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和分享从来都分不开

2017-07-25杨元庆

经理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维修站边界用户

杨元庆

经济和分享是从来都分不开。只是随着IT技术的进步,电脑诞生,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因此分享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而已。而分享变得越方便,反过来助长了经济不断上升台阶。今天我们的分享技术跟IT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如果没有IT技术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也难以实现现今的大发展。

今天,“共享”这个词语随处可见,让人产生了随便免费用朋友车、随便到朋友家免费吃饭这种错觉。事实上,共享的英文词语为share,我个人认为翻译成“分享”会更加合适。分享,自古就有,但在现代重新被看重是因为它后面联系着经济。而这,恰好也能让我们看到本质—经济是要有花费的,而不是免费。

建立分享的大平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享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原始的农耕时代就是从分享开始的。而商业是在生产的东西多到可以跟人交换了才进一步出现的。从马车、汽车,再到火车、飞机,再到现在全世界的货品,都逐渐变得可以分享。

所以,经济跟分享是从来都分不开。只是随着IT技术的进步,电脑诞生,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因此分享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而已。而分享变得越方便,反过来助长了经济不断上升台阶。今天我们的分享技术跟IT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如果没有IT技术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也难以实现现今的大发展。

如何利用好分享经济的大红利市场,如何做好分享经济,成为了现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联想也是如此。过去,我们给电脑用户进行维修服务,需要建立很多的维修站,雇佣很多的第三方,成本投入较大。现在,我们更多地考虑用分享平台给用户提供更加周到而有效果的服务。不需要建立维修站,工程师们在家里登录服务的平台,获知用户需求的服務内容后,就可以马上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做法一箭三雕,既可以深度维护客户,也可以加强我们与工程师的联系,同时还可以节省建立维修站的成本。

当然,这是利用IT技术实现分享的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未来,联想会从这些方面去建立一个分享的大平台。比如说,建立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实现设备和云的深度整合,加强联想在设备创新、设备+云的连接,以及云基础设施方面的三大支柱的发展力度。

破边界先看清边界

对于联想在手机业务上此前遭遇的不顺,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联想太传统太大造成的。其实,联想手机在中国运营商市场的占比从50%掉到30%,这是与运营商减少定制机补贴有关系。

同时,传统也并不可怕,因为事物都是在螺旋式上升的,传统在一定角度上表现的是核心竞争力。联想做智能手机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做智能手机的战略从来没有改变过。我很同意现在倡导的打破边界,因为打破边界之后才能有所创新。但是,一个企业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如果一个企业试图软硬通吃、上下游通吃的话,这个企业到最后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并没有把自己的边界看清楚,甚至丧失了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像,我们不会去跟百度做搜索引擎,跟腾讯做社交,跟乐视做内容一样,我们专业做设备就仍然坚定做设备。

这也是联想在垂直领域做得比较成功的原因之一。说到底,它并非是一个应用或一个内容做到了第一,而是一种叠加。所以,在这些方面,企业之间的融合与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些融合就可以深层叠加。

遇挫是发展的常态

过去,我最骄傲的有三件事。一是PC业务从无到有、到成为世界第一,二是让联想成为全球化国际化的公司,三是对IBM个人电脑并购整合非常成功,把过去两三亿美元的业务做到一年可以盈利10亿美元。

联想今天收入的70%在海外,30%在国内,员工情况恰好相反,是70%在国内,30%在国外。这说明联想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也走得比较好。我们的生产制造开发在国内,因此产品可以说是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但我们赚了外国人的钱。目前,联想手机在国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如巴西、印度、印尼、俄罗斯排名都较为靠前。这是因为联想的业务布置而决定的,这种布局让联想在全球化的营运方面比较顺。

这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联想海外市场上大规模并购整合的经验累积。在收购这一商务运作里,碰到效益不及预期的时候也不会很遗憾,因为这并不能说收购就是错误的。企业要做下去,就会遇到挫折和风险,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而这些如大规模采购、全球化营销、营销渠道铺设等的事情,有时候就并不适合小企业去做。

总而言之,在国际化这个方面,大企业与小企业、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需要良好的配合,并不一定是合并,而是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把自己企业优势和竞争力发展得更好。这种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分享经济,或者是分享经济带来的广阔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维修站边界用户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共享经济新风口:第一家“汽车共享维修站”落地深圳
入职品牌维修站 合同条款要理清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思考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