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7-07-25薛绍鸥辛小林李亚敏张雷
薛绍鸥,辛小林,李亚敏,张雷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高校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薛绍鸥,辛小林,李亚敏,张雷*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目的分析高校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差异,探讨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维护高校护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希望特质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专业460名在校专科及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专科、本科护生在希望感及其各维度得分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希望感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幻想、退避、自责、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希望感与应对方式中的部分因子间具有相互预测作用。结论高校护生希望感整体水平不高,但本科护生希望感水平比专科护生高;专科、本科护生应对方式均较积极,且差异无显著性;希望感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其应对能力,而应对能力的提升也能促进护生希望感水平的提高。
护生;希望感;应对方式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类的美好品质——希望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希望感是“在动力思维(目标指向性的能量)与路径思维(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交叉产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1],是个体预防心理疾病和应对压力的重要保护性心理资源。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与挫折时为减轻其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努力[2],是个体摆脱心理困境的自我心理调适或心理支持机制。
护生作为临床护士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还会进一步影响其工作后的护理服务质量。有研究表明,护生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3],有28.8%的护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维护护生心理健康,增强护生心理素质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北省某高校护理专业在校专科及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以年级为层、班级为单位,共抽取480名护生。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0份,有效回收率95.8%。其中,专科生152人(占33.0%),本科生308人(占67.0%);男性38人(占8.3%),女性422人(占91.7%);平均年龄(19.55± 0.13)岁。
1.2 方法
1.2.1 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12个条目。其中,4个条目测路径思维,4个条目测动力思维,其余4个用于转移被试者注意力,不计入总分。采用Likert4级计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希望感水平越高。此次调查采用陈灿锐等[5]修订的成人希望特质量表,研究证实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该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23。
1.2.2 应对方式问卷(CSQ)该问卷由62个条目组成,分为6个维度,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将解决问题、求助划为成熟型应对方式,将自责、幻想、退避划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将合理化划为混合型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高低代表该应对因子使用的倾向性程度,重测系数为0.62~0.72,信、效度良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3。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护生希望感总体状况及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
对高校护生的希望感水平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护生希望感总均分为(21.48±0.30)分,其中,路径思维均分为(11.68±0.17)分,动力思维均分为(9.79±0.19)分。在学历层次方面,本科护生希望感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专科护生(P<0.05,见表1)。
表1 护生希望感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比较(±s,分)
表1 护生希望感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比较(±s,分)
项目本科11.84±0.17 9.98±0.17 21.81±0.29专科t值P值路径思维动力思维希望感11.37±0.17 9.42±0.18 20.79±0.30 -2.806 -3.226 -3.525 0.010 0.000 0.000
2.2 护生应对方式总体状况及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
护生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0.88±0.12)分、求助(0.70±0.18)分、幻想(0.56±0.25)分、退避(0.51±0.26)分、合理化(0.49±0.25)分、自责(0.41±0.31)分。在学历层次方面,专科、本科护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护生应对方式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比较(±s,分)
表2 护生应对方式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比较(±s,分)
t值专科P值维度本科0.88±0.13 0.39±0.30 0.69±0.18 0.55±0.26 0.49±0.27 0.48±0.24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0.89±0.12 0.44±0.31 0.72±0.17 0.58±0.23 0.53±0.25 0.52±0.25 1.474 1.588 1.695 1.339 1.477 1.333 0.141 0.113 0.091 0.181 0.140 0.183
2.3 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3.1 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由表3可知,希望感与各应对因子均有相关性(r=-0.155~0.305,P<0.05)。
表3 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系数(r值)
2.3.2 护生应对方式对希望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以希望感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以各应对因子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解决问题与自责是希望感及其各维度的有效预测变量,可共同解释总希望15.3%的变异,路径思维12.3%的变异,动力思维10.4%的变异。
表4 护生应对方式对希望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3.3 护生希望感对应对方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5)为进一步探讨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各应对因子为因变量,以希望感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如表5所示,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可共同解释解决问题9.3%的变异以及自责7.6%的变异,其余4个应对因子只能单维度预测,且预测效力不大。
3 讨论
调查发现,高校护生希望感总均分为(21.48±0.30)分,相对于其他专业大学生而言,得分较低[6~8]。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护生报考护理专业时受家庭、就业、高考调剂等因素影响,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对护理职业的偏见使很多护生产生自卑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迎难而上的勇气。此外,表1显示,本科护生比专科护生有更强的希望感,这可能是因为本科护生在生源、求职、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他们比专科护生更自信、更主动,也更容易找到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表5 护生希望感对应对方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应对方式方面,高校护生在生活中较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类成熟型应对方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11]。可能是因为高校护生的心智己趋向成熟,而且大多数护理院校开设了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护生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具备一定的认知与应对能力,展现出较为成熟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12]。另外,表2显示,专科与本科护生在应对方式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尽管本科护生在认知与学习能力方面优于专科护生,但专科护生的培养更侧重应用与实际技能,这些技能与经验的习得会缩小他们与本科护生在应对能力上的差距。
分析结果显示,护生希望感与成熟型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不成熟型、混合型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希望感与应对方式中部分因子具有相互预测的作用。这一结果说明,希望感水平较高的护生往往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置明确、合理的目标,有达成目标的动机和信念,遇到问题时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类成熟型应对方式;希望感水平较低的护生往往会设置模糊、不切实际的目标,达成目标的动机、信念不强,遇到困难时更愿选择幻想、退避这类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而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成熟型应对方式可有效帮助护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寻求多种有效途径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从而获得较高水平的希望感;而采用幻想、退避这类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导致护生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且不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希望感水平较低。
稳定与优质的护理资源来源于护生在校期间积极心理资本的积累、对未来护理职业的热爱以及对复杂护患关系的正确认识。因此,研究高校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现状及关系,不仅可以帮助高等教育机构和教师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对护生进行以希望、应对能力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希望感水平和压力应对能力,还能帮助护生提高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1]Snyder C R,Harris C,Anderson JR.The will and the way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measure of hop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4):570-585.
[2]范晓琳,杨伊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2):69-72.
[3]张岩,王锐安,高燕,等.护理专业与临床专业医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2):378-379.
[4]唐争艳,李小妹,李晓虹.症状自评量表与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在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39-1343.
[5]陈灿锐,申荷永,李淅琮.成人素质希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24-26.
[6]徐强,杨亚平,张林.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78-181.
[7]禹玉兰,罗军,李俊娇.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84-787.
[8]苌云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希望的关系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4):122-124.
[9]唐艳超,郁小红,林旭星.在校护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3):168-170.
[10]杨露霖.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5):648-650.
[11]陈玲,张栋栋.五年制高职在校护生应对方式和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11):4054-4056.
[12]李莲.护理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
(*通讯作者:张雷)
G526.5
B
1671-1246(2017)13-0119-03