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疗一疗”写作

2017-07-25韩化凯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文章教师

韩化凯

自古以来写作就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宋朝的周敦颐曾经说过“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孔子也曾经探讨过这一问题。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意思就是言语用来表达意愿,文采用来完备语言。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传播到远方……

一、“望闻问切”析现状

学生的作文就好像一位卧病在床的患者一样,要想得到痊愈、生龙活虎,需要找到发病的根源。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们不妨从源头上去发现学生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的文采和思想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笔者在此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写作灵感的培育问题,争取使学生在学习中尽快地破除所谓的感情上面的顽固“硬壳”。

学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没有太多的人生感悟,缺乏新鲜信息的搜集与积淀,使文章写作空洞无物,乏善可陈。即使能够写出一篇还不错的文章,也往往是陈词滥调。例如,一旦写关于温情的话题,学生往往会写生病了,母亲是如何照顾自己;下雨了,老师在雨中为学生打伞,导致自己淋雨生病的事情。关于友情,无非就是自己和同学起了矛盾,最后误会解除,和好如初。诸如此类的桥段频繁地出现于学生的文章中,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又如何能够心悦诚“读”呢?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以“气”为主,所谓的“气”,就是指作者的才情气质,也包括文章的感情气质,他还认为“气”分清浊,作品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雅丽清秀,有的风采矍铄、顾盼神飞,而有的又是顾影自怜、悲凉萧索。这样的文气直贯全文,让人手不释卷,击节赞叹。而大部分学生的作品中欠缺这种文者之气,没有形成自己对外物的观点与看法,文章只是简单地嫁接拼凑。这样段与段之间就好像陌生人一样,即便是相遇也仅仅是邂逅,谈不上“熟悉”,更谈不上“心有灵犀,亲如一家”。

再者,曹丕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告诉我们文章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俱进,演奏出时代的声音,这才是文章的意义所在。虽说这一观点略有偏颇,但也有可取之处。一篇文章应当体现出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是,如果作者仅仅只能是在自己的角落里无病呻吟,就与社会相脱节,显得格格不入。白居易也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正是告诉每一个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章中应当做到倾听时代脚步的每一声足音,感知社会脉搏的每一次跳动,演绎百态人生的每一场悲欢离合。

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反映一些过旧的素材或者是囿于肤浅的话题,恐怕就好像丢了孩子的祥林嫂一样,即使诉起苦来,时间长了也会被人所厌烦。陈词滥调或者是假大空的语言论调又如何能够获得别人的青睐?这样的文章,见者避之都唯恐不及,何谈喜欢?学生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思维锁在一个狭小的认知空间中,整天沉浮于题山书海,极度缺乏与大千世界接轨的条件,缺少与外界充分沟通的机会。思想没有源头活水注入,久而久之,再敏锐的目光也会呆滞,再睿智的心灵亦会腐朽。学生被社会、家庭、学校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密不透风的“躯壳”之中,呼吸尚且艰难,又何谈真知灼见,哪来的奇思妙想?

面对这种窘境,别人可以视而不见,避而远之,可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否听之任之,任由学生的文章内容贫乏潦倒,空洞乏味,不招人待见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必须要下大气力去破掉这层坚硬的“壳”,让学生能够破壳而出,见见外面的一切,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医者父母心”,但愿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够让“病中”的“患者”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那么,到底該怎样改善学生的窘境呢?

二、“心病还须心药医”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既然找准了病源所在,那就需要对症下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操之过急。在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写作问题进行论述。

1.读书笔记做滋补,评点批注是高手

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形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我曾经建议学生为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一个名字,增加自己的积累兴趣。比如“半亩方塘”“一米阳光”,长年累月下来,这会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

读书笔记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三种形式为“摘录式”“批注式”“评点式”。虽然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小学来说要重了许多,但是应当让他们养成一种共识:腹有诗书气自华。特别是评点式的读书笔记,最有利于学生积累起平时在脑海中形成的思维亮点,这都是写作的绝佳素材。

我曾经给学生举过一个例子:《水浒》中关于武松与鲁智深两个人物的比较,武松的勇更多是为一己之私,景阳冈打虎是为生存,斗杀西门庆是为兄复仇,醉打蒋门神则是为施恩的小恩小惠。而鲁智深则恰恰相反,他的勇则更凸显于一个“义”,拳打镇关西只为素不相识的卖唱父女,暴打小霸王周通也是因为其逼亲,一个侠肝义胆的好汉跃然纸上。“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文学的积淀,学生哪来的文思泉涌呢?

