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生活
2017-07-25王婷
王婷
(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庄小学,江苏南京,210038)
摘 要: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良好品质。课改多年以来,广大教师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欣赏音乐,努力让课堂教学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活,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社会化、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课堂,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
关键词:音乐教学 生活化 感知 表现 创作
我校的“小班化”教育课题是: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这一课题是本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提出的,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努力使音乐融入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显示其和谐、优雅、悦人之美。
一、感知生活中的音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理解音乐,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音乐第一册第二单元《听,谁在唱歌》,意在通过此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知道音乐无处不在。于是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无处不在的美的、以前没有注意过的乐音,鼓励他们从小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闹钟、小碗、瓶子……叽叽、嘀嗒嘀嗒、哗啦啦……当学生们发现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平常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音乐时,个个都表现出十分大的兴趣。我不失时机地加入了适当的节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较难学习的节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音乐的魅力。
二、表现生活中的音乐
低年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爱表现,可塑性和模仿力都很强。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所听到的旋律或节奏,这是对学生音乐素质、技能的一大训练和考验。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课堂上我们可让孩子模仿用人声、乐器等模拟表现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学生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体验音乐的情感。
我在指导一年级学生欣赏乐曲《嘎嘎小鸭子》时是这样安排的:事先我让学生观看有关鸭子的影片,并让学生注意观察鸭子走路、拍翅膀、吃东西时的形象及声音。课上我先采用图画结合讲故事的方法,从直观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然后引导他们通过动作来体会音乐的情绪。我设计了“鸭群集合上路”的场景,我扮演的鸭子妈妈走在最前面,所有的学生模仿鸭子走路的姿势跟在后面,他们随音乐节奏有力地踏步前进,边走边高兴地说“嘎!嘎!嘎!嘎!”,充分感受到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学生随音乐节拍自由表演。通过引导学生用动作对比来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不但使低年级小学生感到欣赏音乐充满了乐趣,而且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力度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有了初步的理解。虽然孩子们的创编简单,但无不闪着孩子们的智慧火花。我充分肯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音乐也很美,让学生对音乐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作生活中的音乐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低年级学生,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缺少床创编的经验,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不少老师们往往会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说唱童谣》单元有一首《捏面人》,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在创编童谣时,因为孩子小,很多字词不会写,所以一开始班级内有大部分孩子没有完成。课后找孩子聊过后,我发现,其实孩子们对于童谣创编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不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直接创编呢?在后面的几个班的课上,我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引导,让他们在伴奏中直接说唱出创编的歌词。其实这些语句早已在他们接触这些动画时就存在于脑海中了,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意料,在伴奏中,很多人有节奏地说出了自己创编的歌词。
对于低年级孩子不是不能创编,关键是老师如何引导。特定的生活情境,努力将学生的生活經历与教材结合,学生们的表现将带给老师无限惊喜。把对生活中的音乐素材进行创造活动融入课堂,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有着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伴随人们终身。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说过:“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有音乐。”我们要尽量让音乐课堂生活化,学生生活音乐化,相信音乐课定会成为学生一生最可怀念的金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