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素质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7-07-25王春艳崔亚强田建林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王春艳 崔亚强 田建林

摘 要:文化素质公选课《开放的学习世界》是在数字化学习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对于锻炼学生的表达、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创新融合的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素质公选课;《开放的学习世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4-0037-04

为了更好地将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用于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学校鼓励各学院、各研究机构、各单位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该类文化素质公选课的开设有助于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特色,开设了《开放的学习世界》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课程筹划

1.缘起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对象是90后的新新人类,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电子产品、网络应用、移动终端对于他们就好像空气和水一样的自然和普通,但有时茫茫数字海洋也会使其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同样需要70、80后的老师们为其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从教育与技术的角度考虑,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一门探讨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学习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数字时代的最新科技和给学习带来的支持、关于学习发生的奥秘、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学习、驾驭资源获取的工具。

以此为目标,首先萌生的课程名称是《数字化前沿学习攻略》,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准备,我们觉得这个课程名不足以吸引90后的数字原住民们,苦苦思索,寻找另一个更好诠释整个课程内容的名称,直到我们读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柯蒂斯博士所著《世界是开放的》一书,给了我们灵感: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网络技术极大的变革了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贡献和获取资源,无论你是南极科考船上的科学家,还是偏远乡村的女孩,通过互联网,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的内容。因此学习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到此课程名升华为《开放的学习世界》。

2.课程体系

《开放的学习世界》没有教材,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材,所以从课程体系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准备都是点滴积累,初步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4个方面:数字化学习、关于“学习”、资源检索、数字化学习环境,最终确定课程内容包括八个专题:开放的世界、关于“学习”、社会化学习、MOOC、资源检索、物联网、云计算、学习分享讨论会。同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选课,留住学生上课,感染学生听课,对于每个专题的名字也是绞尽脑汁,进行了深度加工,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直击要点。例如,专题三:社会化学习——web2.0时代学习的新潮流;专题四:MOOC來袭;专题五:资源检索——帮你大海捞针;专题六:物联网——感知世界;专题七:云计算——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力。

3.教学对象分析

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非专业课,应该具备“公选”的普适性,该类型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任何年级任何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选修,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集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和能力,希望选课的学生们,因为名字有趣而选课,更因为内容吸引而上课。

总之,作为一门文化、科学素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不仅能传递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敏锐洞察力,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改革实施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和课堂互动系统(投票表决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课程改革。尤其在课程考核方面,突出过程性评价,摒弃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

1.教学内容改革

自编教材,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相关书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碎片化知识的聚合,紧跟科技热点,紧扣数字化学习,教学内容每学期更新。《开放的学习世界》讲授部分为7个专题,力求将每个专题都雕琢成一场讲座,带领选课的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数字世界、了解学习的奥秘并驾驭资源获取的工具,从而能够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专题一《开放的世界》,向学生介绍数字时代的最新科技和给学习带来的支持。在这里能了解 “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3D/4D打印”、“智能识别技术”等当前的最新科技;了解技术带给学习的机遇与挑战;全面解读新媒体联盟每年最新发布的《地平线报告》。

专题二《关于“学习”》,带领学生了解学习、解码学习、管理学习。通过了解大脑发育与学习的关系来了解学习;通过“巴普洛夫与他的狗”、“桑代克与他的猫”、“斯金纳和小白鼠”、“苛勒和黑猩猩”等教育学故事生动形象地解码学习;从资源管理、时间管理、认知管理帮学生们管理学习。最后从心理效应出发,破窗理论让你成为“引爆点”,鲶鱼效应告诉你竞争的优势,蝴蝶效应让你明白“微小”不可忽视,木桶理论告诫你短板决定高度,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你懂得“期许”明天会更好。

专题三《社会化学习》,为学生们带来web2.0时代学习的新潮流。从Web2.0的发展脉络,网络学习面临的问题:知识碎片和信息超载,到应对的学习策略,途径解析,延伸到自媒体的特征以及网络学习的思考。

专题四《MOOC》带你走进世界名校大师的课堂。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最早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再到远程教育引出MOOC的概念,MOOC的三大平台得出MOOC的特点,最后教给大家MOOC平台使用的方法,同时辩证地提出探究式问题“MOOC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MOOC为高等教育将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专题五《资源检索》帮你大海捞针,教会学生们如何遨游信息海洋,从不同的搜索引擎出发,介绍其存在的差异和相关的搜索技巧、搜索命令,通过搜索工具让搜索事半功倍,快速准确获取资源。同时介绍中国知网等文献检索数据库,助力学习和科研。

