预防宣传,以杜绝不良行为,避免引发不良后果,预防危机的产生;“既病防变”,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防范危机事件的二次恶化和广泛传播,控制事态发展;“瘥后防复”,做好危机的善后工作及防止复发。归纳起来看,三个阶段的重点工作都体现在一个“防”字上。在整个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挖掘,帮学生塑造內部动力系统,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依桃.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治未病”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5)
[2]于博瀛.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3)
[3]陈翔.论“治未病”思想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御体系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3)
[4]程茂雨,李正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5]胡丽伟.基于“治未病”思想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3(6)
【作者简介】王 莹(1981— ),男,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