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自贸区:苟利国家,不辞深改

2017-07-25任蕙兰

新民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科创上海改革

任蕙兰

“希望上海的同志们继续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给予关注。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关键要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突破口。”在5月8日中共上海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市委书记韩正点明了上海自贸区建设所承载的改革意义,“上海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

今年4月,辽宁、浙江、重庆等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从最早的一枝独秀,到后来的四朵金花,再到如今11个自贸区组成的创新雁阵。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在不断推进,但不变的是,上海始终在雁阵中奋力“领飞”。

“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为国家战略探新路的使命感,支撑着上海不断推进深改试验,上海“敢为人先”积累的经验,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了养料。

3年半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理念和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等37项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34项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长江流域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分阶段有序推广实施。跨境融资、利率市场化等23项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

继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花开全国”,上海又接了一个个改革“食蟹”任务,成为“营改增”、司法、公安、教育、医药卫生、群团等中央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已是全国承担改革试点任务最多的区域。

中央对上海“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期望,上海正在践行。改革需要剥除利益羁绊,解开市场枷锁,唯有为国谋虑的胸怀和担当,才能直面深改压力,做出突破贡献。

改革“苗圃”开花,市场蔚然成林

在中共上海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韩正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建设自贸区“三区一堡”的目标意义——“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这是今年3月底,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的新目标,标志着上海自贸区升级为3.0版。

在“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细分目标中,全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现“证照分离”关注度颇高。

在合欢路上的浦东市民中心,一兆韦德公关部经理忻勃指着浦东网上政务大厅的页面,向媒体解释设立企业的流程。作为外资企业,一兆韦德现在通过“全网通办”设立分支机构,一次都不用跑窗口。

“前期直接将材料扫描进电脑,网上申报,等预审通过后,把原件快递过去,工作人员审核后,会把许可证和材料再快递回来,从预审到拿证仅需5天左右时间。”忻勃说。之前设立分支机构总要跑个两三次窗口,如果材料不齐还要多跑几次,现在彻底告别来回折腾的麻烦。

自4月11日起,浦东新区试行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2017年年初浦东梳理汇总了企业登记、金融贸易、食品药品、卫生、文化等14个部门业务,涉及企业市场准入要求办理的营业执照及各类许可证共104个区级事权的审批事项,通过浦东新区网上政务大厅提供全网通办服务。其中74个事项实现“网上全程一次办成”,30个事项实现“网上申报只跑一次”。

这一“精细改革”切口不大,效用却不小,切实让企业市场准入的门槛更低。“全网通办”是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系列成果的—环。

上海自贸区建立和扩区以来,率先开展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了市场准入领域的“先照后证”,也就是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需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但企业获得商事登记主体资格后,要实际开展经营业务,还存在办证多、办证难等问题。2015年底,上海浦东新区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主要是聚焦办证环节,通过采取改革审批方式和加强综合监管,使企业办证更加快速便捷。

很多看似“碎片化”的改革,都是在“证照分离”这条主线上串起的珍珠。

上海市副市长陈寅代表在党代会分组审议会议上举了一个例子:企业在自贸区办营业执照流程很快,但以前在查名这个环节要耽搁十天半个月。因为过去人工查名效率低,一个处五六个人负责核名,加班加点也难以满足广大企业需求。

现在人工查名改成了电子查名。上海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处开发了网上名称自主申报系统,企业可以通过市区两级网上政务大厅、上海工商等多个线上企业名称申报入口,实现企业名称在线检索和申报,系统自动推送短信告知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

今年以来,“证照分离”改革持续释放红利。3月,上海在自贸区率先试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企业只需一次申请、一次审批,就能领到一张包括多个产品类别的许可证。5月,上海市质监局把工业产品的“一企一证”改革试点复制拓展到食品领域,同时释放的大招还有:试点取消许可审查中的发证检验环节、对信用良好企业新发证实行“告知承诺”等。

“综合改革试验区方面,我们新一轮的证照分离改革要加大力度,扩大改革覆盖面,增加市场准入许可证的事项。”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陆方舟代表说。

“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是“三区”中的另一个目标。在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中,上海自贸区3年半交出的答卷上,一系列数字颇为亮眼:

