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皮克记忆理论在陈述性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25赵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性知识概念图学习策略

赵虹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172)

摘要:高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就是知识的讲授和记忆。因为记忆方法和学生个体差異,存在着各种记忆问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针对记忆的问题,从卡皮克记忆理论中“提取大于重复”的方法出发,对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提出了各种具有可行性的策略,从而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卡皮克理论 提取

一、“以学定教”理念下的学生记忆调查

教学实践中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讲过多少次,学生为什么总是记不住?”学生们也存在相同的困惑:“背了好多遍,总是忘记。”学生的记忆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学生是怎么对知识进行记忆的?什么样的记忆方法才是有效的?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结构是如何运作的?和哪些因素相关?有效记忆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这是认知心理学内容,也是学习与记忆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高中政治课堂中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记忆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大多数学生对记忆本身缺乏科学的了解,缺乏元认知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学生不能对记忆做出准确判断,比如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记忆,需要花多少时间,何时需要复习等,因此也就无法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记忆方法单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把重复识记当成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之一,“重复成诵”的现象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人的机械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进入高中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采用这一记忆方法,其结果是效率底下,事倍功半。

其次,少部分学生能够采取一些辅助记忆的方法,比如关键词、概念图、知识结构图等,这是对知识进行提取。但是,学生如果仅仅是完成了概念图或者是列了提纲,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记住,实际上却没有形成记忆的保持。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再次利用尝试回忆的办法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学生的记忆保持效果将大大增强。但如果只是让学生翻看已经写好的概念图、知识结构图或学习材料,其记忆效果几乎没有改善。这一点与卡皮克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这提示我们,需要对记忆进行重复提取而不是重复的细化学习,来促进记忆的保持。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没有或者很少关注到学生记忆的保持。教师往往只关注如何把知识讲清楚,过分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组织,缺少或者没有系统而持续地指导学生的记忆。特别严重的是,相当多的老师用自己对知识的重复讲授代替学生的记忆再现和提取,学生丧失了自己对记忆进行提取的机会,导致记忆的无效。

二、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这一基本过程对应的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对某一信息的编码是首要环节,它影响着储存的质量,而编码和储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将来需要时能够正确地提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编码往往被认为是“学习”所赖以产生的阶段,而提取则容易被认为是对先前编码效果的检验。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测试也往往被人们看作是对学生的测量和评价,同时兼具激励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系统积极发展的功能。从2008年以来,大量的记忆实验研究表明,提取除了能考查记忆保持之外,这一过程本身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即学习者在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同时将改变记忆的表征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杰弗里·卡皮克比较了基于提取的学习策略和基于编码的概念图策略在促进有效学习上的差异,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提取比编码更重要”。我们知道,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有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这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学习策略。根据卡皮克的结论,这些策略中,复述是促进记忆效果最好的一种学习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如重复学习、细化学习等,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没有复述和重复提取这种手段在记忆的保持上效果大,即学习或记忆过程中的提取环节对于促进知识保持有更重要的作用。即,在相同时间内,针对陈述性知识,“学习+反复提取和测试”的学习安排比“学习+学习”的组合更为有效,更能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卡皮克的这一结论,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记忆和提高个体的记忆效率提供了有力证据和途径。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记忆方法越丰富的学生,其记忆能力越强;第二,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即“编码”)是有效的记忆策略,但必须与“提取”策略(复述或者尝试回忆策略)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记忆保持;第三,记忆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者能否意识到提取策略的重要性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元认知方面的研究。它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倾向于进行自我测试。这不仅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且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从学生和教师的两个角度解决学生的记忆问题。

三、卡皮克记忆理论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及其实例运用

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交互的过程,记忆的问题必须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只有当我们更科学地设计课堂,充分利用卡皮克记忆理论在陈述性知识中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针对陈述性知识,重复提取的教学策略有哪些?从教的角度来讲,课堂提问是促使学生尝试回忆知识的最普遍的传统方法。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挑战性较弱,且能够被提问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设计更多挑战性的教学情景,可以更多地采纳复述策略。比如用多角度的概念图、关键词、知识树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归纳和再现,是能够让所有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手段。学生用这一方法,把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结合,把新知识经过“同化”和“顺应”纳入个性化的认知结构中,通过对不同知识进行整合,实现记忆的有效提取和保持。这个过程既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思维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好方法。其次,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图或者学习提纲,让学生纠错。学生在填空和纠错的过程中,自然进行了知识的提取。此外,定时定量完成任务,同伴互助,相互抽查和纠错等,多种促进记忆的方法有效结合,对学生记忆保持效果十分明显。

