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在石头上的汉代生活
——济宁市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

2017-07-25文/翟

艺术品 2017年7期
关键词:长袖画像石济宁市

文/翟 滢

刻在石头上的汉代生活
——济宁市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

文/翟 滢

车牛庖厨图

汉画像石是在汉代地主阶级崇功好名、厚葬尚饰的风气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家们在石面上经过精心绘画,用多种不同的雕刻技法,创造出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石刻画像。这种画像,多数刻在墓室内的石壁上,有些刻在墓门、祠堂、石阙上。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以及神话故事,成为汉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为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真实而又珍贵的资料。这批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受到国内外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而且也受到美术、书法、农学、建筑、冶金、天文、音乐、舞蹈、杂技等学科的瞩目。

济宁是我国汉画像石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风格上,济宁地区都堪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济宁市博物馆收藏的汉画像石主要有1988年济宁市博物馆发掘的济宁师专院内的5座汉墓出土的18块画像石和1973年济宁任城区喻屯公社出土的13块画像石。这些画像石的画面内容以生产生活、民俗民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为题材,多视角、全方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汉代文化。其构图上主题鲜明、疏密有致;绘画上形神相济,气韵生动;雕刻上技法独特,运用凝重古拙的浮雕辅以细腻真切的线刻手法,兼具阳刚之气、阴柔之美。

人身多头、执戟图

一、原济宁师专出土汉画像石

1988年8月,原济宁师专兴建教学楼的时候,发现多座石椁墓,经过清理,共有墓葬25座,出土大量汉代文物,其中画像石墓5座。5座墓里出土画像石18块,时代为西汉晚期,均在石棺的内、外壁雕刻。画像是在较为粗糙的石面上进行阴线凹雕和阴线刻画。画像的轮廓线以外用阴刻凿痕线条作地,周围一般用阴刻菱形图案再加阴刻直线作框,有的石面凿光,有的有竖线凿刻纹饰。风格质朴古拙,线条刚劲。画像内容有自然景物、楼阙建筑、乐舞、击鼓、狩猎、拜谒,等等。在结构布局上,一般是图像疏朗,分左中右三格,画像简单。在构图上,往往平列诸物象,人物动物不重叠,画面讲究对称和平视,缺乏远近纵深的空间感觉。下面就代表性的画像石做一简单介绍:

1.长袖舞、拜谒、狩猎图

画像石长273厘米,宽87厘米。画面分左中右三格:左格上部有二人挥长袖起舞,二人一旁跪坐昂首伴唱,下部五人或击鼓、或抚琴、或击钹、或吹箫伴奏;中格正中雕刻一厅堂,厅堂的屋顶两侧各装饰一兽,堂内一人凭几而坐,堂左一人执戟侍卫,堂右一人揖手恭立;右格刻画渔猎场面,岸上一人骑马奔驰,前后有猎狗四条,正在追逐二只小鹿,马后跟随着步卒仨人,其中二人执叉,一人执刀,右下角有一条河,河中二人撑船,一人躬身用竹笼罩鱼。

2.乐舞、拜谒图

画像石长273厘米,宽87厘米。画面分左中右三格:左格上部中间立一虎座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桴,一边舞蹈一边击打建鼓,下部左起一人执桴击罄,两人坐吹排箫,一人长袖舞蹈,一人揖手合十跽坐;中格为一厅堂,堂顶两侧各立一鹤,堂内一人端坐,堂外左侧树下一马饮水,堂外右侧一人执笏跪拜;右格左边两人躬身执笏恭立,右边一人牵马,下部刻一马车。

太阳神、灵异吉祥图

3.狩猎、拜谒图

汉画像石长260厘米,宽80厘米。画面分左中右三格:左格为狩猎场面,左方刻一叶小船,船上一人撑船,一人张弩射雁,水中游鱼二条,一鱼鹰正捉鱼,岸上三条猎狗追逐二鹿,一人荷叉立于右侧;中格为一厅堂,堂内主人凭几端坐,右侧一人执笏跪拜,厅外左侧一人跪坐,上悬一鼓,右侧厅柱上栓一马;右格中间一厅,二骑吏执戟立于厅内。厅两侧各立一阙。