2.网络信息以强身,灵活借鉴巧融入

随着假期教师远程研修轰轰烈烈地开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音频动画、PPT课件、微课模式渐渐进入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而语文作为传统学科则遭遇诸多尴尬。较为明显的是,如果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直观的图片、音视频会冲淡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构思,使得文学艺术的魅力大减,语言本身的表达效果变得边缘化。

不过,语文教师可以精而少地让学生透过网络这个窗口去接触外面的世界,缩短与外界接轨的时间。我倾向于让学生多浏览腾讯网站上的《中国人的一天》《活着》等类似于社会广角镜的栏目,让学生了解世间百态,去体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以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以一名网民的身份去发表评价,去改编故事,去设计话剧,把学生代入角色中,让他们真真正正地体验到社会中不同角色的悲欢离合。

例如,在今年母亲节,我就请学生浏览了关于一位名叫马晓秋的伟大母亲的组图,这个母亲为了两个身患不同程度的脑瘫与自闭症的孩子,她主动承担起孩子的生活起居。当看到图片上这位母亲早衰的容颜、斑驳的鬓发,我看到学生眼角溢出的泪水。一首《妈妈的吻》及时响起,那天的作文,学生几乎是一气呵成。也许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学生都写出了对母亲的那份真,那份情。

3.名著大家筑根基,“范文模式”少接触

在写作中,学生的思维最初就好像是一张白纸,名家可以成佳作,庸者只会乱涂鸦。在学生没能形成个人风格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看一些所谓的“作文速成”“满分作文指导”,或者是教师急吼吼地否定学生虽然有些幼稚但却不乏闪光的思想,甚至是越俎代庖,捉刀代笔。一旦形成了僵硬的模式,再想挽回,无力回天,因为——思维已死!这种“快餐模式”只會让学生把写作当做一种获得高分的敲门砖,而失掉写作本身的兴趣,一旦成功之后,或许“就此封笔”,未来又能有多少真正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写作中的年轻人?

因此,与其饮鸩止渴,不若给学生真正充足的时间去品尝来自名著大家的“大餐”,让他们真正地突破自己狭小的认知空间,在时空中与作者、与书中人物隔空对话,进行心灵拷问,让自己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启蒙,成就自我,超越自我。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场景,让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成一名参与者。

4.外界环境安心神

荀子在他的《解蔽篇》中提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治国的关键在于了解和掌握真理(即“道”)。人必须靠心才能认识真理,做到专一、不乱,即“虚壹而静”。能做到虚壹而静,则能明察秋毫,万物无不毕现于眼前,当然也就认识了“道”(真理)。文中提出“人生而有知”的观点,即人生来就有认识问题的能力。

可能有人认为,我谈论的这一点有点偏离写作主题。可是每个人不能游离于环境之外而生存,写作更是与环境息息相关。对于学生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良好的环境能够成就人才,而恶劣的环境会扼杀人才。

学生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媒体与社会。良好的家庭是一个学生的坚强后盾。但是在经济社会中,很多家长却疏于孩子的教育,粗放的教育模式往往扭曲孩子的观念。所以,优秀的父母宜当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各级教育部门更应当给学校以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师生以自由的空间。要统筹协调,而不是过度干涉教育本身的发展。频繁的组织各种各样所谓的“模式”“活动”“交流”,让教育一线的师生无所适从,身心俱疲,心尚且不宁,又怎么会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提高认知自我与世界的能力,形成个人写作风格呢?

阳光、雨露,对于一株即将萌芽的幼苗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教育部门,都亟须为他们做出自己的努力。给他们阳光,他们就会灿烂;但如果外面是荒漠与黑夜,那他们的思想之芽、人性之花只会腐烂和凋零。

总之,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们能明媚整个春天;给学生一把钥匙,他们能为我们赢得宝贵财富;给学生一剂写作良方,学生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文章教师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