从学的角度来讲,加强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知识的记忆问题,主动采用适合的记忆策略,主动进行自我测试。学生在尝试自我不断重复测试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和信心,形成关于记忆的良性循环。很多时候,学生缺乏的不是努力和动力,而是途径和方法。系统传授知识体系和反复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防止学生对这一任务感到枯燥和困难,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交流和展示活动,有效推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金字塔学习理论”研究发现,“小组活动”和“教给别人”对知识的记忆效果都比较明显,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由于有了预设任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大量知识的反复提取,又能够实现同伴中信息交互,达到记忆提取和保持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伴反馈,互助竞争”的方式让学生在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体会,将个人学习经验和知识点进行牢固链接,改变课堂靠老师一味讲解和灌输的方式,消除学生不断接收信息但记忆保持时间短的弊端,以增强记忆和学习的效果。

卡里皮记忆理论在政治课堂的实例运用:

高中政治经济模块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知识目标上,要求理解我国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其中,“是什么”属于概念解释的陈述性知识,其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相关知识(什么是公有制,地位是什么,形式表现,及各自作用,主体地位的体现,如何增强主体地位)是重点,同时,掌握和辨识不同所有制的特征。从能力目标上看,需要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逻辑关系,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经济路线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树立各种所有制经济合法经营、平等竞争的观念。

针对“不同的所有制”“公有制主体”这部分陈述性知识,按照“学习—反复提取”的步驟和方法,在进行概念解释后,重点落在提取的步骤上。通过具体的“老王卖白菜”的案例如图,辅助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后面的陈述性知识提取进行编码的准备。

按照“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提取”的步骤,对知识的记忆着重通过反复提取的方式来呈现。比如,通过填空方式完成学案—通过课堂判断测试的方式完成概念辨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阐述—课后作业中,通过不完整图表对比来进行区分。通过反复提取,掌握各种经济形态的含义、特征、作用。

如果按照“学习—学习”的步骤,即采用精加工学习策略,进行重复学习和细化学习,如,简单的概念重复背诵,主要在诵读或者默记的,或者是进一步的精加工学习,如进一步要求学生课后绘制关于我国经济形态结构的知识概念图,这一过程会丰富或增加编码的过程,获得了已编码知识的详细表征,使得学习内容更具组织化、结构化,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记忆。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分别在两个班级采用了这样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实验对象分别在两种条件下记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内容。一周之后,通过小测试考查实验对象的记忆水平,结果差异明显,班级平均分有9分(满分100)的差异。“学习+反复提取”的记忆效果远好于“学习+反复学习”,事实证明,针对陈述性知识,卡皮克重复提取的记忆理论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有效性远超重复学习的策略,更能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

四、结论和启示:学习策略的性质和课堂质量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学生“主动性”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即学生的内驱力和动力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基础。这往往会导致教师在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时,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无力感。而卡皮克的研究证明,学习策略的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学习的程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编码的学习策略和基于提取的学习策略,对记忆产生影响的性质显然不同。

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采取重复学习的策略。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如果学生反馈的作业情况不好,或者课堂反馈不理想,我们会误以为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经常会使用反复讲解的办法。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重复的细化学习,对已经掌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时间浪费;对于一知半解的学生而言,重复学习有利于完善知识,是有效的;对没有掌握的学生而言,重复的细化学习可能会带来枯燥和抵触,如果没有新教的方法,更会导致无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更倾向采用重复学习和精加工学习的策略,容易产生成就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良好估计。而包含测试的学习过程则可能使学生体验到挫折,自我感觉较差。这种“感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偏好。实际上,我们惯常采用的策略实际上是低效的学习方式或策略。越科学,越有效,我们探索更科学的教与学的策略,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成就高效课堂。学习策略的选择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质量。

当我们把落脚点放在方法和手段上时,也需要重视记忆过程中的主体差异性,重视编码作为记忆的前提所起的作用。只有将记忆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性知识概念图学习策略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方法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原有陈述性知识和溯因推理对小学生科学假设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