4.乐舞迎接图

画像石长260厘米,宽80厘米。画面分左中右三格:左格上部有三人舞蹈,一人跪坐,二人摇鼗(拨浪鼓),下部一人挥长袖起舞,二人执桴,一边舞蹈一边击打悬鼓;中格刻一厅堂,旁边立双阙,厅内两边各有一执戟护卫相对而立;右格中间有辎车一乘,车上坐二人,车后二执戟侍从跟随其后,车前一人躬立相迎。

5.长袖舞、击鼓、太阳图

画像石长260厘米,宽70厘米。画面分左中右三格:左格为二人表演长袖舞;中格中间竖立一建鼓,二人执桴敲击;右格正中刻画太阳纹。

二、亢父故城出土汉画像石

1973年5月10日,在山东济宁市喻屯公社发现13块汉画像石。据当地群众反映,这组汉画像石似同出于一墓。此墓坐落在济宁市城南约25公里处的“亢父故城”附近的墓群中。因早年被盗,墓口暴露在距离地面1米处,群众俗称为八角琉璃井。1968年社员为建排灌站,挖出墓石,其中带画像的刻石13块,为东汉时期的作品。

画像石是减地浅浮雕,物象轮廓外剔地,物象呈凸起的弧面,在物象内因部位不同刻出起伏,净底磨光,细部用阴线刻。在结构布局上,多分上下两层,疏密得当,均衡匀称,有的还缀以小物象补白。画面内容很丰富,有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孔子见老子、瑞兽、胡汉战争、羊、鹿拉车等。画像多平视、侧视、斜侧横列,动感较强。下面就代表性的画像石做一简单介绍:

1.九头兽、戏象图

画像石呈门扇状,高157厘米,宽52厘米,厚12厘米,属墓门石,正背两面刻画。

正面,分四层。

第一层:大鸟,双足站立,口含二珠,吐出三珠。有三人,其中一人稍大,长发,肩披羽衣,单腿下跪,仰面向鸟,双手捧接三珠。大鸟两侧有两只人首鸟相对飞行。

第二层:一公象四足直立,象背坐六人,每人手持一物。象鼻上立一人,左手用钩勾住象鼻孔,右手挥钩作舞,此人应为驯象师。右上角一只鸟正在下落。

第三层:上部中央刻铺首衔环。左边一人手持凿形器,操大板斧。右边刻双人头兽。下部刻九人头大兽,其右一人拱手持立。

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图

孔子见老子图

乐舞迎接图

长袖舞、击鼓、太阳图

第四层:上部为一条带翅飞龙。下部一人戴冠,双手持长戟;一人稍矮,双手持帚,二者之间有一小人侍立。持帚者背后倒垂一人。

九头兽、戏象图

2.车牛庖厨图

画像石高59厘米,残长90厘米,厚26厘米,属墓门石,一面刻画,分上下两层。

上层:一牛拉一车,车上端坐三人。随车步行者三人,第一人右手前伸,左手持刀,回首;第二人持斧;第三人持钩。

下层:左边一人持杯端坐,两人站立;中间一树,上有六鸟,一打水吊杆,树下一人剥兽,一人张弓,上方一鸟坠落;右边一猪倒悬,一人持槌捕羊,一人持槌捉牛。

3.胡汉战争、凯旋百戏图

画像石高59厘米,长240厘米,厚26厘米,一面刻画,分上下两层。

上层:车马出行狩猎图。

左起,两个带鹰骑马者,两吏徒步随后;一骑羊者后随两吏;两鹿车、两羊车间隔成行,每辆车一驾驭者、一乘者、两随从小吏(最后一辆羊车因为石头残缺仅见一驾驭者)。

下层:可分三部分。中间一华盖伞下,两人座谈。左边左起第一组一武士持钩、剑,二人卧地倒剪双手,下有三无头尸,一案上有三颗人头,三人头皆戴尖顶帽,面部深眼窝,高鼻子,应是胡人俘虏;第二组八人,四人一行,人手一兵器;第三组两持兵器武士;前跪伏倒剪双手的四人,倒剪双手的四人与前三人头的面相及所戴的帽子相同,应该也是被俘的胡人。右边第一段六人,三人一行,均躬身持兵器。第二组为杂技歌舞场面,又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演奏者十一人,一人站立,十人端坐奏乐,乐器有管、箫、笛、排箫、拨鼓,等等。下层表演者十人。左起第一人双手扶圆鼓状器物做蛙式倒立;第二人足踏双鼓起舞;第三人双手支鼓倒立;第四人作舞;第五人左腿,右手高举,左臂滚一车轮;第六人手足并用玩五球;第七人也似在舞蹈;第八人表演出手飞剑;第九、第十人皆空手倒立。