专题六《云计算》和专题七《物联网》以通俗易懂的表达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带给学生们“云里云计算,物里物联网”的科技盛宴。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一直在探索,也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了教学相长。在课程内容准备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专题一《开放的世界》包括视频、图片等数字化资源30余条。专题二《关于“学习”》,认真研读了《当代教育心理学》、《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两本书,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专题三《社会化学习》先后参考了《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和《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这两本书,每学期的内容都会参考最新出版的书籍;专题四《MOOC》,专门注册了几个著名的MOOC学习网站,了解其学习的特色和方法;在准备专题五《资源检索》时,参加图书馆关于文献数据库使用方法2个课时的讲座,了解不同文献数据库的最新功能,学校购买過的特色服务等,并参考中国大学MOOC《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完成了 7个课时在线学习。为了讲好《云计算》,注册和试用过微云、百度云,自建华为桌面云。

对于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还有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就是关于广度和深度,作为“普适类”课程,不易过深,但浅又寡淡无味;不易过广,但窄又黯然失色。本课程在广度方面容纳了教育、技术、教育学和心理学,且每个章节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足够多新、奇、实用的知识;在深度方面每个专题都会加入适当的互动和探讨,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层次探究。

2.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不同专题特色,运用课堂互动系统(投票表决器)和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践小组研讨、协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分组研讨。本课程共8次课,开展三次研讨和一次期末汇报,均以小组形式开展,所以本课程设计在第二次课分组,限定每组10人以内,便于研讨和交流,分组采取自愿组合,同时结合异质分组原则教师适当干预。

(2)教学效果即时反馈。利用投票表决器进行课堂小测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感,及时诊断教学效果增强师生互动。

(3)开辟网络学习空间。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建设《开放的学习世界》学习网站,作为学生网络学习阵地,开展浏览课件、拓展学习、线上作业、互动答疑等网络教学活动。

3.评价方式改革

评价方式改革是本课程改革实践的重点,强调突出过程性评价,变考核注重结果为更加关注过程,探索和实践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多元、多次考核综合评价方式。

从评价的作用来说,过程性评价不同于总结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引导教师、学生对教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全面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是一种倾向于“过程”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价,是一种让学生经历评价的过程,促进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融合的评价理念[1]。

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总成绩的评定上,突破传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和期末成绩占50%组成。(具体评分细则见表1)其中,平时成绩的评价组织形式以“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期末成绩评定的组织形式以“组内评价”、“组间互评” 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1)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以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考勤”、“讨论”、“课堂小测验”为主,在评价上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的“反省”作用,教师评价的“诊断”作用。

1)开展网络作业。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建设习题库,作为“作业”的储备,阶段性学习结束布置一次作业,客观题系统自动判卷给分,主观题由教师圈阅完成。发布成绩时每个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单以及教师的评语,并且每次阶段性作业后,教师都将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客观题作为“课堂小测验”。精心编制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课堂小测验,借助投票表决器进行即时反馈,通过随堂测试,一方面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能知道学生的整体情况,便于发现教学的死角和盲区。

3)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讨论题,带领学生们分组研讨、深入探究。在分组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会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进行10-15分钟的研讨,包括学生自学研究:查阅资料,列出观点;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观点,梳理思路;汇报展示:选定汇报人将小组观点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小组汇报情况给予及时点评,肯定观点、找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给出得分,小组得分即每个组员的得分。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协作精神、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在评价上,将“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组内评价中的“监督”作用、组间互评中的“借鉴”作用和教师评价中的“诊断”作用。

其中组内评价由每个小组的打分员根据每个组员的贡献值打分,打分过程由组长监督。通过组内评价的方式客观公平地体现了每个组员的贡献值,调动学生们参与本组成果的积极性,也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那些不积极主动参与、贡献较少的组员。

组间互评是在期末汇报过程中,一个小组汇报成果之后,接受所有学生评价,按照事先给定的评分标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借助投票表决器,现场打分,每个学生都有打分资格,每个学生都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充分体现公平性,使学生从评价体系的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同时得分情况即时得出,及时反馈增强参与感和现场竞争的气氛。通过组间互评,让学生充分借鉴他人之长,接受他人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品质和能力的形成[1]。

在组间互评后,教师会根据小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对优秀成果与优秀发言人充分肯定,对汇报过程中提到的优秀观点适当补充,对发言人提出的疑惑及时解答,最后依照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给出客观得分。通过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对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的有利补充,使评价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通过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对自己的辛勤付出给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沟通。

三、改革成效

针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以上数据是学生对教学方式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的客观评价,从“认知、行为、情感”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四、关于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总结

1.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代发展,将网络上、书本中最新的碎片化知识重构,再与个人经历相结合,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讲“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学故事。

2.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究—互动式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注意教育技术的适当选择,制定出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方案,课堂上的问卷调查、随堂测验、分组研讨,课后的网络作业、互动交流等都需要有完整的方案。并且在开展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气氛适当调整授课进度和互动方式,毕竟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非死板的程序。

3.在评价方式上,突出过程性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占比,期末考试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精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究,考核方式突破纸笔,以成果展示为主,同时发挥好过程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明达.过程性评价的组织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9):107-109.(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