90%左右的国民经济行业对外资实现了准入前国民待遇,超过90%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上海口岸95%的货物申报、全部船舶申报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平台用户近5000家,服务企业17万家;上海自贸试验區入驻持牌金融机构817家,占全市的53.9%,共有51家金融机构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6.5万个,自由贸易账户业务涉及126个国家和地区、3.2万家境内外企业。

成绩之下,上海还在不断自我加压。未来负面清单长度能不能更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能不能涵盖更多部门?这些设想牵动人心。

除了大刀阔斧缩砍负面清单,细化集成、聚沙成塔的改革举措也有助于营商环境优化,让企业很有获得感。上海4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共33条,涉及了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国民待遇、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等外资企业普遍关心的各个领域。其中“便利外籍人士来沪工作”政策放宽年龄限制,“重点企业首问联络员制度”为企业提供第一时间、第一责任人“一门式”服务等等“接地气”内容,广受外企点赞。

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政府的主动作为,“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是“三区”目标中最后一项。浦东新区一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显著,全部取消了64项地方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陆方舟介绍,浦东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重点加強“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进“三全工程”,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通过政务云体系建设,实现各领域监管信息的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

3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新注册企业4万家,超过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前20多年总和。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民营企业占比已达到88.77%。区内企业的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额累计达2.38万亿元,在上海市占比达到42.2%。这些数字反映出制度创新是驱动经济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带一路“桥头堡”正成型

《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提出,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越来越多企业站上了桥头堡,扬帆起航。

上海电力继2014年收购马耳他D3电厂之后,2016年底再度收购巴基斯坦KE公司,发电装机容量224.3万千瓦,约占巴基斯坦总装机容量10%。华谊集团斥资100亿泰铢在泰国罗勇工业园投建的橡胶轮胎制造项目。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在孟加拉国的纺织产业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上海企业的身影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市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泰国、阿联酋、老挝……

除了单兵作战,还有“组团出击”。上海企业投资开发的印尼青山产业园已成功纳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过3年多的建设,青山工业园依靠镍矿冶炼工业的带动,在赤道附近的偏僻之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产业城。

来自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达5535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比重达到20%,占全国比重约8.8%;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累计143个,备案中方投资额超过36亿美元;新签工程承包项目合同额89亿美元,同比增长66.5%,占全市比重75%。

“上海很多国企在亚洲市场已经深耕了十几年,在‘一带一路市场积累很深。以电力行业为例,最初上海企业作为工程承包商,为亚洲国家建设电力设备,逐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从前期投资、设计规划、建设到后期运营,因为很多国家没有运营电力设备的人才和经验,经常出故障,所以由上海企业运营5年到10年。”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代表说。

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完善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途径。上海纺织集团联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动了“苏丹新型纺织产业园”项目,到非洲种棉花、到东南亚和南亚建加工基地、到新疆投资工业园,企业借此分享了全球要素市场的红利。

“上海企业‘走出去的目标不仅有亚洲市场,还有欧美市场。一些发达国家基建开发较早,现在到了重新建设的阶段,他们在招标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制造业技术,比如地铁、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中标率很高。”尚玉英说。

很多中国企业把海外并购作为提高技术、扩展市场渠道的途径。上海对外投资总额在全国城市排在第一,其中70%属于并购类。企业在全球投资品牌、渠道等高端要素,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进行全球布局。

自贸区的金融制度创新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很多企业在跨境融资过程中享受到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监管创新带来的便利。“上海全市对外投资70%是从自贸区出去的。”

举个例子,如果企业从境内融资去海外并购,一头是人民币负债,另一头是外币资产,会导致币种上的错配,加大企业的交易成本。如果选择跨境融资,根据原来的外债管理办法,企业从海外融资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时限难以把控。

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为企业解开了并购融资的枷锁。2015年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印发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模式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全面放开区内的本外币境外融资,鼓励区内企业在区内或境外融资。

“这项政策使得自贸区内主体直接对接国际市场的资金。原先企业必须获得审批,拿到借款额度才可以在海外融资。在新政策下,区内企业按照它的资本比例,对应融资杠杆率来计算出融资规模,无需事前审批。企业借款以后通过系统报到我们的信息监测系统中,人民银行可以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央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副主任施刑娅说。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大步快走”,但相关法规的完善进程未必能赶上企业的步伐,为了不让滞后于实际发展的规则成为企业并购融资的束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便利,上海银监局推出了“创新互动机制”,获得不少企业点赞。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介绍,该机制引导、支持和规范辖内银行业机构借助自贸区的试验平台,针对监管规制未及覆盖或规定不清晰的领域,通过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以“监管无异议”的形式实现个案突破,鼓励机构自主创新、先行先试。