4.人身多头、执戟图

画像石高153厘米,宽52厘米,厚12厘米,属墓门石,一面刻画,画面分四层。

第一层:四个神人并排坐着,自右向左:一人身两个头、一人身五个头、一人身七个头、一人身三个头。

第二层:一虎张口竖尾,虎前一力士左手持凤尾钩,右手引虎相搏。虎后腿下有一阴线刻小虎,一人单手倒立。

胡汉战争、凯旋百戏图

第三层:上部中央铺首衔环。右边一人仰视张弓欲射一鸟。左边一人袖手直立,一人双膝下跪,双手捧筒状物,仰视立者。下部有五人,自右向左:一人坐,一人立,一人端坐抚四弦琴,另二人坐一旁。

第四层:上有二人斗鸡。下有一人手持长戟,一人持帚随后。

5.太阳神、灵异吉祥图

画像石长142厘米,宽27厘米,厚27厘米,一面刻画。

自上而下,一大金乌,周围有八只小金乌,代表太阳。下有三蛇身人首,蛇身相缠;三人下四羽人起舞;下为四瑞兽相互嬉戏;底部稍残,残缺处尚可见一兽首。

6.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图

画像石高58厘米,长214厘米,厚21厘米,一面刻画,画面分上下两层。

上层:有人二十。左起一老者端坐,面稍侧,为老子。有一人矮小,无须,拱手站立,为项橐。第三人长须,拱手坐,面稍侧,似与第一人交谈,为孔子。其余十七人皆拱手站立,为孔门弟子。

下层:车马出行图。左起,一人抱圭迎接一骑马吏。另有一马一车,车上二人,乘者端坐,驭者持缰。车后有二吏步行。第二辆车画面已残。第三辆车后有四吏步行。

济宁市博物馆收藏的汉画像石除了上述两处地方的以外,还收藏有一块出自嘉祥县武梁祠的《孔子见老子图》。是清代乾隆年间,时任济宁运河同知、金石学家黄易发掘清理并将此石运往的济宁。这块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为平面浅浮雕,与亢父故城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类似。

画像石宽38厘米,长170厘米。画面中,老子在右方,手拄一拐棍,其后一随从。老子前方为项橐,手推一辆单轮玩具车,面对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施礼,袖筒中伸出两只大雁的头,这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孔子身后跟随四个弟子,四人皆捧简册,中间一人身材矮小且身佩宝剑。老子、孔子身后分别有题榜,曰“老子也”“孔子也”。孔子身后有一辆系四维的轩车,两马驾辕,马的上方有一榜,题曰“孔子车”。老子身后一辆马拉辎车,辎车前方一榜,无题字。此车当为老子车。画之上方有双菱纹和连弧纹带饰。画外左方有清代人题字,文曰:“孔子见老子画像,载洪氏《隶续》。乾隆丙午冬,钱唐黄易得此石于嘉祥武宅山,敬移石济宁州学。郑文宗、李东琪监立,洪洞李克正、南正炎来观。”

济宁市博物馆所藏汉画像石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生动地再现了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生活,劳动人民辛勤生产和操作技艺的形象。创作时,大胆运用夸张手法。如宴饮、拜谒画像中,主人的庞大形象超出常人几倍,以突出其高贵;百戏的舞蹈,刻画得腰如束素,体若游龙,以显其姿态之美;长袖舞者,多系女子,袅娜多姿,长袖凌风,舞动起来,如“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蹶张的武士,高抬的双臂特别粗壮,似乎有顶天绝地的力量;飞禽走兽的高冠、大尾、长身等,用夸张的手法更显得精神和凶猛有力。

济宁汉画像石展现了儒学治国的大一统精神风范,展现了汉代社会的风俗习尚,展现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艺术的“百科全书”。

(本文作者任职于济宁市博物馆 )

责编/杨元元

猜你喜欢

长袖画像石济宁市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活动掠影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First Look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