比如企业在海外进行股权并购,前期需要收购市场上的股票,按照我国现行的并购融资的办法,这个阶段不能获得融资。“我们借助创新互动平台,参照国际案例,利用FTN账户在并购前期为企业提供了并购融资,打通了企业并购的全过程。”建设银行浦东分行行长齐红说。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表示,“走出去”既要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上海将建立人才、金融、信息、纠纷解决、综合等五大服务体系,保证企业能够顺利出海,在东道国进行建设。

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李军介绍,上海自贸区还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投融资服务中心。具体来说,包括鼓励上海金融市场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的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开展深度合作,互联互通。支持境外机构和企业利用上海的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强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合作,吸引沿线国家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和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支持优质境外企业利用上海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除了企业上市以外,目前更多的可以利用债券市场来发展。”3月16日,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就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了10亿元的“熊猫债”,用于采购中国国内的设备。

改革与创新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自贸区要强化区内改革同全市改革的联动、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

在本次上海党代会上,韩正书记提出全面深化自贸区改革开放时也强调,强化改革创新联动和辐射带动,完善自贸试验区改革与全市重大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机制,放大政策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正是自贸区改革与科创中心联动的一个缩影。该中心是海关、国检等部门在张江设立的专门监管区域,将机场货站和监管仓库功能延伸至张江,进口货物到达空港后可经过快速通道,直接监管运输至张江跨境科创中心进行分拨理货。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王靖说,张江跨境科创中心由海关、国检派员入驻,实现了关检合作“三个一”,即一次申报、—次查验、一次放行。企业免除了往返于海关、国检的机场查验点的折腾。

一直以来,自贸区制度创新红利持续辐射张江科创企业。在海关31项创新制度中,目前已有80%的政策在张江、金桥等地区复制推广,受益企业超过300家。上海国检在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率先试行了进境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权责清单、进出境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正面清单和免于核查输出国或地区动植物检疫证书清单。

利用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科创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出也变得更容易。比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和生物医药合同生产(CMO)两大突破,推动了创新药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产品,研发企业不用再忍痛“卖青苗”,同时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转化平台。

在科技金融服务层面,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金融要素市场聚集,多渠道地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问题。

上海银监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沂代表认为,“上海在科研能力、法制建设、先进制造业积累、人才素质等打造科创中心的要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上海进一步提升科创能力,要做好科创中心和金融业结合这篇文章。”

比如在科创企业孵化阶段,除了依靠PE、VC“输血”,上海自贸区率先试验的银行“投贷联动”也是一种途径。

投贷联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银行、风投等具有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要求的金融机构,组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一起来满足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

“狭义地理解,同一个机构比如商业银行既投又贷,广义的投贷联动,商业银行能够跟PE、VC机构紧密地合作,充分地借助于各自的信息优势、管理优势,形成一个合力,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上海銀监局人士表示。

2015年8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银行业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上海银行业提高专业化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进—步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搭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眼务平台,建设“创投型”信贷模式和“区域版”投贷联动模式。2015年末,上海自贸区辖内9家银行以“投贷联动”模式为105户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余额10亿元。

向小微型科创企业“输血”,对于严格控制坏账率的银行来说是个不小的突破。“银行能改革的就放到自贸区改革,利用自贸区口子进行自我革命,改变激励方向,服务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银行业也要有所突破。”韩沂说。上海自贸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多成为所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引领创新转型的平台。

自贸区成立3年半以来,金融改革助推创新创业一直是发展方向。截至2016年5月末,在沪主要银行共为518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授信余额687.94亿元。去年年底,央行上海总部将自由贸易账户开立的主体资格拓展到上海全市的科创企业,支持上海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日渐聚集的金融市场要素也在助推科创中心“起跑”。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吴清代表介绍,“去年上交所的上市企业中,战略新兴产业占了三分之一。证券市场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建设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段超良代表则提出,“上海应把握北京去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机会,吸引更多国有银行总部到上海发展。”金融的助力作用将深入到科创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猜你喜欢

科创上海改革
上海电力大学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上海之巅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